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文化 ─ 文艺复兴形神兼备的写实精神(四)

周怡秀


【正见网2007年05月07日】

精神层面的写实─内在情感和心理的表达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写实精神”,不只限于肉眼所见的表象真实感,他们对精神层面的描写也相当用心。特别是“人文主义”对于中世纪以来绝对化的宗教约束、忽略现世的价值和人本身的情感和欲望感到不满,進而提倡更人性的、世俗的题材和表达方式。因此在艺术的表现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比起中世纪的圣像画,不仅外形更逼真、美好,表现方式上也充满人性,有血有肉,更容易打动人心。

乔托是最早把人类的情感表溶入严肃的宗教题材的画家。他在亚西西画的《圣方济传》和在帕度瓦的壁画《耶稣生平》中,人物的神情、动作随着情节而有着喜怒哀乐的变化;几个悲痛的场面如《耶稣钉刑图》、《哀悼耶稣》中除了圣母玛利亚和众门徒的哀伤表情外,乔托连天上的小天使也画得哀痛莫名,有的捶胸顿足、抱头扼腕;有的撕扯着衣服、头发,真切而纯朴的手法既动人又可爱。


图为画中的小天使

马萨其奥在布兰卡契礼拜堂的《圣彼得生平》壁画的开端画的《失乐园》,也是一幅生动的场景。画中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被天使逐出伊甸园,其中的亚当双手掩面、低头哭泣;夏娃则双手遮掩着身体,仰首哀号,虽然外形描写还欠细致,但是那种悔恨、羞愧、痛苦绝望的表情却十分真切。

失乐园

以肢体动作传达心灵

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说:“一座雕像应该透过外在形式表现心灵”。向往古人智慧的文艺复兴艺术家自然能领会其妙。以米开兰基罗的雕刻作品《圣母悼子像》(Pieta,1500年)为例,丧子的圣母显得异常的平静,没有夸张的表情,但是艺术家藉着她无力、向上微微摊开的左手传达了一种无言的哀痛,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而1504年创作的《大卫》,从容不迫的姿态看似放松,实则酝酿着下一刻的爆发;而发自内在的自信与昂扬的斗志则凝聚在专注的眉眼之间。绘画作品如《最后
的审判》中,米开兰基罗也以人物的各种姿态表现了被审判的生命在各自位置的情感反应。

《圣母悼子像》(Pieta); 米开兰基罗, 1499,大理石。 高174 cm, 基座宽195 cm;凡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大卫》(David);米开兰基罗,1504 ;大理石, 高 434 cm 学院画廊,佛罗伦斯

米开兰基罗《最后的审判》局部,罪人被恶鬼拉下地狱。

达芬奇更是用了大量心思观察肢体动作和心理的关系。他经常在广场和街道上闲逛,以观察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的行为。他也在《论绘画》中建议画家应该随身带着速写本,以便“……把人们谈话与争执的神态与动作记录下来,要以极快的笔触画在速写本上。……保留这些速写,作为你探索形式的参考。”他认为:“一个好的画家应该画好两样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心灵意向。……绘画中最重要的事是人物的体态应表现出他的内心状态,如渴望、鄙视、愤怒和同情等等。”

达芬奇实践这些理论最好的例子应属他在1495年于米兰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作的《最后的晚餐》。他抓住了宗教故事中戏剧性的一刻,也就是当耶稣向门徒宣布:“你们当中有一人要出卖我”的当下,十二门徒的各自反应。观者看到这幅画时,真能感受到那紧张、骚动、议论纷纷的场景。


《最后的晚餐》

除了将壁画结合大厅的透视和光源之外,达芬奇花了许多心血构思全局,揣摩不同人物的外形、不同性格的反应,以及人物间的互动关系。他特别强调用各种手势来描绘耶稣和门徒们当时的心理状态。因为达芬奇认为:“手和手臂的各种动作应显示其运动的思想意图。人只要有同理判断,看到画中的动作就能理解动作者的内心意向。”

在《最后的晚餐》的画面中央,耶稣摊开双手,表现出无辜、宽容却无奈的神情;嫉恶如仇的圣彼得冲动地抓着约翰的肩膀想问清楚,无意间却把手中抓着钱袋,惊恐回头的叛徒犹大推了出来。耶稣右边的老雅各手向两旁一挥,认为事情不可能;多马指着天、菲力则双手扪心,都在自表清白;最右侧的马太、达太和西门三人互相讨论着,手却不约而同地都指向了讨论的主题─画面中央的耶稣;而最左边的巴托缪、小雅各和安德烈双手或扶案起身、或胸前比划;但目光也一致投向耶稣。如此画面中十三个人虽然神态各异、动作不一,却都以耶稣为中心,画面消失点也集中在耶稣的头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乱中有序的戏剧效果。

