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扩大欧亚交往的统一王朝 元朝(八)

(公元1206年---1368年)
心缘


【正见网2004年11月24日】

科技篇

数学

宋元时代,中国数学的研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有着辉煌的成就。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1303年发表的《四元玉鉴》一书(三卷),就是一部代表作。

朱世杰,字汉卿,号松庭,还著有《算学启蒙》三卷。他对于多元高次方程组的解法,高阶等差级数和招差术(有限差法)的研究都有独到之处。

元代还产生了珠算。由于算盘的使用和传播,中国数学進入了以珠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新时代。

另外,最晚在蒙哥时期,中国数学界已接触到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此外,阿拉伯数学知识也传入中国。

天文学

1267年(至元四年),元朝政府用西域人札马鲁丁修订历法。札马鲁丁根据回回历法制定出“万年历”,但不够准确。至元十二年灭宋之后,又命郭守敬、王恂和许衡等人重新修订一份新历。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在天文、水利、数学等多方面有成就。他主张通过测验来编制新历,请求政府设监候官(专职测验人员)十四员,分往全国二十七个测验所,進行实测。经过这一番仔细实测之后,又继以精密计算和综合研究,在宋代《统天历》的基础上,于1280年(至元十七年)完成了历法的改造,命名新历为《授时历》。

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和地球绕太阳的周期实际相比只差26秒,同现在世界上公用的阳历(格里哥莱历)一岁周期相同。格里哥莱历系1582年制定,而郭守敬的《授时历》比它早300年。《授时历》施行了364年,是中国古代推算最精确和使用最久的历法。

郭守敬为了测验天象,创造了简仪、仰仪、高表、候极仪、玲珑仪、景符等十多件天文仪器。其中简仪所达到的精密度,在当时是十分先進的。

地理学

元朝统一中国后,版图的广阔和交通的畅达,都是空前的。这种形势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280年(至元十七年),忽必烈派遣懂得许多方言的女真人都实去勘察黄河河源。都实曾经三次到达吐蕃,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杰出旅行家之一。

都实西行踏勘的路线是,由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州启行,向南经过甘南藏族自治州,再到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历时四个多月,终于发现了黄河源头“火敦脑儿”即星宿海。1315年(延钓二年)翰林学土潘昂霄根据阔阔出的口述,写成了一部《河源志》。这篇纪录是中国现存有关河源勘察的最早报告,并纠正了《汉书・西域传》所述黄河源为伏流重源的说法。

朱思本的《舆地图》,也是元代地理学上的一项重大成就。虽然他的地图仍用计里开方的绘法,但精确度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地图。图中还反映了当时河源探测的最新成就,达到较高的水平。朱思本还编写过一部八十卷本的《九域志》,今佚。

元代的地理著作还有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和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真腊风土记》-卷,记载了元朝与真腊的交往情况以及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岛夷志略》一卷。记载了当时中国与东南亚以及阿拉伯地区的海上交往,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中西交通史资料书。

机械学

机械学在机械设计方面,王祯《农书》中载有用水力推动的纺织机械“水转大纺车”。欧洲到18世纪才有同类的设计。

金末元初山西万泉县木匠薛景石写了一部《梓人遗制》,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制造立织机、提花织机、罗织机等纺织机械的专著。此书因被选辑在《永乐大典》而保存下来。

1295年前后,黄道婆又改進了从轧花到织布的一系列机械和技术。

农学

元世祖时由司农司编纂的《农桑辑要》,是中国13世纪前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共七卷,是一部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

王祯编著的《农书》是元代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农书》全书约13.6万多字,插图281幅,分为三大部分:一《农桑通诀》,综述我国农业发展的全貌;二《百谷谱》,分述各种农作物栽培的方法;三《农器图谱》,对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手工业加工工具等有详细的图谱并附说明。这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作系统研究的农学史上的巨著。

医药学

元代的医药学在发展中国传统医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骨科、伤寒科、营养学、针灸学等方面有很多成就。

危亦林(1277年~1347年),江西南丰人,因家世业医,积数代经验,写成《世医得效方》十九卷,于1345年刊行,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关于麻醉药物的使用记录,是现在世界上已知的全身麻醉的最早文献。

中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是浙江义乌人,号丹溪,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主张临症时用药要灵活,“因病以制方”,反对当时医生们泥守“局方”的作法。其学说传入日本,形成日本汉医中的丹溪学派。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三卷,是一部讲究营养与食疗的著作,对养生、避忌、妊娠、食忌、高营养烹调、营养疗法、食物卫生等都有论述,记录了中国各民族在烹调方面的宝贵经验。

在元代,由于国内外交通的发达和对外关系的发展,促使各民族间和各国间的医药经验得到广泛交流。如1270年,新型医疗机构广惠司的设置,就是阿拉伯式医院组织的移植。1292年在大都和上都设立了回回药物院,并译出《回回药方》等医药专书,使回族的一些医药经验得以交流。同时,中国的医药也传入阿拉伯及亚非许多地区。

棉纺织业

棉纺织业在元代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松江(上海松江县)乌泥泾是当时棉纺织业的中心。这个中心的形成,是和元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贡献分不开的。

黄道婆是乌泥泾人,幼年“沦落崖州(海南岛)”,从黎族妇女中学得了先進的棉纺织技术。1295年前后她返回家乡,又把汉族地区丝麻纺织的经验用在棉纺织上,改進了从轧花到织布一系列的棉织生产工具。如原来弹花用小竹弓和手指,“厥功甚艰”,她改用大弓椎击法;原来纺纱用单绽纺车,她改为三绽纺车;在织染方面,还能错纱、配色、综线、藉花,织出各种美丽图案,适应了当时棉纺织业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的发展。当时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之谚。

制瓷业

元代的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南方的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以生产高质量的青白瓷为主。色釉有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等品种,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成就,其中尤以青花瓷最为突出。

元政府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管理官窑,烧制進贡的御器。器内皆记枢府字号,故又称枢府窑。对民窑则加以课税。据记载,当时有三百多座瓷窑在生产。浙江有龙泉窑,产品以青瓷为主。北方制瓷业发展也很迅速。除钧窑、定窑继续在发展外,河南、河北在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窑,山西的蒲州、潞安、霍州都有一批新窑投入生产。随着各地瓷窑的兴建,瓷的产量在逐年上升,除供应国内的需要外,产品还远销日本、朝鲜、南洋和中亚各地。

印刷业

元代印刷业也相当普及,南北各地都兴起许多刻书印刷中心。南方的杭州、建安(建瓯)、福州的印刷业继续有发展。北方自1236年耶律楚材请立经籍所于平阳(山西临汾)后,“平水刻”盛极一时,书坊萃集,私营书店不断出现。各地私人印刷业的兴起,对当时的文化发展起了促進作用。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