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画作中观看感情形成的变异与破坏

闻文


【正见网2006年05月05日】

上课时授课老师在三个小时内放了几卷录影带,主要讲述的是美术作品,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一直到近代的。除了观看画作之外,特别令我注目的是,录影带中几个讲解画作的人,在讲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画作时的神态,这几个人从第一集就开始出现直到结束,我很难不去看到他们表情上的变化。

首先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是基督教在西方还很强盛的时候,讲解的人清一色的都露出了欢愉的表情,神态自然,面露温馨,如同纯真的小孩,生命整个是放松的。

后来到巴洛克时期,初期还有古典的影子,但是到晚期是愈益的戏剧化,夸大,强调与观赏者共鸣,画中人物的表情也没有早期的那么详和,我感觉到画家很希望将强烈的感受传达给观众,旨在激起观众的激情。这时我注意到介绍画的人都被画里的感情影响了,失去了介绍古典时期画作时的欢欣纯真,画家强烈的感受影响了介绍人的情绪,介绍人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念,被画家带动了。

其实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讯号,感性多了,人就理智不起来了,再严重一点就是多愁善感了。如果拿欢欣一词与感性一词相比,相信大多数人会比较选择欢欣的状态,因为那个时候人是真正的放松且快乐的,而感性并不来源于圣洁的感动。

想想,如果坏人也懂得这一招,把一件事物营造得很感性,那么被感性带动下的人没有思想的时候,不就很容易是非不分而被利用了吗?巴洛克晚期的著名画家卡拉瓦乔就因谋杀罪被人缉拿,可是他的画作却很容易将他自己的感受传给看画的人。

因为当时宗教的势微,人们的创作中心已开始是人;久了,人们遗忘了古典时期的美,在感性上找出路,试图找到更高更好的创作,却没想到感性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框框,框住了所有画作的创作。

以上为个人体悟,不足之处请指正。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3989)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