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物概论

李应达


【正见网2007年09月06日】

性味:分成药性与药味,药性有寒、热、温、凉。药味有五味,五味者酸、苦、甘、辛、咸,酸者能收?;苦者能泻火;甘者能补,能缓和诸药;辛能发散,能通行经络;咸能引药下行,能软坚。

入经: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加上心包经共十二经,五脏有肝、心、脾、肺、肾;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凡药色青味酸,性属木者皆入肝与胆经(肝与胆互为表里);色赤味苦者,性属火皆入心与小肠经(心与小肠互为表里);色黄味甘者,性属土皆入脾与胃经(脾与胃互为表里);色白味辛者,性属金皆入肺与大肠经(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色黑味咸者,性属水皆入肾与膀胱经(肾与膀胱互为表里)。

十剂的分类:十剂为用药之大纲也

(1)补可扶弱:人参、当归之属。先天不足,宜补肾,六味地黄丸、肾气丸、龟鹿二仙胶之类是也。后天不足,宜补脾,用四君子汤、归脾汤。气弱者宜补肺,人参是也。血弱者宜补肝,当归是也。神弱者宜补心,酸枣仁是也。

(2)重可镇怯:磁石、铁粉之属。怯则气浮,重以镇之。怒气逆,宜生铁落饮、芦荟丸、滚痰丸之类。虚气浮,宜安神丸之类。

(3)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风寒之邪,中于人身,痈疮疥痤,发于肢体,宜轻而扬之,使从外解,仲景用麻黄、桂枝之类。

(4)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头目鼻病,牙噤喉塞。实痰在胸,水火交结,气逆壅满,法宜宣达。或嚏或吐、或令布散。皆谓之宣。取嚏,如通关散。取吐,如胆矾甘草薄荷。令其布散,如越鞠丸、逍遥散之类。又如四逆散、七气丸皆是散意。

(5)通可行滞:木通、防己之属。火气郁滞,宜用通剂,利其小便。滞于气分者,用木通、滑石,六一散之类。滞于血分者。用防己、导赤饮、五淋散之类。

(6)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邪盛则闭塞,必以泄剂,从大便夺之。备急丸泻寒实,承气汤泻热实,葶苈泻肺汤是泄其气,桃仁承气汤是泄其血。十枣汤泄水。秘方化滞丸攻积。由此求之,凡宜破利者,皆泄之类。

(7)滑可去着:冬葵、榆皮之属。着谓留而不去也。痰粘喉,溺浊淋,大肠痢等证皆是。宜滑泽以涤之,冬葵子散、榆皮饮。

(8)涩可固脱:龙骨、牡蛎之属。脱如开肠洞泻、溺遗精滑、大汗亡阳之类。宜用涩剂以收敛之,理中汤、桃花汤止利;参耆术附汤止汗;六黄汤止盗汗;固精丸、天雄散止滑精。术附汤止小便。龙骨、牡蛎、海螵蛸,其质收涩;五味子、诃子其味收涩;莲房、麻黄根,其性收涩。

(9)湿可润燥:阿胶、麦冬之属。燥者枯也,风热怫郁,则血液枯竭而为燥。病上燥,则渴或为肺痿,宜人参白虎汤加花粉、琼玉膏、清燥救肺汤。下燥,则结,麻子仁丸、苁蓉丸。肠燥则膈食,宜当归芝麻丸。筋燥则缩挛,宜阿胶竹茹汤。总之养血则当归、地黄,生津则麦冬、花粉,益精则用枸杞子、菟丝子。

(10)燥可去湿:苍术、半夏之属。外感之湿,宜神术汤汗之;湿泛为痰,宜二陈汤降之;湿停不溺,宜五苓散利之;胃湿,宜平胃散;脾湿,宜肾着汤,皆治寒湿也。又有湿热之证,反忌燥药,当以苦坚清利治之,知母、黄柏之类。

用药的配伍:

(1)有相须者:同类而不可离。例如:知母、黄柏;破故纸、胡桃之类。
(2)相使者:我之佐使也。如川芎与白芷为使;人参与茯苓相使。
(3)相恶者:夺我之能也。如五灵脂恶人参。
(4)相畏者:受彼之制也。如半夏畏生姜。
(5)相反者:两不相合也。如诸参、细辛、芍药反藜芦。
(6)相杀者:制彼之毒也。如防风能杀附子毒。

用药的禁忌:

(1)孕妇用药的禁忌:例如麝香、红花之类。
(2)与食物的禁忌:黄连忌猪肉、地黄忌莱菔等。

炮制:

(1)酒制,升提。(2)姜制,温散。(3)盐制,走肾而软坚。(4)用醋制,注肝而收敛。(5)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6)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7)乳制,润枯生血。(8)蜜制,甘缓益元。(9)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州。(10)面裹麴制,抑酷性勿伤上膈。(11)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12)羊酥、猪脂涂烧,或渗骨容易脆断。(13)去穰者,免胀。(14)去心者,除烦。此炮制能增其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