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7年07月03日】

*正见网2007年6月21日登载“万神随主下世曲”:

原文:“星光璀灿,茫茫大千;祥云朵朵,众神翩翩。仙乐潺潺,飞花漫天;山歌地泣,穹主临凡。辗转人间,悠悠万年;朝朝代代,光照尘寰。末法世乱,人心魔变;万苦千辛,辉煌再建! ”把“山歌地泣”改为“感天动地”,免去一切可能的误解。把“悠悠万年”和“光照尘寰”对换位置,使原来相似的两组句子,现在成为一组,思考和理解起来更简单。作者以方正、庄重和沉稳的四言诗来写这样的内容,很合适。从“大千”世界“璀灿”的“星光”写起。星光本来较弱,闪烁中便带着神秘意味,再以“茫茫”夜空榇托,更显得神秘而有灵气。驾着五彩祥云,众神在轻灵的翩翩脚步中下来了。如流水般清脆的仙乐,满天飞撒的带着异香的天花,伴随着大穹之主下来了。大地山河为之感动。前八句写众神追随穹主下凡的景像,神秘、热烈而又庄重。闪烁的星光,五彩的祥云和天花,飘渺的天音,馨香的天花,使人的感官(眼、耳、鼻)应接不暇。“辗转人间,光照尘寰”,神在人间反复转生,所作的都是最光辉的大事,是决定人类未来而在铺路。“朝朝代代,悠悠万年”,与轮回转生相对应的是改朝换代,二者交错的進行,便造就了五千年神传文化的历史。这四句写众神在穹主带领下为大法宏传而做的长期不懈的准备。“末法世乱,人心魔变;万苦千辛,辉煌再建! ”,末四句写大法宏传后,众神和穹主面对的世态、人心、魔扰的恶劣环境带来的“万苦千辛”,在这种恶劣环境下为“再建”“辉煌”的未来而做的努力。作者在篇幅上以二分之一尽情铺叙穹主和众神下凡的壮观场面;以四分之一交代为大法洪传所做的准备;大法洪传之后迄今的现状,只用了四分之一篇幅。因为此诗要写的是“万神随主下世”,眼下的正法过程自然有现今大法弟子的诗词文章在描述。因此这样的结构是合理的,是剪材得当的表现。

*正见网2007年6月21日登载“天外天─定中所见抒怀(十九):南天门”:

原文:“山崇岭峻路曲折,万般坎坷,未敢磋砣。万古机缘,母子携手,紧随主佛。通天路白云婆娑,南天门璀璨巍峨。正念除魔,拯救穹宇,辉映天河,万世讴歌。”把“正念除魔,拯救穹宇”两句换序,让偶数句带韵而奇数句不带韵。此诗有质感,文字平正而不板滞,内涵丰富而不散乱。按内容断句,显得条理清楚。如果在“母子携手”句尾增加一个韵脚,效果会好得多,看看前三句就知道了。

*正见网2007年6月21日登载“送福音”:

原文:“一通电话一颗心,一句真言抵万金。阵阵铃声唤君醒,千家万户送福音。”首句点明讲真相电话的出发点是救人者的“心”,开门见山、一竿子到底,起句起得好。第二句指出电话真象的可贵:一言万金。虽然没有说明为甚么如此宝贵,但救人者都明白,被救者如果听懂了、接受了,也自然明白。只有听了之后又不信的人,用不着说得那样高,因为他已经不信了。因此不讲这一层原因,反倒是恰当的剪裁。第三句将“铃声”与“唤醒”赋以喻义,不惊世骇俗,但内涵深刻。末句“千家万户送福音”顺理成章,给人光明普照、慈心普被的感觉。四句的小诗,平白的语言,有此内涵和感觉,确实不错。

作者同稿寄来的还有一首新体诗“为了谁?--听《天安门广场 请你告诉我》有感”。该诗通过自己听歌曲的感觉,再将这一感觉向假定为歌曲听众的读者倾诉。这样的写法,无论作者是否意识到了,本身增加了诗歌写作的难度。如果光写自己听歌曲的感受,无论读者是否也听过那首歌曲,他都可以从作者的感受和情绪中,间接的理解到一些原歌曲的内涵,而且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象这样直接把歌曲给自己的感受,向读者提问和讨论,读者如果没有听过原歌曲,会有心里压力,甚至会生反感。另外,原诗给人的感觉是:感情丰满,但缺乏细致的整理和安排,在表达上有不少不必要的重复句。重复句的运用是个很微妙的问题。没有特定的规则和诀窍,必须看具体的场合。用得好,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激扬读者的情绪;用得不好,往往容易起负作用。消除这一毛病的办法是,写好第一稿后,放到一边,至少到第二天再静心的读几遍。通常就会发现其中某些句子过于强调,应该删去,有时会觉得自己当时太冲动,甚至有些可笑。写其它诗歌也是一样,放一天以上,再读再改,就可免去许多粗疏的错误。

*正见网2007年6月22日登载“诗三首:优昙婆罗花 浮萍 神迹”:

“优昙婆罗花: 红花开尽白花开//圣洁无暇自天外//身肩使命传圣语//万王之王下世来”。第二句尾字“外”是仄声,第四句尾字“来”是平声,我们要求四句的小诗韵脚同平仄。改“自天外”为“天外栽”,押平声韵。首句有喻义,而且优昙花多数是洁白的,比喻手法就更显自然。