达芬奇也为了找出适合的形像以刻画人物而煞费苦心。他在路上遇到形像奇特的人,会跟踪一天以仔细观察记录。他也曾走访监狱,为的是能找到符合叛徒的邪恶形像作为画犹大的参考。关于他创作《最后的晚餐》也有一段趣闻。因为达芬奇在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创作时,经常苦思良久方才动一笔,院长以为达芬奇工作不力而频频到场催促,甚至一状告到米兰公爵那里。公爵招来艺术家,达芬奇从容地解释说,艺术家需要“冥思苦想,完善各种构思”后才能动手实现。目前未完成的部分只剩下耶稣和叛徒犹大的容貌,而物色适合的模特儿需要时日。如果那位院长坚持早日完工,他只好勉为其难以院长的容貌来描绘犹大了。听了这番话,公爵不禁莞尔,而那位修道院长此后也不敢再来干扰达芬奇了。

达芬奇从生活经验与实际观察所得来刻画人性,也正是求真的写实精神的极致发挥。

法兰德斯的彼得・布鲁格尔,以描写农民生活的风俗画著称。他一方面真实记录了法兰德斯农村的景色和时令作息,一方面藉由农民那率真、未经雕琢的性格,展现人类天性中的善恶百态。他笔下的农民纯朴憨厚、颇具喜感,同时却又粗鲁、笨拙、好吃……,具备了常人的各种性格缺点。如《农民的婚礼》、《农村舞会》中,人们在朴实简陋的条件下依然热情地饮食作乐,一方面反映了农村人的乐天知命,一方面画家也毫不掩饰地描写了农民的贪婪吃相、酗酒争吵得脸红脖子粗的丑态、笨手笨脚的舞姿……,倒不是有意歧视农民,而是用幽默讽刺的方式表现人类的“愚行”,以告诫世人。


《农村舞会》

布鲁格尔画中也反映了他对各种事物观察入微。一幅著名的寓言画《盲人引导盲人》,画家以他的方式来诠释马太福音中耶稣所言:“若是瞎子引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画中有六个盲人,一个牵着一个前進,第一个跌進沟里,后面的盲人彷佛连续动的分解动作般一个接着一个地即将跌倒。除了活生生的动感,值得一提的是画家对盲人的描写非常真实:过去的画家只是画出闭着的双眼代表盲人“看不见”,而布鲁格尔还進一步画出这些盲人的“病因”。布鲁格尔研究过眼病,因此能在画中画出不同眼疾的特征。如例中央青色头巾的人有白内障;他前方跌倒的白帽男子是失去眼球的(可能由于意外或刑罚);而后方的盲人们则患有角膜斑白和眼球萎缩症。这些盲人看来落魄而可怜,和周围优雅的农庄景色成了对比,或许画家也想突显的是:人间的不幸和人自己的盲目无知经常是互为因果的。

《盲人引导盲人》

布鲁格尔的人物外观虽然不如意大利的完美准确,却呈现另一种生动、幽默而可亲的风貌。

结语:

文艺复兴的艺术不论从空间、明暗、质感到人性刻画,各方面的求真求实的表现,成就不仅超越前人,更成为人类文化的共同宝藏。“写实”技法求真、求善;本身就是高难度的技术表现,是对大自然的一种虚心学习,是诚恳而严谨的求真态度,更是专注力与耐心的试炼。这些不都是可贵的美德吗?现代艺术有意贬低写实技巧,认为是盲目模仿自然。事实上,艰辛的艺术历练,能促使艺术家在创作中省视自我,得到洗炼和升华。这些美德和修为经验不是用照相技术可以得到的,也不是强调自我放任、主观的“现代艺术”可以相比的。只要艺术家本性中还有对宇宙永恒价值的向往,对人生的善意与纯真,神就会珍惜他,赐予创作的智慧。毕竟神传给人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人那渺小又可怜的自我,而是使人在追求纯善纯美的过程中不断认识更高尚的境界,得到生命的升华!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艺术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