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昭明太子之仁孝(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10月02日】

【原文】

夏,四月,乙巳,昭明太子(1)统卒。太子自加元服,上即使省录朝政,百司進事,填委于前,太子辨析诈谬(2),秋毫必睹,但令改正,不加按劾,平断法狱,多所全宥(3),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好读书属文,引接才俊,赏爱无倦。出宫(4)二十余年,不畜声乐。每霖雨积雪,遣左右周行闾巷(5),视贫者赈之。天性孝谨,在东宫,虽燕居(6),坐起恒西向(7),或宿被召当入(8),危坐达旦。及寝疾,恐贻帝忧,敕参问,辄自力手书(9)。及卒,朝野惋愕(10),建康男女,奔走宫门,号泣道路。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五・梁纪十一》)

【注释】

(1)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梁武帝的长子,幼被立为皇太子。
(2)诈谬:真伪谬误。
(3)宥(音又):宽恕、赦免。
(4)出宫:自禁中出居东宫。
(5)闾(音旅)巷:街巷。
(6)燕居:闲居。
(7)坐起恒西向:台城在东宫之西,太子孝谨,故恒西向以示尊慕。
(8)或宿被召当入:夜被召,当于次晨入宫。宿,夜也。
(9)敕参问,辄自力手书:皇帝下敕问候,太子亲手回信,以让皇帝安心。
(10)惋愕(音万恶):惋惜骇愕的意思。

【语译参考】

夏季,四月,初六,梁朝昭明太子萧统去世。昭明太子从行冠礼之日起,梁武帝就让他处理朝政,文武百官前来奏事,前后的人络绎不绝,昭明太子善于辨析真伪谬误,一丝一毫也不放过,但只令犯错作伪的人改正,并不追究弹劾,公平处理判决法律案件,对犯人多加宽恕,宽和待人,能容人,喜怒不表现在脸上。太子喜好读书作文章,引荐接纳才俊之士,对这些人赞叹不已。出居东宫二十几年,不蓄养乐工歌伎。每当降大雨或积雪不化时,就派身边的人巡视大街小巷,看到贫苦的人便加以赈济。生性孝道谨慎,在自己宫中,即使是悠闲无事之时,起居也总是面向西方,有时夜间接到见驾的诏书,召他明日入宫,他就正襟危坐直到天亮。到他病重的日子,恐怕让梁武帝担忧,皇帝下敕令来问候,总是要亲自回信奏答。等到昭明太子去世,朝廷内外都非常惋惜惊愕,建康城中男女老少,奔向东宫,一路上呼号哭泣。

【研析】

昭明太子萧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据传,他五岁通五经,读书过目成诵,被册立为皇太子之后,协助处理朝政,仁慈宽厚的胸襟,更表露无遗。他律己甚严,待人以宽,处处替他人着想,是位好人中的好人。

他生性仁孝,体格壮硕,腰带十围,因为生母丁贵嫔去世,水浆不入口,才减削过半。但也因寻找吉祥墓地,遭小人谗言,终生羞惭愤郁而死,而且罪过还连累到后代,无法成为皇位继承人,直到死也未能洗刷冤屈。由此可见他是一位性格内敛、严谨,自我要求甚高的人,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过失。这样一位圣哲之士,竟然天不假年,年仅三十一岁便与世长辞,因此,后人嗟叹,梁朝如果不是这位贤明的皇位继承人英年夭折,其寿祚可能不会只有短短的五十多年,往后的历史可能又得重新改写了。而国人熟知的《昭明文选》就是他所编纂的。他的道德情操,如同此书一般永垂不朽,令人感念,难怪他去世,城中男女老少,奔向他住所,一路上号啕哭泣。

【延伸思考】

1.“律己以严,待人以宽。”也是目前社会失落的道统,你认为如何做才能慢慢归正它?
2.变异的社会,产生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请你指出那些是即将式微的传统道德与大家讨论?
3.昭明太子极为孝顺,母亲过世,哀伤至体重减半;自己生病,怕父亲担忧,总要亲自回信,以让他宽心。请你想想自己,平时是如何孝顺父母?

【参考数据】

1.《资治通鉴》(36)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3.《白话资治通鉴》(第十册)沈志华 张宏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