“浮萍: 雨落起浮萍//转眼无踪影//心随外物动//何日能功成”。首句中改“起”为“打”,因浮萍不是雨后才有。第二句改“转眼”为“顺流”,如水不流,浮萍很快就再浮水面。第三句改“心随外物动”为“心若浮萍动”,仍然紧扣着浮萍写,否则前后脱节。 用“雨打萍”比喻人心浮动、不稳定,颇有新意。

“神迹:画中法轮放光芒//神奇能量自何方//书上莲花悄绽放//主佛慈悲是土壤”。第二句中“自何方”改为“向四方”,此处没有必要用问句。末句,改“主佛”为“宏大”,避免歧义:将“主佛”理解为“土壤”。宏大慈悲来自主佛,这是不言自明的。

*正见网2007年6月22日审阅“诗三首:福音 慈悲--听《慈悲》曲有感 雄鹰”:

“福音: 山水听歌绿,花草闻曲鲜。大法福音至,春光满人间。”这样写能被大法弟子接受,但没有多大必要专为弟子写此诗。对常人读者,未免显得太主观了。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加入作者主观感受,那是合乎诗歌法则的,因此也能为常人所接受。但上面的诗对常人来讲,就缺乏客观的根据。

“慈悲--听《慈悲》曲有感:主佛亲自降凡间,大法无偿送眼前。巨难之中苦口劝,身心虽痛犹相伶。”全诗出现的主语只有“主佛”,因此后面两句的主语只能理解为“主佛”。但这两句的内涵却不能加在师尊身上:师尊自己不在“巨难之中”;不能说师尊“身心虽痛犹相伶”,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任何想象加到师尊身上。请所有写诗的同修都注意这个问题。

“雄鹰:振翅掠群峰,凌云千万重。风雨低不见,(风雨难撼志)逍遥天宇中。(逍遥在长空)(天宇在心中)”。第二句说得太过头了,特别是和第一句相比。作者这样使劲往上说,是为了第三句“风雨低不见”。但“风雨低不见”了、“逍遥天宇中”了,“雄鹰”就没有用武之地了。“雄鹰”通常用来比喻不怕“风雨”的坚强、耐苦的人。都到“风雨”上面去“逍遥”了,这个比喻就失去意义了。就以弟子来说,如果没有磨难了,也就不能再往上修了。作者给出的选择句:风雨难撼志、天宇在心中,则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的拟人:前面是实写“鹰”,后面是明
显的说人,缺乏联系。

*正见网2007年6月24日审阅“心清”:

原文:“日暖花开早,箫清凤犹闻。修的心澄澈,好救有缘人。” 此诗前两句和后两句缺乏必要的联系。而且第二句的内涵大概不是作者的见闻,这样当作事实写,可信度就不大了。后两句的内涵,作者是自我表白呢还是鼓励同修呢?不管哪种情形,总不是对被救的“有缘人”说的。除了专门对某些同修说的话外,我们应多写对常人读者说的话。

*正见网2007年6月24日审阅“优昙婆罗花”:

原文:“千古奇葩传奥秘//奉旨犹带使命来//转轮圣王驻人间//主佛度众登法船//优昙婆罗花神迹显”。此诗前两句不入韵,押韵是对诗歌的最低要求了。开始学写诗,还是规矩些好。象这种五句,最后一句字数不同的诗,在特殊情况下是允许的,但对初学者不一定好。

*正见网2007年6月25日审阅“得度颂”:

原文:“得度曲 扣心弦,曲音缭绕系衷怀。得度曲 忆起千载轮回来,修行淘沙真金显,随师从回大穹天。得度曲 总系吾怀泪满襟!”此诗在押韵方面还有待改進:前面两个三言句算作两句了,就应该有一个韵脚,与后面的“怀”字相押;末句中的“襟”字不与前面的任何字相押,因此末句是失韵了。此诗内涵尚可,如能修改后满足押韵要求,可再投稿。

*正见网2007年6月26日登载“诗二首:彩虹--观《彩虹》舞有感 寄语胡温”:

“彩虹--观《彩虹》舞有感”只删去一句:“展现风雨中”,因为“彩虹”不能展现在风雨中。

“寄语胡温:慈悲机缘赐,满天众神盯。面前两条路,都是万古名。”原标题有“八月八日:”,因与此诗关系不大,删去。作者没有说明“两条路”的区别,因此末句“都是万古名”便成褒语。改“面前两条路”为“正邪两条路”;改“都是万古名”为“善恶万古名”,这样便分清了“正邪”与“善恶”。

*正见网2007年6月26日登载“诗三首:师恩 法徒 回首”:

“师恩”一诗原文照登。 “法徒”一诗的末句“存法入道神路行”,改“存”为“循”。“回首:沧桑回首一瞬间//悠悠荣苦似云烟//此时了悟笑红尘//了愿功成随诗还”。 第二句“荣苦”改为“荣辱”。第三句中“了悟笑红尘”改为“悟出红尘笑”,此句以仄声字收尾为宜。末句的“随诗还”应该是“随师还”,这种错误说起来只是一个同音字,但涉及到师父,应当注意啊。作者随稿寄来的还有一首诗:“修炼一感:修炼路上没有苦/只有人神一念分/救渡路上没有甜/一切尽是法中生”。作者这个说法未免太高了。修炼中的人还有对“苦”和“甜”的分别心,才希望变“苦”为“甜”,才觉得众生都苦,才因自己的苦而念及他人,而生出慈悲来。如果连“苦”和“甜”都完全一样了,可能就已经开功开悟了。 另外,第二句的“分”和第四句的“生”只是近韵,不是同韵,因此算不上押韵。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