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台湾“未来科学文化大会”论文选:不同基本认识方法所对应的科学体系

李旭彤博士


【正见网2008年01月24日】

摘要

本文从现代科学体系的可选择性出发,论述了不同科学体系的发展基于不同的基本认识方法,讨论了基本认识方法的路径锁定和突破。提出了一种对基本认识方法進行分类的方式,并根据这种方式把人类的基本认识方法分为五类。然后讨论了相应于这五类基本认识方法的各自不同的科学体系。

1.前言

200多年前,牛顿力学成功的建立和应用了分析方法,使其作为一种基本认识方法而得到迅速应用和发展。这种认识方法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短短的两、三百年间就建立了一个由数以百计的分支学科组成的现代科学体系。

经历了两、三百年的发展,目前现代科学体系的局限性已暴露无遗。解决这种局限性的方法不外乎有两个,其一是挖掘现有体系的潜力,其二是追根溯源,追溯现代科学体系所立足的最基础假设,从而挖掘出这种局限性的根源所在。

在现有现代科学体系内挖掘潜力,往往是解决了一个难题的同时又引入了两个或更多的难题,非线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问题已经动摇了现代科学的根基――还原论与实证论。实际上,现在人们已经又重新认识到了被科学主义者视为真理的现代科学体系,只是很多种可选体系中的一个。

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做出过很多其它的选择,但是这些选择的体系多数已经消亡,即使还没有消亡的,也很难被现代科学所统治下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理解,实际上人类自身已经难以从现代科学体系的“锁定”状态中摆脱出来。

不同科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除了表面上反映出来的先导学科的出现和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背后潜在的对基本认识方法的选择。一个先导性的学科之所以会成为其它学科发展的起点,就是因为这个学科的成功使得其使用的认识方法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其它学科沿用这个认识方法来发展就构成了一个有共同基础和特征的科学体系,相应的认识方法也就成为了这个科学体系的基本认识方法。

牛顿力学的成功,使得其使用的分析方法和还原论被广泛接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阴阳八卦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方法,在中国过去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占据了支配地位,也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科学、技术体系。因此追溯科学的基本假设,也就需要从这些科学体系所采用的基本认识方法开始。

2.人类的基本认识方式及分类

目前看来,神识和经验是两种人们熟知的最基本认识方式。前一种用一个简单、直观地方式来表达,就是认为神的一念产生了整个世界,因此自然界中的一切体现的是神的意志,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神的意志的一种体现或反映。后一种假设自然界自己产生,并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人可以在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地了解这些规律。

在这两种最基本的认识方式之下,还有一些次一级认识方式的划分。虽然现代哲学宣称,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人类的基本认识方式,但实际上它已经有了几个前提,例如,无论现代哲学中讨论的唯心论、唯物论、实证的方法、分析方法或还原论的方法等如何基本,都需要符合形式逻辑,都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等。现代哲学排除了神识,因此它所研究的认识方式已经局限在经验这种认识方式之内。

古代有一些智者、先贤也被称之为哲学家,但是他们对认识方式的认识与现代哲学截然不同。现代科学采用了一些特定的认识方式,如实证和还原,涉及到了更多的前提,因此有着更大的局限性。

过去几十年中发展起来的复杂性科学可以让我们从一定高度上审视现代科学,它使得我们可以较为清晰的理解现代科学为什么只是一个可选项,但是它依然是要把神从我们的视野中排除出去,它依然是要维护進化论,要论证人是怎么从无机物中演变而来的,因此它依然跳不出现代科学的框框。

现代科学林林总总,浩繁庞杂,往往已经使人很难看清它是如何排除了神的存在,在排除神的存在时,它做出了那些假设。下面就要通过提出一种基本认识方法的分类,来揭示这个问题。

在林林总总的各种认识论的讨论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认为人认识的最基本特征是区分不同事物。而这种区分又开始于区分“认识者――我”与“被认识者――非我”。人做出这种区分需要某种方法――认识方法,这种认识方法即可以用来区分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也是被区分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最基本的联系(或关系)。这种方法可以是与被区分的事物无关,也可以是与被区分的事物有关的。如果这种关系与被区分后的两者都有关,我们可以认为这些被区分的事物相互依赖而存在,反之则相互独立。

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认识了一个事物,实际上就是把这个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分开来,知道了这个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能進一步区分了事物内部的不同事物,以及这些内部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此类推。在这个过程中,根据采取假设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方法。可以用图1所示的事件树来表示这些不同的认识方法。

顶事件:

