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不许用梵文表达佛语”

大法学员


【正见网2008年08月08日】

看了正见网《为什么说如今佛经已经面目皆非》一文,使我想起了在佛教《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四分律》、《十颂律》中都记载了的一个故事。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两个比丘(佛教中的男性出家人),他们姓耶弥卢谛拘罗,是兄弟俩,原来生在婆罗门家中,声音良好,善于谈说。一天他们来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向释迦牟尼佛致敬后坐下对师父说道:“现在的比丘,不同姓,不同名,不同门阀,不同家室,都来出家。他们用自己的方言俗语毁坏了佛所说的话。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

释迦牟尼佛听后呵责他们说:“你们这些傻瓜,怎么竟敢说:‘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傻瓜呀!这样既不能诱导不信佛的人信佛,也不能使信佛的人增强信仰,而只能助长不信佛的人,使已经信了的人改变信念。”呵责完了以后,又给他们说法,然后告诉比丘说:“不许用梵文表达佛语!违者得突吉罗(轻垢罪)”。

从这段话中可知,早期佛教是反对用梵文来传播佛法的。那么我就再来谈谈我对此的一点个人理解。

先来简介一下古印度的语言,我们中国人向来把古印度文称为梵文,因为印度人相传,他们的文字是婆罗门教梵天神(Brahma)所造。但在古印度本土,普遍却不用这个词,只有在古印度的一部史诗里,曾用过“梵文”(brahmivac)这个词,意思是梵天创造的神圣语言,但仅仅当作一种别名或美称而已。那么,古印度人称他们的文字叫什么呢?他们称为Sanskrit,原义就是文饰、修整、精制一类的意思,可大略翻译为“雅语”,就如中国古代的“文言文”。

大约从很早的时期,梵文已经是古印度上层专有的语言了。后来到了西元前五世纪,古印度一个叫波尔尼(Panini)的人编了一部梵文文法。直到现在两千多年来,凡是用梵文都必须遵照《波尔尼文法》。在《波尔尼文法》的约束下,梵文成了一种最繁复的语言:名词有八种格,近代欧洲语言里用前置词表达词和词之间的关系,梵文里都用不同的格表示;数目除单、复之外,还有双数;动词的过去式也有很多种;而且与其它语言相比梵文还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爱用长的复合语(compound),第二是连音变化律(sandhi),就是说,某字母与某字母联在一起,就要发生变化。

古印度除了社会上层所说的梵文以外,还有口语,也就是俗语,普通人用的大白话。这些口语总名之为Prakrit,这个词的原义为自然发生、本质、原料,恰好和梵文Sanskrit的原义相反的。在古代印度戏剧里,婆罗门的角色,一定要说梵文,表示他们的身份。奴隶、商人等等全都说白话。梵文许多复杂的规则,在俗语Prakrit中便简化了不少,甚至于根本就没有。

据专家学者考证,释迦牟尼佛传法时用的具体是哪一种当地人的俗语已难以考证,但肯定用的是平民化的方言俗语,而绝不是已经贵族化、婆罗门化的经典梵文!

我个人理解,释迦牟尼佛之所以不许弟子们使用被高度规范化的梵文传法,第一:使用梵文的社会上层人士除了使用梵文外,都还会平民化的俗语,就象中国古代用文言文做文章的书生们,除了会用文言文之外,还会用普通人使用的白话、口语,但社会下层人士则不一定通晓梵文,传佛法的目地是使众生能修炼回归,而不是让佛法去符合人定出来的规范优美的语法、文饰。所以就根本不需要用梵文来传佛法。

第二:如果用梵文来传佛法,则要改变释迦牟尼佛的原话,比如表达词和词之间关系的词语,可能都要去掉,而改用不同的格来表示,简单的话语可能要变成长的复合语等等,改动释迦牟尼佛的原话就可能失去佛法丰富的内涵,因此也不该用梵文来传佛法。

那么,后来的梵文佛经又是怎么来的呢?原始佛教因为没有合适的文字记录释迦牟尼佛的原话,所以就用口传的方式传承佛法,后来?卢文出现为佛教提供了记录载体,可那距离释迦牟尼佛时代已很远了。释迦牟尼佛涅~"几百年后,佛教经书才系统出现。可是由于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由于历史的久远出现了大量的口误谬传等因素,佛教在印度也开始盛极而衰,婆罗门教逐渐从新兴盛起来。许多僧人为了和婆罗门教竞争等原因,开始把佛经改写梵文,在改写中又把原来的?卢文佛经中的话语变动了一次。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僧人不断对佛经進行创作与再创作。这样不断推出新的佛经版本,每一个版本几乎都会加進新的东西,释迦牟尼佛留下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佛教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些因素导致其最后在印度消失。

现在大乘佛教大部分经书都是根据印度梵文佛经辗转翻译而来的,而且有的佛经翻译为中文时又经过了一次再创作。这样经过二千余年的历史沉积,今天的佛经的确和释迦牟尼佛当年传的法相比早已是面目皆非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