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邪》是谶诗还是情诗

心荷


【正见网2007年11月11日】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流传到今天,人们大都认为这是一首情诗,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她在“山无陵”以下连用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来表明自己绵绵深远的爱情:

山无陵,江水为竭――作为大地象征的山河枯灭了,再也不能欣然地承载人类和万物的繁衍生息;

冬雷震震,夏雨雪――作为天时象征的四季错位了,再也不能调和阴阳,慷慨地赠与人类与万物一方畅达和谐的天空;

天地合――天地都在混乱中失了序,天不象天,不再给人以稳定的遮覆,地不像地,不再给人以平安的承载,乾坤颠倒,世界处于无序的混沌之中。
这五个设想所蕴含的便是宇宙、地球及一切生命终结时的现象。人们曾一度认为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所以认为作者正是借此不可能的条件传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海枯石烂,此情不渝。读者们认为这种以极端的否定表达极端的肯定的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再现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故而此诗被后人称为“短章中神品”。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此诗中被人们认为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五个设想,却正在逐渐变成人们眼中的现实,这就使得这首诗抹上了谶诗的色彩,似乎正是对于当今世界的预言。

先看看“山无陵,江水为竭”。

“山无陵”似乎还不是那么明显,虽然在大规模的肆意和掠夺性开采矿产的争夺中,许多山体内部已经基本被掏空,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和崩塌虽然也时有发生,但毕竟还没有彻底垮掉,只是“挖山不止”的机械化开矿和开采山石,已经销平了不少山头,让青山不再,伤痕累累。可“江水为竭”却是看得见的。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着这个人口大国12%的人口,为全国半数以上城市提供用水。然而,从70年代开始断流,1990年起,下游甚至连续9年出现断流。长江的水量也大大减少,今年刚一开春,重庆这个长江上游的城市,还未从去年夏天的大旱中缓过气来,又拉响枯水警报。长江重庆主城段水位降至1892年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低水位,而以三峡工程为傲的湖北宜昌,长江水位也在年初创下了有水文记载130年来最低。 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江、河”已经枯萎如此了。

再看看“冬雷震震,夏雨雪”。

2003年11月6日晚上8时30分左右,北京的上空突然响了几声雷。根据报纸上报导的专家的说法,“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一年中出现最晚的雷声了。

还有报导说,2003年11月06日傍晚到次日晨,天津市大部地区出现大暴雪并伴有雷暴天气,创下自1934年以来历史同期罕见纪录,?近70年同期罕见大暴雪过程。

也有报导说,2003年11月7号凌晨1时许,山东莱州上空雷声大作,暴雷惊醒睡人。历史所未见。闷雷滚滚,似远方碾磨声。低徊之雷声辗转不息,然后风雨大作。随后几年,不断地有着这样的报导:石家庄,南阳,昆明,台儿庄,以及一月份中的江南……到处都有不合时令的雷声滚滚。而这一年的立冬之日是11月8日。“冬雷震震”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么“夏雨雪”呢?

2007年7月30日下午6点10分左右,在北京东三环附近不少居民都惊讶地看到“六月飞雪”,不由得发出阵阵惊呼。8月6日下午3点05分左右,“六月雪”再现京城市区。这一次在海淀区成府路地区,大风卷着雪花从天空落下,大约持续5分钟左右。之后,天空开始降下大雨。两次“六月雪”接踵而至,国内多家媒体都有报导。还有其它有关的报道,这里仅举最近的两例。

现在只剩下“天地合”了。其实整个世界的气候变异及其所造成的大规模的干旱、洪水、沙尘暴、泥石流、酷暑、严寒,以及全球的温室效应,不都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正在被我们切身体验着吗?难道我们真的要在困境中坐等天地达到彻底的混乱无序的状态么?曾经以为不过是设想的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不是实现了吗?难道还不能惊醒沉醉于繁华却虚假表象的世中人么?中国古人讲天地人三者合一,这世间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天象和大地的变异,正折射出人心的变异。

现在读来,《上邪》这首诗,既是一首亘古情诗,透露出对相知相惜的爱情的坚定和执著,也透露出某种天地演变的规律和趋势,它所描写的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的“五个设想”,其所发生的时刻,便是佛家所说的坏灭之时。作为大法修炼者都知道,人与人的真情,从缘分结下的那一瞬间起,就注定了会在一世又一世的轮回中,绵延到天地的尽头。在这末世末劫的时刻,唯有“真善忍”的美好,才能挽回人们已经走向坏灭的生命。李洪志老师在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二日《法正》这篇经文中写道:“人无德,天灾人祸。地无德,万物凋落。天无道,地裂天崩,苍穹尽空。法正,乾坤正,生机勃勃,天地固,法长存。”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