A.认识者与被认识者是否可以区别开来。

B.认识者与被认识者是否相互独立存在。

C.认识方法是否与认识者有关。

D.认识方法是否与被认识者有关。

上述决策树包含了如下分支:

1).无法区分认识者和被认识者;

2).可以区分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但是两者的存在相互依从,认识方法与两者有关;

3).可以区分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两者的存在相互独立,认识方法与认识者有关;

4).可以区分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两者的存在相互独立,认识方法与认识者无关,但是与被认识者有关;

5).可以区分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两者相互独立而存在,认识方法与认识者和被认识者都无关。

从下面的讨论可以看到,上述这几个分支中的每一个都代表了人类的一种基本认识方式。

无法区分认识者和被认识者有两个含义,一个含意就是采用的某种具体的认识方法对这类问题无效,这种情况,往往还可以寻找其它的方法。另一个含义就是这种以区分来定义的认识对某些认识问题无效。

可以区分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但是两者相互依从。从认识的最基础开始,就假设两者是相互而依从存在的,没有认识者,就没有被认识者,反之亦然。两者之间已经存在的相互依从关系,可以作为认识方法的基础,无需独立于这这依从关系之外的认识方法。在中国的阴阳之道中,认识者与被认识者的关系是阴与阳的关系,无阴便无阳,两者的存在是相互依从的。认识者知己为阴,便知彼为阳,因此在这种确定的阴阳关系之外,无需独立的认识方法的存在。这种情况认识方法与认识的双方都有关。

可以区分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两者相互独立存在,因此需要一种认识方法来联系这两者。认识方法与认识者有关意味着认识者个体有各自不同的认识方式,不同认识者个体采用的认识方法可能千差万别。这种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识者观察或接受被认识者的信号或影响的方式不同,另一方面是不同的认识者个体对同样的信号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第一个方面对应于一些所谓“第六感官”的问题,第二个方面对应于一些现在称之为自然形态的认识或自然认识问题,这类认识与以现代科学为代表的社会认识相对应,非形式逻辑和模糊集合论似涉及了这个问题。

可以区分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两者的存在相互独立,认识方法与认识者无关,但是与被认识者有关。从一个狭义的角度讲,这种情况则对应于实证方法。不管认识者有什么不同,或假设所有的认识者都是相同的,只针对被认识者的不同来选定不同的实证方法。实证的一个基本假定是:针对一个认识物件,所有的认识者都采用相同的认识方式,并可以得到相同的认识结果。认识的对象不同,实证方法可以不同。但是如果把实证也作为一种认识方式来看待的话,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可以被观察到的事务中,有些是可以实证的,而另外一些不能被实证,因此也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用实证或非实证的认识方法,或者说不同的认识方法去认识。

可以区分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两者的存在相互独立,认识方法与认识者和被认识者都无关,即所有的认识者以相同的认识方式认识所有的认识对象。分析方法具有这种认识方式的特征,其假定所有的认识者可以用分析方法分析所有的问题。

虽然每一种认识方式都可以假设能够认识这个世界中所有的事物,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并非如此。从牛顿开始,现代科学总是设想可以用“形式逻辑+实证”这种认识方式认识所有的事物,但其发展却表明这种方法的种种局限性。实际上,从上述决策树分支一到五,其认识的局限性是逐步加大的,其中局限性最大的是分析方法。

下面对各个分支所对应的认识方法作一些具体的讨论。

3.唯理、经验与阴阳

考察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认识论派别――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rationalism)强调理性作用,不承认理性认识要依赖感性认识,认为可靠的知识是从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经验论(empiricism)认为经验或感性认识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经验即感觉,另一种是内部经验即内省,分别对应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主张感觉论的哲学家否认内省经验,只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主张内省论的则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认为经验是主观自生或上帝赋予的。

经验论与唯理论或先验论长期对立、论争,如果把争论的焦点放在上述几个基本认识方法的基础上来看,则可以有另外一番理解。唯理论的前半部分,其所认为的“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基本对应于“无法区分认识者和被认识者”这个分支。当认识者和被认识者完全一体,不可分时,无需任何认识方法来沟通认识者和被认识者,被认识者――认识者自身之理对认识者来说,当然是一种“先天自明之理”。

对如何获得这种自明之理有不同的理解。唯理论的 “严密的逻辑推理”有种“削足置履”的意味,他把一个最基本的“自明之理”强行放入一个局限性很强的逻辑认识方法之中。修炼和宗教体验之中,则用“悟”或者“开悟”来描述获得这种自明之理的方式。

