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敬复来函



【正见网2006年11月18日】

(作者:) 正见同修:你好!

11月11日网上通讯已看到。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一起切磋。如有不当请多批评、指教。在没有发表的七首中,可能都给阅读者带来了歧义,这是我本意所不愿见到的。(以下为行文方便,将原函略作删节和分段,中间两段交换了位置)

(同修:) 诗句出现歧义,多数情况下是文字把握和应用上的经验问题,只要有了这个概念,在实践中多加注意,这种情况自然会越来越少。特别是,当作者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为读者设想的善意时,这种问题肯定能更快更好的得到解决。

(作者:) 作品一写多了,总想换个角度突破自己,或许写的含蓄一些,……

(同修:) “换个角度”去说同一件事,或者“写的含蓄一些”,那是纯粹的手法问题。任何作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尝试用不同手法来写作品。但我们这次审稿中提出的问题多数涉及到字词、句子熟练使用的问题。写作手法的问题时时都可以探讨,但首先必须把遣词构句这种最基础的功夫搞得扎实一些。

(作者:) 比如《大迷将散》。我的意思是说,人表面的一切不过是幻象,人应将欲望、是非之心去掉,从而达到空无的境界。而“竞渡”写作的缘起是想到,正法進程已到最后的阶段,每一个弟子都要听师父的话“越最后越精進”,还有就是想到师父说的“比学比修”。

(同修:) 读者读到的诗,其内涵最多只是作者心中想要说的话的一部份。如果作者在凝聚自己心中话语成诗句的过程中有所疏失或扭曲,读者所读到的内涵就可能和作者心中的想法有分歧,而审稿的同修就是作者的第一个细心的读者。因此,如果审稿同修得到的印象和作者自己想表达的内涵之间有了较大的分歧时,作者最好自己认真检验从文字内涵到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别,从中必然有可资改進的地方。作者应考虑读者会怎样理解自己的作品,而不可能要求读者全都从作者的角度和使用作者的思想方法去考虑自己的作品。这里刚好是一个作者要多为他人(读者)设想的地方,也是一个修炼人提高的机会。

(作者:) 再有“必偿还”,“迫害法徒难逃过”和“层层灭尽必偿还”两句,应作为“流水对”写作的方式阅读,才是我的初衷。也就是说两句并做一句阅读才完整。意即,“迫害法徒的是难逃过层层灭尽的,这是一定要偿还的”。

(同修:) 谢谢作者讲出自己构思的方法,使得讨论更容易和清楚。请作者注意,“流水对”是指两个句子之间内涵是“承接”关系,但并不意味着语法上是“承接”不断的关系。也就是说,要读者考虑到“迫害法徒难逃过”中的“逃过”与下面一句“层层灭尽必偿还”开头的“层层灭尽”是动宾关系,这就不现实了。因为诗歌的格律中没有这一要求,那么读者就不会自动的朝这方面想。读者按照每句的文字结构去理解该句的内涵,这样做是普遍的和一般的作法,这里仍然是作者要考虑怎样去适应读者的问题。

(作者:) 最后想再说说“玉龙雪山”,今年我去了趟丽江,有幸第一次去,就看到了雪山封顶从云中露出,使我心中有澎湃之意。问当地人他们信仰东巴教,而且山顶常人从未攀登过上去。我是闭着修的,但有一幅图画让我想到,管理那方地域的神是在他们的玉龙雪山最高处的,常人是不可能登上去的。我游历丽江,看到雪山的封顶也算是一种缘。看来我今后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写与不写要有一个取舍,不能由着性子去写,三思而行。否则,给阅读者带来的歧义,也是我心理所过意不去的。

(同修:) 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诗歌的材料,但某些东西只适宜从某个角度去写。上述经历,如果从另一角度去说就可能是正面的,比如:红土高原舞玉龙,嵯峨峰顶残雪融。但愿东巴法缘足,新宇之中立一峰。这样既表达了希望这一旧神投身正法,能够在未来新宇中留下来的良好愿望,同时也表明了任何神,在大法面前都是小神,都要面对大法的取舍和淘汰。原作主要是“东巴神在最高处”一句显然有与大法相争的意味,这是法理不容许的。(这里只是举例说原作可以从另外角度去写,不是建议作者那样去改。)

(作者:) 我想作为一名大法弟子我在写作这类有关关于大法方面的诗作,我的心态是要调整到最为纯净的状态,否则,我是不会写作的。如果引起阅读的歧义,我一定向内找,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从大法法理上说,我的写作过程也是我修炼所走的路的不断修去那些不好和缺点的过程,多学法,向内找,不断完善自我,在写作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也要非常感谢正见同修,给予善意的建议、鼓励和提醒,才使我在大法作品的创作方面能坚持下来。顺祝编安。

(同修:) 完全同意作者的想法。大法弟子不管作什么事,都必须是自己修炼的一部份。在修炼上收获大的,在诗歌的写作上收获也应该是大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