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故:平反

茹之


【正见网2008年04月07日】

“平反”出自《汉书•隽不疑传》。

西汉时期,有个叫隽不疑的人,在州郡很有威望。汉武帝末年,被任命为青州刺史。昭帝即位后,齐王的孙子刘泽结交州郡里的豪杰,密谋叛乱。他们首先计划杀死青州刺史隽不疑。隽不疑发现了他们的阴谋,便把他们都抓了起来。叛乱被平息。隽不疑因为有功,被提拔为京兆尹,并得到一百万钱的赏赐。

京都的百姓都很敬畏隽不疑,他也经常去下面巡视,看是否有错判的案子。隽不疑每次巡视各县回来,他的母亲就问道:“有所平反(对原来的错误有所纠正)吗?又救活了几个人?”如果隽不疑纠正的错案、冤案多,他的母亲就笑逐言开,十分高兴。一旦没有纠正错案,他的母亲就生起气来,甚至连饭都不吃了。正是在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隽不疑虽然执法严厉,但却从来不残暴,是百姓公认的好官。

“平反”由此而来,意思是纠正原来的错误判处。

中共自建政以来,迫害了许多中国人。每次犯了所谓“严重的错误”后,为了收买民心,都采取所谓“平反”的举措,但却从不承认中共本质上的罪行。这正是中共本质上的邪恶,目前,等待中共的也只有解体的命运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