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张纮遗表涕感吴主(历史故事)



【正见网2008年04月10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张纮还吴迎家,道病卒。临困,授子留笺(1)曰:“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佐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言善之难也。人君承奕世之基,据自然之势,操八柄(2)之威,甘易同之欢,无假取于人,而忠臣挟难進之术,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离则有衅(3),巧辩缘间,眩于小忠,恋于恩爱,贤愚杂错(4),黜陟失序(5),其所由来,情乱之也。故明君寤(6)之,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7),抑情损欲,以义割恩,则上无偏谬之授,下无希冀之望矣!”吴主省书,为之流涕。(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一·魏纪三》)

【注释】

(1)留笺(音间):遗表。
(2)八柄:古代统治者驾驭臣下的八种手段,即爵、禄、予、置、生、夺、废、诛,用来调节统治者内部财产、权力分配的矛盾。
(3)离则有衅(音信):胡三省曰:“言纳忠而不合于上,则上下之情离,衅隙由此而生也。”衅,破绽、瑕隙。
(4)贤愚杂错:贤良和愚恶混杂相间。
(5)黜陟失序:罢免和進用失去标准。
(6)寤(音物):通悟。
(7)受谏而不厌(音压):接受规劝而不压制。厌,通“压”,抑制。

【语译参考】

张纮回吴郡迎接家眷,在中途生病去世。临终时,将遗表交给儿子。遗表上说:“自古治理国家的人,都打算修行德政与太平盛世相媲美。至于治理的结果,大多不完美,不是没有忠臣贤能辅佐,而是由于君主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情,不去任用他们。人之常情都是畏惧艰难,趋就容易,喜好相同意见,厌恶不同见解,这与治国之道正好相反。《传》说,‘从善如同登山,从恶如同崩下’,说的是为善的艰难。君王承袭祖先累世的基业,据有至尊的自然之势,掌握天下八种权柄的威严,喜好易行和赞同带来的欢快,无需采纳别人的意见,而忠义之臣提出的难为良策,说出逆耳的忠言,就与君王私情不能契合,这不是很自然的事吗!君王与忠臣疏远就会出现裂痕,花言巧语之人乘机离间,君王被这些小忠晕了头,迷恋于个人的恩爱,使得贤明和愚恶混杂相间,罢免和進用失去标准,这种情形的根源,是私情作祟。所以圣明的君王明察此事,求访贤才如饥似渴,接受规劝而不压制,抑制私情,损减私欲,出于大义割舍私恩,那么君上没有偏颇错谬的任用,臣下也就没有非分的奢望了。”吴王孙权读着这份遗表,感动得眼泪直流。

【研析】

张纮的遗表阐述自古治理国家的人都希望能修行德政,但是多半不完美,乃由于“私心”作祟。人都想听好听的话、挑选容易的,而忠言往往逆耳,所以无法让真正贤能者,出来为国家做事。国君圣明与否,端看其是否能割舍私恩就大义。此道理人人皆知,但知与行不见得能并行,人若无法抛弃为私的己见,将使社会越趋滑落,离太平盛世愈来愈远。

张纮临终时,仍然心系国家,还不忘将遗表交给儿子,吴王孙权不禁为一个忠臣殷殷的谏言而落泪。之所以感人,是因为那份心,看到那颗无私的心,表露无遗。人如果做事均存着一颗良善、为公的心去做,相信一切将会是美好的。

【延伸思考】

1、你曾经因为某一件事而让你感动吗?是什么事?请与大家分享。
2、喜好易行和赞同带来的欢乐,是现代很多人的通病,我们要如何才能听進不同的声音,接收到真正的讯息?
3、试比较分析为私与为公两种不同的基点做出来的事,其结果有何不同?

【参考数据】

1.资治通鉴(17)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轻松读2 欧惠章编写 希代书版
3.资治通鉴今译(四)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4. http://www.twseasea.idv.tw/viewthread.php?tid=272&extra=page%3D11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