如果自然界中的一切体现的是神的意志,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在反映神的意志。当人的思想、行为符合了神的意志的时候,这种神的意志自然就会在人的思想中反映――“悟”出来。而整个自然界(包括人的思想)又都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因此人也就自然获得了对这个自然界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没有用区分来认识什么,而是通过“一致、符合”来得到认识。既然这种认识不以区分为含义,他应当是一种全局的、毫无遗漏、直接的认识,也是一种与现在多数人认可的认识概念完全不同的认识。

按照目前人类一般的认识观点,认识是精神对物质的认识。这种观点已经假设可以区分精神和物质,换句话说,只有区分了精神和物质,才有这种认识概念。如果精神和物质是一体而不可分的,或者是能够区分物质精神,但是只考虑精神对精神本身的认识,都无法区分认识者和被认识者。所以哲学中在考虑精神、物质这种最基本的概念时,实际上已经引入了以区分为特征的认识方法,排除了“悟”“自明之理”这种认识方法。

如果假设自然界有其自身规律,人可以在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地了解这些规律。要注意这里“自然界”这个词的含义与前面截然不同。如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认为自然是上帝所造一切之物的总称,经验论去掉了上帝所造这个前提,认为这一切之物就是那样存在的,自己产生、自己消亡。

谈到经验,就已经假定了存在经验的拥有者――认识者和经验的反映物件――被认识者。因此经验论必然是采用了区分这种认识方法,对应于除了第一个分支以外的其它分支。内省论认为经验是主观自生的,说明这种经验的存在与其反映的对象――被认识者的存在相互依从,有外界被认识的对象,对应的就会自生一个内省的经验。这种情况对应于第二个分支。

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官即可能与认识者无关,也可能与被认识者或者与两者都无关,所以感觉经验论可对应于3、4、5分支。感官的基本功能就是分辨不同的事物,因此所谓的经验也就是人的大脑所记忆的感官分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既然假设这个自然界是自己产生和消亡,人们只能通过积累这些感官所分辨的不同事物,并且在大脑中建立这些被分辨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认识这个自然界。

中国过去五千年的历史都是基于阴阳之道发展的。混沌初分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演化宇宙万物。或者是道生一(出混沌),一生二(出两仪),二生三(出八卦),三生万物。中国的文字、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建筑等等都建立于这种阴阳关系之上。也正因如此,与现代科学不同,中国古代的科学没有明确的学科划分。

上一节中已经谈到,阴阳这种认识方法对应于基本认识方法树的第二个分支,即可以区分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但是两者相互依从而存在。混沌分出阴阳两仪之后,这个阴阳即表示了分出的阴、阳两个部分,又表示了这两部分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指明了这两个部分不是并列、等同,两个部分各自不能独立存在,有阴才能有阳,无阳也不能有阴。分出的阴、阳本身还能再分出阴、阳,如此类推,可以分为四象、八卦和六十四卦。

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关系。两者相互依从而存在,有认识者才有被认识者,反之亦然。同样,精神、物质之间,鸡和蛋之间都是这种关系。这种情况下的认识方法依从于认识者和被认识者,同时又区分了这两者并建立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一个特点是指明了两者的不同。认识者和被认识者还可以進一步用认识认识者、认识被认识者来划分为:认识者作为自身的认识者,认识者作为被认识者,被认识者作为认识者,被认识者作为被认识者,如此生出四象,在進一步,还可生出八卦。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哲学和阴阳学说都涉及到了两者相互依从而存在的对象和关系。但是哲学中的内省经验论并没有得到很多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到近代以后,近乎消失。阴阳论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但是近代以后也已凋落。

4. 认识能力的扩展和第六感官

目前一般认为感觉就是眼、舌、耳、鼻、皮肤粘膜这五个感觉器官的“视”“味”“听”“嗅”“触”感觉功能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另外也经常有人提出第六感问题。第六感往往被等同于直觉,也有被称之为超感觉(英文缩写为ESP)等。根据现在人们对第六感的了解,所谓的第六感实际上不是一种感觉功能,而是许许多多不同感觉功能的统称。一般的五感是人人都具有的,也是所有人都大致相同的,第六感则不同,只有少数人有第六感,并且不同的人这些感觉功能有很大的不同。

