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古桥之十六:最美的群桥─外金水桥

意文


【正见网2004年12月30日】

桥梁,大多是一座单桥称之,而横卧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前外,金水河上的外金水桥,却是由七座单桥组成的大型群桥。此桥建于明代永乐十五至十九年间(西元1417年-西元1421年)。其造型优美独特,雕刻手法精炼,全国仅见。

金水桥修筑的蓝本,系出自元代的“周桥”。 西元1276年,元朝皇城欲修建崇天门前的周桥,许多人送上设计图,皆未雀屏中选。一位河北曲阳的普通石匠杨琼设计的方案,使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满意,并下令督建。

杨琼出身于石工世家,家乡曲阳盛产玉石,而且那里的石雕技艺自唐宋以来已名闻于世。杨琼的石雕创作,每出新意,巧夺天工,人莫能及。

《故宫遗录》中记载:这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桥下有四百石龙,擎戴水中;甚壮”。故以周桥为蓝本建造了金水桥。

金水桥分为内、外金水桥。在太和门前,形状像似弓背的人工河道,叫做“内金水河”,跨越河上有五座并列的单孔御用玉石桥,就是“内金水桥”。 因金水河的弯曲形状,其形有如皇上的御带,在民间,又称其为“御带河”,且把河上的桥叫做“御带桥”。

“外金水河”则是天安门前面的人工河,横跨在河上有七座“玉带形的石拱桥”,除两旁外侧的桥除外,中间的五座群桥统称为“外金水桥”。桥型为”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 ,中间孔大,两侧孔较小,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

五座群桥造型别致、曲折多姿、雕刻精美,其分别与天安门城楼的五个门洞相互对应。桥南距城门洞62米,桥与桥之间距离5米。桥身微有坡度起伏,使桥中央出现拱面,而且桥身呈现中间窄,两端宽的造型。此群桥有着起伏曲折、变化多姿的线条,更增添了天安门的华丽观感。

外金水桥的七座石拱桥,在建筑雕饰物件上的使用各有不同。正中央的一座最为宽阔,具宏大气势,桥长23.15米,宽8.55米,为皇帝一人专用进出皇宫的通道,是天街御衢的一部分称为“御路桥”。

在御路桥左右的桥,是宗室亲王们通行的叫“王公桥”,宽5.78米。接着在王公桥外侧的桥,又较窄,只有4.55米宽,叫“品级桥”,是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们走的桥。

比品级桥还更窄的,是在太庙和社稷坛门前的两座桥,叫“公生桥”,是皇帝祭祖和祭祀社稷神的通道。以及供四品以下官员、兵弁、夫役来往使用的桥。

现存的这两座桥已非昔日的“公生桥”,是1949年后扩建的,桥身加宽为11.8米。桥的建筑装饰也不同以往。明清时期,皇朝的社稷和太庙面对长安街,不开门,所以这两座桥只是样桥。从桥的使用物件、建制和装饰,可看出当时的等级制度是多么森严。

外金水桥全部以优质汉白玉石砌成,御路桥的白石栏杆柱头上雕刻的是蟠龙望柱,刻满云朵和龙盘,下衬云板。其余四座的白石栏杆上栏板柱头上皆雕成荷花栏柱。以太和门前的河段最宽、装饰也最为华丽,河底与河帮全用白石砌成。

外金水桥的汉白玉雕栏,造型优美而精致,宛如玲珑剔透的冰雕玉砌。美丽的群桥与四周高大的红墙黄瓦建筑相衬,更显得素雅美丽,展示出一个完美多姿的艺术杰作。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科技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