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致君尧舜的魏徵(历史人物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6年12月22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在隋末唐初时,魏徵先为隐太子李建成东宫僚属,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玄武门之变后,魏徵被捕下狱,李世民早知魏徵有奇才,不忍加诛,便当面责问道:“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魏徵没有求饶,而是据理回道:“人各为其主,我忠于李建成有什么错?而且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李世民非常欣赏魏徵如此耿直的个性,不仅赦免了他,还把他任为谏官,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力争,从不委曲求全,虽然太宗天威震怒,他还是神色坚定,毫无惧色,而太宗也能渐渐的息怒,聆听谏言。

贞观元年(837),有人奏告魏徵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人调查。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转告魏徵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徵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是为一体。如果不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无法兴盛。”

贞观二年,魏徵对于太宗,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只要他认为不恰当的地方,都会马上提出纠正。太宗非常喜欢打猎,也非常喜欢玩一种叫做“鹞鹰”的鸟。有一天,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鹞鹰,非常喜欢,正放在臂上逗着玩儿,忽然看见魏徵走过来了,便赶快把鹞鹰藏入怀中坐好。可是魏徵远远的早就看见了,于是就故意把话题拉长,讲个没完。好不容易等魏徵走后,太宗急忙把怀中的鹰取出,一看,哎呀!小鹰早已闷死了!

同年,唐太宗曾向魏徵问道:“何谓明君、昏君?”魏徵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昏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皇宫,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还不知道。”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魏徵还说:“愿皇上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徵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国家强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灭亡,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六年,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将出嫁时,原本所配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加倍。永嘉长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唐初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而长乐公主出嫁时是贞观盛世,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徵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公主之礼不宜过永嘉长公主,长幼有序,规制有定,希望陛下明察!”唐太宗回宫后把魏徵的话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对此十分称赞道:“常听说陛下看重魏徵,本来不知原因;今天听到其谏言,以礼义排除君主私情,才知道真是社稷之重臣。我与陛下为结发夫妇,情深意重,仍然害怕陛下因位高权重不易听入谏言,所以要進谏言时,必先观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而魏徵以君臣之疏远关系,能提出如此谏言,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宫后,犹自气愤填膺地对长孙皇后说:“迟早我要杀了这个老顽固!”皇后急忙问道:“陛下要杀谁呀?”太宗回答道:“魏徵总是当面纠正我,不留情面!”皇后听完后,立刻换了礼服出来向太宗道贺说:“君主贤明则臣下直谏。魏徵敢于犯颜直谏,正说明你的圣明大度,真是可喜可贺啊!”太宗听完后,怒气渐消。想起魏徵的为人处世,内心不禁生起了无限的敬意。所以太宗曾说:“人家都说魏徵举动怠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啊!”魏徵则回答道:“是君主有容谏的雅量,使臣下敢于直谏,不然,臣下也不敢直犯龙颜。”

还有一次,太宗要去南山打猎,这事儿被魏徵知道后,急忙進宫去看看,只见太宗全副猎装端坐在那里,不象要出门的样子。魏徵只好硬着头皮上前问道:“听说陛下要去南山打猎,怎么还没去呢?”太宗笑着说:“我本来是要去打猎的啊!但怕你来劝谏我,所以我决定不去了。”

有一天,他问群臣:“魏徵与诸葛亮相比,哪个更为贤良?”岑文本说:“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徵不如他。”太宗却说:“魏徵以仁义之道辅佐我治国,希望我成为尧、舜那样的圣王,就此而言,诸葛亮也不能同他相提并论。”可见,在唐太宗的心中,魏徵的才德是何等之高。

贞观十七年,魏徵染病甚重,皇帝发现魏徵的宅第狭窄破旧,便命将其要营建小殿建材为魏徵营构宅第,短短五日就完成,并赐素垫被、素布被,以符合魏徵的喜好。而且令中郎将住宿魏徵宅第,有任何消息立刻上闻,药膳赠送很多,还有皇宫派出的使者密集得在路上都会彼此相遇,可惜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逝世,遂亡一镜矣。”

辨析

一、从太宗对魏徵与诸葛亮的比较上看,你觉的魏徵对太宗的期望是什么?
二、魏徵连太宗养鹞鹰这样的小事都要管,从中看出魏徵对自我角色的认定?
三、从长孙皇后对太宗所言,请体会当魏徵屡屡犯颜直谏时,太宗的心情与魏徵的处境。
四、如果魏徵辅佐的不是唐太宗,你认为魏徵的作为会怎样?
五、魏徵获国君肯定却不因此而滥权,甚至死前宅第狭窄破旧,试想魏徵是怎样的人?

