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7年10月17日】

*正见网2007年10月6日登载“国殇日”:

举国殇, (改作:国殇日)
神佛泪,
唤醒迷茫洒慈悲,
法轮灿灿放光辉。 ( 选择作者提供的“法徒无私又无畏”)
正洪微,
清烂鬼,
度众归。
注:十月一日早晨一睁开眼睛就听见外面雨下的稀里哗拉的,掀开窗帘一看:天还黑蒙蒙的。

此诗采用元曲“四块玉”的句式,并在韵脚和平仄方面尽可能靠近曲谱的要求。但因有几个字平仄不合谱,而且改动后原意变化会很大,因此放弃形式、保存内涵,以诗的形式登载。首句“举国殇”因为“举国”的使用频率和稳定性远远大于“国殇”,因此读者多半会读成“举国--殇”,而“殇”作动词表示“早死、夭亡”,这就完全不是作者要说的意思了。因此改为“国殇日”(因不作为曲登载,就不考虑平仄了)。第四句我们选用了“法徒无私又无畏”,因为相信“法轮灿灿放光辉”的基本上是弟子,能看到的就更少了。而“法徒无私又无畏”是可以通过众多弟子的言行表现出来、常人都能看到的,而且其内涵与后面三句连接得很好。不过,这样选择后,两个七言句的标点符号应该对还,当时疏忽了,在此向作者和读者表示歉意。顺便说一句,象这种地方标点符号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建议写词、曲的作者最好还是使用标点。现代人都习惯了标点,我们应该主动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们的作品。

原作只有二十九字,但给人实在、丰满的感觉;思路清晰,不会被误解。短小的诗、词、曲要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集中话题,否则必然是蜻蜓点水:说到了许多点,一点也没有说明白。词句的锤炼也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讲“炼字”和“炼句”)。别看作者这二十九个字,脱稿前作者写过多少字、试过多少句,我们就看不到了。个别作者非常认真,每次把自己试过而不能决断的句子、乃至写这些句子的思考过程都写了寄来,结果是两三首四句的小诗,来稿却有满满的好几页。作者的汗水不会白流,这样的作者往往提高得快。其次,尽可能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不但扩大作品的内涵,也能提高作品的质量。如“唤醒迷茫洒慈悲”就非常恰当的用了两个修辞手法:词类转换(“迷茫”由形容词转为名词);抽象名词(慈悲)具体化。“迷茫”的选用固然与曲谱的平仄要求有关,但作者不是没有任何名词可选了才用的。“迷人”“迷魂”都是其他弟子用过的、满足此处平仄的词汇。但“迷茫”一词转成名词指人时,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一读就展现出一副满脸迷惑不解、无可奈何的面孔来。“慈悲”一词通过动词“洒”就变得具体了。但这个“洒”却是有来头的:“神佛泪”是可以用“洒”的,而且是从天上洒下来;神佛的泪当然是“慈悲”泪了,于是“洒慈悲”就顺理成章、显得自然了。这里的意象构造实际上是通过“泪”产生出来的。使用过以上两种修词手法的作者也不止一个两个,但用得恰到好处的还是不多。

此诗中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注”。我们的诗歌作者中于诗前加“序”或诗后加“注”的人不多,加得很好的就更少。其实,“序”“注”加得好对诗歌有很大的改進,不但能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自己的作品,还往往能弥补诗歌的不足、有效的扩大诗歌的内涵,甚至成为诗歌技巧中不可取代的一部份。就以此诗为例:此诗的标题和正文中都没有提到“雨”字。尽管诗中各句的内涵都清楚明白,但“神佛泪”是真指神佛的眼泪还是以物比拟,并没有讲明,因此有这一层“悬念”。但它又不足以引起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只能引起程度不同的好奇心。等到诗一念完,
“注”一读完,才恍然明白“神佛泪”是由“雨”而来,是直指还是比喻,就看读者信念不同而定了,但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就是效果,就能加深读者对作品的印象。同时此注的后半句说:“掀开窗帘一看:天还黑蒙蒙的”。对语言稍微敏感的读者立刻就能意识到作者微妙的喻义。寥寥十二字,生动形象、喻义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何时写“序”何时写“注”呢?这要看具体的情况而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缺其内容就会影响读者的理解、甚至读不下去,那就必须写在“序”里;如果不会影响读者大体上的理解、读者能读下去,或只是解释某些词
语的确切意义,就可以写在“注”里;如果象此诗一样可以起到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就以作“注”为宜。

*正见网2007年10月6日登载“诗三首”:

中秋感怀(一)
人间处处庆团圆,天上不只月难眠。
好人向善被迫害,几人挺身仗义言?
中秋感怀(二)
揣着明白装糊涂,自欺欺人归途阻。 (后三字改为:阻归途;换成平声韵)
莫要惧怕邪党恶,良知善念天佑护。 (后三字改为:把恶诛;积极、主动些)
法力 (标题改为“法光”)
一丝一念法衡量,一言一行法导航;
放下人心与观念,正念正行射法光。 (“射”改为“沐”)

这三首小诗是从作者自己提供的许多词、句中挑选出来的,总共只改了八个字。第一首中第二句“天上不只月难眠”写得很好:构思巧妙,出人意外而言在理内,道地的“借景抒怀”,内涵丰富、耐咀嚼。第三首末句改“射”为“沐”,因法光来自法,说弟子射出法光,恐有不妥,“沐法光”也显得更平和、庄重。

*正见网2007年10月6日登载“秋雨夜思”:

绵绵细雨润心田,泪眼凝神向世间。
天地茫茫归路远,常人噩噩不思前。
本性深埋未自觉,谁识法船岸边泊? (后三字改“泊岸边”;守住原韵不转)
千呼万唤难回首,泪花洒尽雨花落。 (改为“泪如雨落洒不完”;守住原韵)
花落有情化甘泉,净洗风尘荡污浊。 (以下四句删去)
自来金刚哪怕烈火炼?
可叹人心总需细雕琢。
劝众生,明善恶; 开慧眼,莫执著。
千年轮回多寂寞, 跳出三界齐天乐!

对第三、四行稍改以保持原韵,因前四行内涵相关,能不转韵更好。中间四句删去是因为其内涵和形式都与前四行不太相融,而且语义有含混处(如第四句)。最后两行内涵与前四行有较大的区别,又转了韵,因此分开另作一节,与前四行形成反差。这样既有声韵变化之美,又有反差形成的鲜明印象,应该说是改進了不少。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