纵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扩展,可以发现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方向是发展人的感官或感觉功能,另一个方向是针对某个感官,发展辅助的工具来增强其感觉能力。在各种宗教和修炼中,人们往往会开发出很多的超感觉能力,如佛家的“五眼通”,道家的“九九八十一层法眼”等。随着人们修炼层次的提高,逐渐的会有更多的超感觉能力被开发出来。尤其是修炼的人,只是要求自身生命的升华和提高,并不注重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因此除了在修炼中出现更多的感知能力之外,并不会去开发辅助器具来增强某个感官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在一个方向上发展着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则走了另一个极端,它基本上否定第六感官的存在,他对科学的认识给出了一个极强的约束条件:只有人肉眼能够看到的才是科学可以研究的对象。所以所谓的现代科学实验研究,就是寻找各种可能的方式、方法,把人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物质存在和变化方式转换成可以看到的现象。而现代科学的任何一个发现也就是找到了一种可以進行这种转换的方式。

对比上述认识树的第三、四个分支,可以发现上述人类认识能力发展的第一个方向对应于第三个分支。不同的人可以发展出不同的感知能力,从而形成不同的认识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认识方法与认识者有关,而与被认识者无关。现代科学的认识方法则对应于第四个分支。所有的认识者都用同样一个感官――眼睛来认识,认识方法的选择与认识者完全无关。针对不同的被认识者,需要开发不同的辅助工具,也就是要用不同的认识方法来认识,认识方法与被认识者有关。

中国古代易经中的象易,可以讲是一种综合了上述两个认识方向的认识方法,它既强调认识者的修身养性、明心见性,又使用了八卦和一些辅助器具来帮助推演。从现在的一些文献中还可以看到,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些认识方法,现在已经失传。这些方法可能比现在流传下来的易经有更丰富的内容,可能是以其它的方式结合了人感官和辅助器具的开发,因此也赋予了人类不一样的认识能力。

5. 现代科学的认识论

现代科学中使用的“能量”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它表示了这个世界的最基本存在形式,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可以认为是能量的不同存在形式或不同的结构。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包含着两个部分。一个是感官――人肉眼的各种辅助工具的开发,即试验科学;另一个是对感知到的信息的处理,即理论科学。图2给出的是现代科学认识世界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科学的试验和理论都可能造成认识的扭曲。

现代科学有一个并不为大家所特别关注的最基本假设――“眼见为实”,就是说现代科学认为通过人肉眼获得的知识才是科学上认为可靠的和能够处理的,其它的感知器官能感觉到的和需要通过辅助工具才能察觉到的能量存在形式都需要转换成人肉眼能够看到的可见光――一种人肉眼可以感知的能量存在形式。现代科学在其最重要的基石――试验方面的所有发展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把各种各样的能量存在形式转换成可见光信号。每一点進展都是人们发明了新的工具来把以前不能看到的某个能量存在形式转化为可见光信号。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物理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物理学研究中,发现和制造了各种能量转换工具,这些转换工具把以前人直接用肉眼看不到的能量存在形式转换成了可以看到的光信号或仪表信号。这些装置包括望远镜、显微镜等。后来这些物理学中研究出来的装置被用到了其它学科,如化学、生物学等,带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下面是这些工具的几个实例。

望远镜:因为人的肉眼需要足够的光线才能形成可识别的图像,当一个物体发出的光线到达人的肉眼太少时,光线太弱无法形成这个物体的图像,因此人也就看不到这个物体。随着物体的距离越远,这个物体发出的光线能够到达人眼中的份额也就越少,当少到一定程度时,人就无法看到这个物体。望远镜就是把散布在一个较大范围内的光线以一种特定的方式集中在一个人肉眼大小的范围之内,因此人通过望远镜就可以看到原来看不到的物体。这相当于改变了物体发射光线的方式。望远镜是牛顿发现三大运动定律的基础。

显微镜:当一个物体发出的光线到达人眼比别的物体的光线少到一定程度,且过于集中于一点是时,人也看不到这个物体。这时候只要把其它物体的光线隔离开来,只看这一个物体的光线,同时还要把光线的空间分布变大,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显微镜就起到了这种作用。光学显微镜技术导致了人类现代科学的最重大发现之一: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电子显微镜技术则导致了另一项重大发现――发现基因。

红外线、紫外线感光材料:人的肉眼看不到红外线、紫外线,但是一些感光材料可以对这些光线有反应,因此就可以把红外线纪录下来。当这种纪录可以用可见光表现出来时,人们就可以看见这些红外线或紫外线。

示波仪:在数字化技术出现以前,示波仪几乎是各个实验室必备的工具。示波仪的作用就是先把其它的各种信号变成电信号,然后再把电信号变成可见光的信号。近代声学源于把空气的震动转化为电信号,然后再用示波仪把不可见的电信号转化为可见光信号。