延伸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听说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巩固它的根;要水流得长远,一定先要疏浚它的泉源;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多积道德仁义。泉源不深,却希望水流长远;根不巩固,怎么能希望树木长得高大;道德积聚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平治;就是最愚笨的人,也知道是不可能的,何况是明智的人呢?君主担当帝位的重任,居于天下最高的位置,应当累积德义,使他的地位和天一般的崇高,长保无穷美善的治世。如果在安乐的时候,不思虑或有危难来临;也没想到用俭约来戒除奢侈;道德修养不深厚,情意方面不能克制欲望的泛滥,这就好像砍伐了树根却希望树木长得茂盛,塞住了水源却希望水流长远啊!

所有的君主,都承奉上天伟大的使命而统治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在艰苦的时候道德非常崇高,但在成功以后德业就衰落。有好开始的人很多,能够有好结果的却很少。这难道是取得天下很容易,而守住天下反而困难吗?从前创业时尚有余力,现在要守住它反觉力量不够,这是甚么原因呢?因为在艰苦的时候,必然会尽诚心来对待属下,一旦成功以后,就放纵情欲傲慢待人了。如果能诚心待人,就是北胡南越那样疏远的人,也能结合为一体;如果傲慢待人,就是骨肉至亲,也会变成不相关的路人。即使用严刑去督责他们、用威势去胁迫他们,结果只能使他们苟求避免刑罚,却不会怀念恩德,表面恭敬内心却不顺服。要知道可怕的不在怨的大小,而是民心的向背,国君像船,人民像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应该特别谨慎啊!国君治民又好像用腐朽的绳子驾驭着奔驰的马车一样的危险,怎么可以疏忽呢!

身为国君,如果见到喜欢的东西,就要想到知足来警戒自己;有任何措施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安定人民的生活;想到自己地位高或有危险时,就要想到谦虚来修养自己的德性;惧怕骄傲自满时,就要想到像江海般居于百川之下;喜好游猎时,就要想古代帝王一年以打猎三次为限;担心自己松懈怠惰时,就要想到行事开始时要小心而且要认真做到底;担心被人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纳臣民的意见;担心奸邪的人说坏话,就要想到先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恶人;施恩与人,就要想到不可因一时的高兴而随便奖赏;加罚于人,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的忿怒而滥施刑罚。综合上述十种反省的工夫,发扬古人所提倡的九种德性。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采择善言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能献出他的良谋,勇敢的人就能竭尽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恩惠,诚实的人就能表现他的忠诚。文武百官争相为国奔走效力,君臣之间相安无事,可以享受游乐,可以像神仙赤松子王子乔一般的高寿,整天逍遥地弹琴、垂衣拱手,不需要多说话就能化治天下。何必自己劳费心神,去替下属管理他们的职务,何必役使自己聪敏的耳目,而损害了无为而治的大道理呢?

(附录)原文与出处

贞观六年长乐公主将出嫁,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永嘉长公主,高祖女。唐制:皇姑为大长公主,正一品;姊为长公主,女为公主,皆视一品。〕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徵,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恩礼,每言必先候颜色,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

贞观六年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徵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取不贺!”上乃悦。

贞观二年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己,鹞竟死怀中。(《资治通监》)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隐太子引为洗马。徵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曰:“徵为人臣,不能着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帝谓彦博行让徵。徵见帝,谢曰:“臣闻君臣同心,是谓一体,岂有置至公,事形迹?若上下共由兹路,邦之兴丧未可知也。”帝矍然,曰:“吾悟之矣!”徵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因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徵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尧、舜氏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虽有共,玄,不能塞也,靖言庸违,不能惑也。秦二世隐藏其身,以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信朱异,侯景向关而不得闻;隋炀帝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故曰,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壅蔽,而下情通矣。”帝大笑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徵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帝尝问群臣:“徵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帝曰:“徵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时上封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徵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木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帝悦,皆劳遣之。

十七年,疾甚。徵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后复与太子臻至徵第,徵加朝服,拖带。帝悲懑,拊之流涕,问所欲。对曰:“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帝将以衡山公主降其子叔玉。时主亦从,帝曰:“公强视新妇!”徵不能谢。是夕,帝梦徵若平生,及旦,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

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新唐书》)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之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 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