人生感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新加入录音)

贯明


【正见网2008年10月23日】

我的好朋友们都知道我喜欢莲花。卧室内贴满了各式各样的莲花;摄影作品中荷花居多;电脑的桌面背景也经常以莲花为主体。我心中爱莲,是因为喜欢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然而,有一天一位朋友在我的客厅里看到了一幅菊花的国画,就以不解的口气说:“想不到你还喜欢菊花!这是何故?”我回答她说:“我也喜欢菊花,那是因为一句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语出南宋郑思肖的《画菊》,原诗是“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画菊诗,不同于一般的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时,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最让我感到敬佩的忠臣武将是岳飞和文天祥,而最让我感到敬佩的古代文人就是这位郑思肖!他的这首画菊诗写出了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的傲骨,描绘了菊花斗雪凌霜、孤傲绝俗的高风亮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也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人生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豪壮誓言。

其实,饱受亡国之痛的又何止郑思肖一人?当时的元朝统治者只是侵占了中国的国土,并没有毁灭中华文化。后来的满清王朝也只是改变了汉人的发型和服装,却从未干涉过那些明朝遗老们的文化与信仰。在元朝和清朝,儒教始祖孔子仍然作为千古圣人得到尊重,异族的入侵只是攻城掠地,都不以毁灭中华文化为目标。然而,西来的共产幽灵在夺取了中国大陆的政权之后,提倡马列邪说与无神论,并且把道教、释教与儒教三教齐灭,使中华儿女们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变成了亡国奴。现在的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与古代的中国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信神、不敬天,不知道忠孝节义与仁义礼智信,不理解诚信的重要性。还有一些愚昧的人甚至不辨是非,把邪恶的中共等同于中国,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悲哀。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性、坚贞的操守。每到深秋,天清气爽,在众花凋零,无景物可观之时,人们就会在荒篱旁,野径中,石壁里,寒潭边看到黄澄澄的菊花,体瘦叶长,秋风吹来,体态婀娜,风姿绰约像一位美人。她虽然生在荒郊野外或断壁残垣之中,却不颓败,不荒芜,不旁逸斜出,依然保持着冷艳和清逸,清气四溢,让人精神顿爽。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不择地而生,不避风刀霜剑,本色不改,令人仰羡。有许多菊花不落瓣,干枯了仍不离枝。

在百花之中,中国诗人最钟爱的就是梅、兰、菊。古代有九月九日赏菊、插菊、饮菊花酒的风俗。在物欲横流、情感荒芜的现代社会中,要想坚守住生命中一方纯净的天空和内心深处永恒闪烁的灵性,菊花的那种穿越名利的淡定与从容和在北风中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亘古情怀是值得学习的。在修心养性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拥有菊花那样的淡定与从容。心有杂念的人,即使归隐,一看见风吹草动,就会心乱如麻;而心无尘埃的人,即使在四处充斥着靡靡之音的红尘喧嚣中,也会淡定自如,坐怀不乱。因为生命中有所坚守,心底才会有一片净土和灵性的光泽。看到了菊花的清雅高洁,即使一生清贫,我也不会让灵魂蒙尘;即使一生受尽磨难,我永远也不会放弃内心深处的高贵。“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那就是我生命中永恒的坚守。

MP3录音

下载方法:按鼠标器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目标文件保存为…」(Save Target As...)。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