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于《易》(下)

小旋花


【正见网2008年09月12日】

“易”的来历本就玄奥,如本文之始提及的龙马负图出河献于伏羲也好,象孔子所言是伏羲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也罢,均是与伏羲直接相关,这点没有疑义。若是前者,则八卦当属史前之文明,若属后者,那么伏羲又是怎样的来历呢?伏羲被尊为“三皇”之首, 是神话、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即神人共处的上古时期,伏羲又被称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牺皇、皇羲、太昊,是直接下世的神,引中华民族从洪荒迈入文明。总而言之,“易”是神传给人的。干什么用的呢?“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这里孔子特别指明了是圣人才能用易,因为在其之前的通常的人是不懂“易”的。

神传给人“易”,又安排孔子赞明易理、申明易道,奠定了其后道、儒家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传统文化之本源。目地是什么呢?是为了宇宙大法洪传做准备,奠定、创造一个真正让人能认识与理解大法的、丰富的文化,使人在听法时能够听懂法的思想,使人能够认识理解法,能够得法。

可以说孔子是为世人说世间法,让人知道做人的道理,积善以成名,和顺于道德,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并非那些批判孔子的人所谓的愚民政策,其实是由于天机不可泄露。因为常人是最低层次的人,虽然也是极重要的一个层次,但那时是绝不允许人知道宇宙的大法的。

孔子的使命就是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为人奠定丰富的文化,维持人类的思想、道德在较高的水平,等待宇宙大法的洪传。有学者谓孔子六十圣通,七十则由圣入神矣。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埘矩。”孔子知道的远比他说出来的多,“万物本于天”,孔子还知道“不食者不死而神(这其实就是修炼)。”(见小旋花:《孔子之于鬼神》)由于其使命所限,不埘矩。孔子总是尽其所能的从常人的角度来阐述事、理,以让常人听的懂。孔子自己也尽其所能的与常人保持一致,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自谓是学而知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成年后,除了求教于老子得到高深的指点外,其他能称为孔子师的其实了了无几。师襄是鲁国的乐官,闻名于诸侯,孔子师从他学习音乐之理,弹奏一乐曲已是纯熟,师襄几次劝他另习新曲,孔子不从,定要习其数,得其志,得其人,一直弹到眼前出现了一位近?而黑、颀长谬然,高望而远眺,奄有四方之威的伟人---非文王其孰能为此!直令师襄避席拱手呼孔子为圣人,告诉孔子那曲正是周文王所作之《文王操》。可见孔子之能,绝非常人可及。孔子的弟子三千,七十二个能登堂入室当面向孔子请益,更有十余个常形影不离。有孔子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竟无一能青于蓝。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是这样赞颂他的夫子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子贡的称颂则是:“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常人社会虽然允许用周易算卦,近些年来的中国大陆,用周易算卦,算来算去,准与不准,真的假的,已是混乱不堪了,什么原因呢?《周易》是能预测吉凶悔吝的,但不是给道德败坏了的人用的。真懂的人,他知道不能随便泄露天机给常人;有些江湖人士以算卦谋生,多是对此一知半解,连猜带蒙的帮人家开解忧患,真的假的,也颇具愿打愿挨的境况。

孔子虽精于“易”,但关于他个人占筮的记载却极少,正所谓“善易者不卜”。笔者从《孔子家语》仅见一例,兹录于此并稍加评说: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進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艮上离下,离为火艮为山,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兆也。贲,饰。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从对孔子自身“质”的评价这一角度看时,贲卦的确与圣人的本质不符。因为:贲,饰也。孔子作为圣人,其质已有余,正如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不必再加修饰。故孔子说“今得贲,非吾兆也。”然综观孔子一生,除了自51 岁至54 岁做中都宰至大司寇的几年,称得上所思所行基本顺遂外,两度离开鲁周游列国共约17 年,68 岁回到鲁国。遭遇许多坎坷磨难,未尝志得意伸。笔者推测孔子筮得贲卦之事大致于60至68岁间发生。孔子回答子张的问题,仅限于对“质”的方面了。跳出这个局限看孔子,笔者以为就与贲卦很符合了。贲卦离下艮上,内离为火、文明,指自身;外艮为山为止。贲卦的彖语: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彖语准确的说出了孔子所为,孔子一生欲以文(仁德)而化成天下,率弟子周游列国17年,尽力去做了。因时不相宜而未遂,正符合内文明外遇止。初爻之“舍车而徒,义弗乘也。”言孔子初之取舍,决于大义,辞大司寇之职,离鲁到列国推广其仁政;至最后的上九:“白贲,无咎。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贲极反本,复于无色,推其仁政不遂返鲁从文,完成使命而去,可谓无咎得志。如果从后来的局势看,孔子的人文思想还是得以化成天下。

孔子的弟子商瞿,特好易,孔子传之志焉。商瞿年三十八尚无子,其母为之更取室,夫子使商瞿之齐,瞿母欲请留,孔子曰:“无忧也,瞿过四十,当有五丈夫。”后果然。据笔者查算,其时孔子六十七岁,已然不卜而知。可见孔子六十圣通,七十入神之说不虚焉!

在孔子全面释演了易理、易道后,常人中的君子们才得以理解、使用《易》,从而《易》就成了人问天、人与神勾通的要道。“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履信(人)思乎顺(天),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观其象、玩其辞,为的是可明易理、易道,观其变、玩其占是为了明吉凶悔吝,“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履信思顺,则自有上天佑之,吉无不利。“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就得积善、补过、道济天下。孔子还指出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这其实已是极高的标准了,天地之德是什么,那不就是天地的本质与属性吗!人遵从孔子所要求的,积善成名,顺天履信,知進退,善补过,進德修业,德合于天地,就能代代为人,迎来宇宙大法的洪传,能认识、理解大法,進而得法,与宙宇同明。


主要参考书目:
《周易本义》,《史记・孔子世家》,《论语》,《孔子家语》,《易经杂说》。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