各种各样的仪表:说到现代科学和技术,就离不开各种仪表。这些仪表的作用于示波仪类似,但是比示波仪更進了一步,它不仅是把各种各样的物质或能量存在形式,转换为人肉眼能够看到的信号,还要把这些信号用数字表示出来。

解剖:把覆盖在生物器官和组织上的覆盖层去掉,看到内部的结构,近代医学的开端。

以上述工具实现的能量存在形式的转换存在着几个问题。首先,外部的能量结构有多少可以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可见光人完全不可能知道。其次,这种转化过程是否能够严格重复和控制也是无法预知的。这种转化过程无疑是对现代科学认识能力的最大约束和限制。

现代科学中的很多学科并不是在现代科学中产生的,但是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学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根本和共同的一个变化就是都变成依赖于最终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现象,不管是直接看到的,还是通过仪器转换看到的。

如现在心理学界把开始系统的实验研究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有人认为,心理学的真正历史,始于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郭卜乐,今日心理 http://www.cptoday.net)。这种观点认为:“人类从古代开始,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以至到19世纪中叶,对心理的探索和研究,都是处于一种无明确的研究目的、目标,无明确的研究思想、方法的混沌状态下自发的或不自觉地進行的,夹杂在对哲学和神学的研究中。心理学的内容融汇或包括在哲学和神学的内容体系中,心理学家是由哲学家、神学家、医学家或其它科学家兼任,心理学的方法也主要是思辩的方法。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可以说是世界上的第一部心理学专著。冯特,是公认的第一个把心理学转变成一门正式独立学科的真正奠基者,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本真正的心理学专著。”

人肉眼看到的可见光线可以用两个基本特征――点和线来表示,所以人们在建立描述外部世界能量结构的语言时,也是用点和线作为基本元素。实数的序对应于线,量对应于点。现代科学的精华――定量分析也就是对点、线集合中点、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现代科学观察外部能量结构的方式,是将其转化为人肉眼可见的可见光,因此对这些外部能量结构的描述也就采用了与可见光有相同特征的定量分析方法。这种描述方法也决定人的大脑在还原外部能量结构时的局限性。这个环节在现代科学的认识过程中也是一个关键性的约束。

现代科学中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既不随观察者变化,也不随被观察者变化,它是独立于这两者的,因此这种方法对应于基本认识方法树的最后一个分支。

6.结语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当作出不同的基本认识假设的时候,就会由此产生出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前面给出的认识事件树还是相对简单的,只考虑了四个顶事件,五个分支。实际上,还可以考虑更多的顶事件和认识分支,从而对认识方法做出更细的划分。

当然,在做这些讨论的时候,已经不断重复使用着认识的基本假设――区分。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和受到教育而成长起来的人,几无可能理解在“区分”之外还存在什么认识方法。但是在中国留存的传统文化中,还残存着一点其它认识方法的影子。如围棋真正锻炼的思维方法,中国画中的多点透视和写意,中国古汉语的表达方式等。这些已经被人淡忘了的认识方法与人们在修炼中经常会出现的渐悟和顿悟相一致,向人们昭示了一个获取真正认识的坦途。

非常仔细的考察我们的思维过程,可以发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前提和假设,这些前提和假设都在束缚着我们的思想。一些最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可能就是我们通向新世界的大门,打开这些门,就会看到新的世界。

后记:我上中学以后的近二十年中,就一直为几个问题所困惑。我一方面为现代科学中一些精致的思想赞叹,另一方面又困惑于某一学科的局部理性和整个现代科学的全局非理性这种矛盾和冲突。如此完整的自然界被人为的割裂为数百块,各自建立了一套假设,在基本的假设之上还需要假设。既然人用大脑认识世界,为什么对大脑本身认识甚少,为什么大脑不能直接认识自身,还需要用如此多的仪器、方法,转这么一个大的圈子。

在这二十多年中,我用了绝大多数精力来研究和思考这类问题,但是越研究,越觉得犹如身处迷宫,追踪一个思路几年下来,又回到了原地。

其中的谜团直到我修炼法轮佛法之后才逐步解开。原来的功夫都费在了一个画好的圈圈中,无论再努力的思考,也是左脚蹬右脚,不要想升高半寸。现在回头看看,整个类人社会就是被现代科学这一叶障目,看不到大海不能比拟其浩瀚的佛法。也正是因为我在这个圈子中苦苦打转了二十余年,更能体会现代科学对人思想的禁锢。撰此陋文,抛砖引玉,望能与大家分享,以佛法中修得的智慧,破除现代科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