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望子成龙(十二)

金秋


【正见网2006年11月03日】

(十二)

老婆给婆婆挂电话,阿东在一旁听着。果不其然,又是一通连珠炮,说的没完没了,一句接一句的说,让你根本没有结束话题的余地。老婆说,给老太太挂电话,不是心疼长途话费,而是心疼时间,只有抽出大块的时间来,才能抄起话筒。不然,她不管你忙不忙,心里想着赶快撂下电话翻翻锅里的菜,你也放不下话筒,渐渐的闻着锅里的菜糊了,也得焦虑的盼望似乎要结束的话题赶快结束。结果,一分一秒的,到撂下电话的时候,菜里的汤已经Y干了。

妈妈说,二弟那个在县城念书的孩子忙生,八月十五都没回来。给家挂电话说,“奶奶你给我留好吃的,我可馋了。”

“那你回来过节多好啊,咋不回来呢?”

“不行啊,同学都比着学,眼看考大学了,不敢回家,耽误时间。”

忙生住校学习,眼看考大学了,大家每天学到深夜,分分秒秒的抢时间,吃食堂,节俭朴素,净挑省钱的菜买,肚子里没油水,孩子当然馋了。那情形可想而知。

而自己的孩子呢?一天一洗头,三天两头一洗澡。吃东西尖馋挑食,食谱很窄。还不能重复口味。老太太来伺候一段时间,可把老太太愁坏了,都不知道这饭该怎么做了。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剩饭不能扔,就得自己打扫剩饭。后来老太太可找个机会回去了,说啥也不来了。这城里的孩子,简直比皇帝难伺候,实在受不了。

阿东也经常教育孩子说,要朴实朴素,不能追求新潮,要能吃苦。道理没少讲,可效果不怎么好。比方告诉他,当你挑吃挑喝的时候,讲究穿戴的时候,实际上生活的路已经变窄了,已经是离幸福越来越远了。因为生活中不适应你的东西太多了,见到什么都难受,不是痛苦吗?是幸福吗?吃什么都香的人,最幸福。好象听不進去。

那天,考试完了,说学习学不進去了,就拿出那个易某评述三国的东西看。阿东说你别看这个,看这个有啥用?评来评去的,卖弄唇舌而已。啥是评啊,不就是说三道四吗?鸡蛋挑骨头吗?人人都会评,长个脑袋就会评。有章程自己写点东西多好啊,哪怕是一万字的东西,莫说流芳百世,就是畅销十年,也算你的本领。作者的心态、基点、手法、寓意,以及创作的痛苦,你知道吗?比比花花的指指点点,装大瓣蒜而已。

孩子听不進去,说什么历史如何如何,小说如何如何。其实,文学艺术要是完全拿历史事件来卡,那就没有文学艺术的价值了,也谈不上文化底蕴和文化承载了。结果,爷俩闹的不亦乐乎。

阿东好生气,所以,语气生硬。但是,道理上实在接受不了这样的所谓“评论家”的那套东西。说什么作者安排三结义如何如何,安排刘备如何如何,诸葛亮借东风如何如何虚构等等。这样的人,怎么说他呢?教授?遍地都是。可是博士、硕士都得研究李白、杜甫的东西,但李白他们又没学历。啊,研究的多了点,就翘尾巴了,就不知自己是谁了,就敢于对名著作者指手画脚了。甚至比作者高明了,不知天高地厚了。

名著不能妄加评论,评来评去,就等于是把名著肢解了。骨头和肉分离了,血流出去了,灵魂走了,没了。没有任何内涵了,完全失去了名著的价值,实际是破坏了文化。就象一堆残缺不全的尸体没了灵魂一样。这样的评论家,在干什么?干魔鬼的勾当,摧残人类的精神食量。千古流芳的,没有评论家,君子也不妄加评论别人。诸子百家没有靠评论立世的,也有辩驳,毕竟是少量的。不管他的学说对错,都是自己立说,哪有靠评论别人成名的?

李白、杜甫、白居易,好象根本不对别人说三道四。如今,出来一些专门的小人伎俩的行当,其实,是不道德的行为。那巴尔扎克、那托尔斯泰,那罗贯中,那曹雪芹,你给随便评论?关公面前卖大刀,班门弄斧。

随便的翻翻书,一个这样的纸条呈现。

“剩饭、菜。千万别挑食,不然食谱越来越窄。实际是逐步的失去幸福。人越娇惯越没有意志力,越无能,生命适应力差。不能创造财富,被别人瞧不起。擎天之材,一定是在风雪中长成,除非甘愿做个小爬虫,享受生活。”

哦,这是过去给孩子的留言纸。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