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概说(2)

胡乃文


【正见网2008年09月30日】

第二部分

三、什么是针、什么是灸

针灸,指的是“针”和“灸”两件事。

“针”,从字面上看,就有使用金属刺入皮肤中的意思。

“灸”,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就有使用火烧灼之意。还有“久”这个字的字形,也很像堆积的草的样子,当使用“灸”的时候,就是以艾绒堆积成小堆样,再用火点燃它。

针灸,自古就是很有效的治病、疗病方式。所以古人有一针、二灸、三用药之说。先考虑使用针、灸,最后才考虑用药。

《黄帝内经》有:“今世之人,必齐毒药攻其中,樗石针艾治其外”。认为治病的方法,就是“针刺治其外,汤液毒药治其内”。因为人的放纵自己,所谓的“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纵欲以竭其精,多虑以散其真,不知持满,不解御神,务快其心,过于逸乐,起居无节,寒暑不避”,故《针灸大成》云:“病多从内生,外邪亦易中也”。现代的病为什么那么难治?就是在内有内生之病,在外有邪气丛生的外感之病。病已经在内了,没有汤药如何能治?这就是后世愈来愈注重汤药的使用,而针灸之道也愈来愈少人知道了,所以一般人对中医的概念就只有吃药的治病方法了。

《内经》中就云“南方者……,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针的种类,九种。为甚么九种呢?也有一定的理。原因是,中国的医学本来就不是用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的。如果能用更高的理解方式,原来天地人都是互相相应的。

《灵枢九针篇》云九针:“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终于九。一法天,二法地,三法人,四法时,五法音,六法律,七法星,八法风,九法野。九针者,圣人起天地之数,始于一而终于九。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之数。针之数应之,人之身形亦应之。皮应天,肉应地,血脉应人,筋应时,声应音,阴阳应律,齿面目应星,气应风,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九野。此天人相通之道也;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各有所主也。”

1)九针:就是?针(1)、圆针(2)、妣针(3)、锋针(4)、?针(5)、圆利针(6)、毫针(7)、长针(8)、火针(一名燔针)(9)。图一可以见到九种针的款式,序号1就是?针、序号2就是圆针,依次类推。

i)“?针”:它针头似箭,用以治疗头、身、皮肤的邪热病,只要将皮肉的邪气治了,而不要深入而泻了阳气,这样,自然邪正相安、荣卫之气平衡、平和,病也好了。它的长度一寸六分,针尖锋的部分很小,针柄却有一寸半,用意就是浅刺。

ii)“员针”:员针的尖锋部分是圆的,主治邪气侵入“分肉”,用这种圆锋来利导分肉,不会伤到肌肉的正气,自然,病在分肉之间的邪气会平复。

iii)“妣针”: 妣针的尖端不很尖,像黍粟那样圆,是因为病情只在“脉”,只要把脉中邪气排出即可,不要它深入而伤了肌肉。

iv)“锋针”:这种针,现在用的很多,尖峰呈三棱之刃,有三个角形,似三棱形排成,现在就叫它“三棱针”,主要用以治疗“时气”、“温热”、“瘤邪”,凡是发在经络,而壅痼不解的,以这种针刺出血来,将热泻出,荣卫就通了。

v)“铍针”:铍针的锋末如剑锋,四寸长,二分半宽,有开通之效。主要用以治疗因为“寒热相搏”而致之痈脓之病,一旦将大脓泻出,病情就好。外科疮疡之类的病情,如果长脓,是满痛的,现代医学的方式,就是撒消炎抗生素类药物;只要将脓尽挤出,保持干燥很快就痊愈,这种针的作用就是这个目的。

vi)“员利针”:员利针的针末形尖如s樱??哪┒松源螅??渖硇⌒??ざ纫淮缌?帧D苁咕?缌魍ǘ??樾办畛??靡灾瘟埔蛟诰?绲男樾八?轮?┍院妥咦⑿问降睦?诜缤床 ?p>vii)“毫针”:毫针的针尖有如蚊虻的嘴喙,长度一寸六分,扎针时,有微细徐缓的效用。主要作用是可以蠲除那些存在于经络的,比较轻而浅的客邪。可以针刺患有正气不足的病,久而久之能逐渐散去邪气,寒邪病痹浮浅在络的病皆可平复。

iix)“长针”:长针,顾名思义,它是很长的针,长达七寸,而它的锋末很尖。主治内舍于骨缝关节皮肤腠理的虚阳邪,能深入除邪去深远之痹病。

ix)“大针”:大针和“锋针”类似,四寸长,尖锋有点圆,粗而且大,可以泻通关节,主治因为风、水等淫邪流溢于肌体所致之周身病,关节泻通了,气也通了。


图一(九针式)

2)艾灸:使用“艾绒”,捻成很小的椎状艾炷(图二)置放于穴道上方,用火点燃,可以让火的热力从穴道传输進入体内,达到治病的效果。艾绒就是用干燥且置放很久的艾叶(叫作“陈艾”),去掉其中的叶脉而做成的。后来的发展,使用各种灸法,有前述的直接“艾粒灸”(图二),也有间接的“隔物(例如隔姜、隔盐、隔蒜、隔药……)灸”(图二),也有利用搓成条状的艾绒,隔开一个空间,在穴道的上方向穴道加热刺激的灸法,称为“艾条灸”(图三)。

灸法:

i)艾炷灸

又分为直接灸、间接灸二大类:

直接灸,又分为瘢痕灸、无瘢痕灸两种。

间接灸,又分为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等。常用的间接灸法举例:

隔姜灸,以姜切薄片,安艾炷于薄片上灸之。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云:“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张介宾《类经图翼》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之后,因为取材的方便性,使用这种灸法的作者也相当的多。

隔蒜灸,以独头蒜切薄片,安艾炷于薄片上灸之。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已经见到这种灸法,宋.陈自明《外科精要》称其为“隔蒜灸”。这种灸法,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先找到痈疽的头,以湿纸覆于痈疽上,纸先干之处即是“结痈头”,再以大蒜切成片,安于其上,用大艾炷灸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也有另一种叫“隔蒜泥饼灸”,其法:“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


图二(直接间接灸)

ii)艾条灸,将艾绒混合药物,卷成条状外覆以薄棉纸,于使用时点燃吹灭,以微微的艾火在穴位上,取得温穴的目的。举例“雷火针法”:

雷火针法,又称为“雷火神针”,虽然名为“针”,其实是艾灸条。历代有很多的配方,大意为除了艾绒之外,还加上一些走窜、温暖之药混合,外面包覆棉纸,呈条状,用时在穴位上方,以温热穴位的方式治病。明.《本草纲目》:“雷火神针法:用熟蕲艾末一两,乳香、没药、穿山甲、硫黄、雄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末各一钱,麝香五分为末,拌艾。以厚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三四寸,收贮瓶内,埋地中七七日,取出。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病处。”明朝《针灸大成》中对这种针法描述更详细。


图三(艾条灸)插在这里

iii)温针,是在针上加艾灸。在已经插入穴道的针柄上面,置一小团艾绒,点燃艾绒,取得在针上温热穴位的作用。这种方法,在《针灸大成》中有描述它的具体使用法,却对其功效没有正面的说法,只说或许可能有效。略述之:“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