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舞蹈(二):长鼓舞

茹之


【正见网2007年12月26日】

长鼓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历史上,长鼓又以“腰鼓”、“细腰鼓”、“杖鼓”等名称载入史书。《乐学轨范》记载:“文献通考云,羯鼓、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细腹,宋萧史所谓细腰鼓是也,右击以杖,左拍以手,后世谓之杖鼓。”据考证,长鼓源于印度的细腰鼓。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细腰鼓传入中国,在敦煌北魏(公元386―534年)壁画中,已有类似长鼓的击鼓舞乐图。此后,长鼓又传入朝鲜。《韩国古代音乐史》中记载:“在吉林集安高句丽第四、第十七号古墓壁画中已经有类似长鼓的乐器,所以,杖鼓可能在高句丽时期已经被使用。”目前有确切证明的是在新罗时代遗址画面上发现了腰鼓画面。

以“杖鼓”之名首次出现在文献中的是在《高丽史•食货志》中,内有“文宗三十年(1076年)宫中有杖鼓业师。”可见,长鼓传入朝鲜后,首先被应用于宫廷舞蹈中。有学者认为,长鼓舞在唐朝十分流行,并在高丽王朝初期传入。虽然早期的朝鲜也有类似的舞蹈,但一直没有被载入文献中;在唐朝长鼓舞传入后,朝鲜艺人将其称为“新长鼓”,并跨在身上,边击边舞。

也有学者认为,长鼓舞是由农乐舞中的长鼓演戏演化而来的,大概在20世纪初才形成独立的长鼓舞。长鼓演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长鼓演戏者入场;第二部分是击鼓表演,舞者右手持鞭,左手持棒,击出各种鼓点,速度由快到慢,鼓点由简单到繁琐,同时,舞者自由的来回跑动;第三部分是圈功艺术,舞者的表演类似杂技。后来的长鼓舞大概主要来自长鼓演戏中第二部分的击鼓表演。

早期的长鼓演戏中的长鼓舞以男性独舞为主,后来逐渐出现了男、女长鼓舞、双人长鼓舞及长鼓群舞等多种形式,有时多则上千人表演。

通常,长鼓舞中的长鼓为两面鼓,两端鼓面分别为高、低不同,舞者两手同时击打出各种不同节奏的鼓点。现代长鼓舞还有两种击打法:一种是舞者用鼓鞭(一尺许细长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圆粗,长约尺许的木槌)击打,舞蹈开始先用鼓鞭按慢拍子击打,鼓槌插在长鼓上,等到高潮时,再抽出鼓槌击打。一种是只用鼓鞭不用鼓槌击打。想象一下,在铿锵的鼓点中,舞者传达的该是怎样欢娱的心情!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