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尽情演“义”的时代 三国(六)

(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心缘


【正见网2004年08月16日】

在三国这幕夺目的大戏下,也酝酿出了富有特色的三国文化。

三国时的文化

*文学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它主要指以曹氏父子为领袖的建安文人团体,包括曹操、曹丕、曹睿和曹植,以及著名的诗人“建安七子”:王粲、陈琳、徐干、刘桢、应?、孔融、阮?。他们大都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之所以兴起,一是由于汉末战乱,百姓疾苦,诗人自身也饱受战乱之苦,只有借文学作品反映社会实况和个人遭遇。《文心雕龙・时序》论述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二是身为统治者曹操的提倡。曹操虽执掌大权,但文才过人,并且爱惜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学团体及“邺下文风”。

三是建安时代的士人思想相对自由,文学观念有所改变。在著名的曹丕的《典论•论文》文中明确的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指出文学具有不朽的价值。曹丕还同时从理论上探讨各种文体的要求和特点,作品的风格与作者气质才性的关系等问题,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文学理论,而且建安文人对当代作家作品也经常提出评论。《典论•论文》对“建安七子”的评论,曹丕《与吴质书》、曹植《与杨德祖书》等,都是讨论文学的著名书信,足以证明这段时期文学批评的风气十分兴盛。建安文学的发展,和这时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是有很密切关系的。

四是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大量反映社会民生的新兴五言体在汉末出现,建安诗人得以继承而大量创作。

建安文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刻画时代,反映战乱以及现实的民生困苦,并对百姓寄予深厚的同情;比如曹操《蒿里行》说?“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臣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王桀《七哀诗》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都能写出生灵涂炭的苦况,使人惨不忍睹。此外,如蔡琰(音染)的《悲愤诗》、徐干的《室思》六首等,都反映出汉末战乱带来的痛苦。

二、反映建功立业的理想。天下动荡,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作品中多有反映建功立业、安定天下的壮志。比如曹操《短歌行》结句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自己要像周公一样招揽人才,为国出力。曹植《与杨德祖书》明确的说出自己的主要愿望是:“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三是慨叹人生,反映诗人思想个性,表达胸中愤慨。如蔡琰(文姬)流落匈奴十多年,饱经忧患,才能够返回中原,所以她在《悲愤诗》说?“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弃,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写出流离之后,精神长久不能回复平静,以致终年怀忧。刘桢《失题诗》慨叹?“天地无期竟(完),民生甚局促。为称百年寿,谁能应此录。低昂倏忽去,炯若风中烛”,对人生无常,命如风中之烛,感到极大的苦恼。为求摆脱这些痛苦,很多建安作家往往转向饮酒求仙,寻求精神安慰,所以当时也出现了许多宴游诗和游仙诗。 

三国魏时又出了七位名人,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因为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在文学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的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

蜀汉文学以诸葛亮为代表,其《出师表》和《后出师表》迄今依然为人们所称颂。

*绘画

三国之前,绘画主要是“设色之工”所从事的职业,属于“百工之苑”,还没有進入艺术殿堂,因而也没有产生较为完整的绘画理论及较为成功的绘画作品。一般强调绘画的社会功能,而没有对其艺术性给予足够重视。

到了三国时代(及之后的两晋南北朝),受社会现实影响,绘画中更多的加入了现实题材的内容。因此,绘画由说教发展到反映现实生活,向艺术化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尽管如此,相对于同期的政治、军事、文学人物来说,三国时期专门从事绘画的画家并不多,而且,有不少绘画仍是两汉绘画说教的继续,如曹植的《画赞序》。

相传三国时期的绘画主要有:魏《贾逵像》和《仓慈画像》,蜀汉的《谯周图》,吴《邵畴画像》、《黄盖画像》 和《张温中妹画像》。

三国时魏国画家大多为从政之余而作画。代表有曹髦,杨修,徐邈,桓范。

蜀国的画家以诸葛亮为代表。相传他在为南夷作画时,先画天地日月、君臣城府,次画神龙及牛马驼羊,又画了部主吏乘马蟠盖,远行安.r 。而且画了南夷人牵牛负酒,手拿金银财宝来找蜀吏,蜀吏把这些东西又赐给南夷人等内容。此外,史书记载张飞很喜欢画美人图。另外还有诸葛瞻和李意其。

相对于魏、蜀二国,吴国绘画稍有成就,虽然从事绘画者只有吴王赵夫人及曹不兴二人,但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吴王赵夫人,是吴丞相赵远之妹,善于书法绘画,成就颇高。相传,孙权曾经哀叹魏蜀未平,很想使人画出各国山川地形图,赵夫人便将自己所画的江湖九州山岳地形图交给了孙权,而且还在方帛上绣上五岳列国地形图。赵夫人的绘画实开后世山水画之首,在当时影响也很大,被人们誉为“针绝”。

曹不兴,善于绘画。传说他为孙权画屏风时,误落笔墨,他便顺手绘之成蝇。孙权以为是蝇子飞到了画上,便举手弹之。孙权赤乌元年(228年)冬十月,孙权游青溪,看到一条赤龙由天而降,凌波而行。因此,便让曹不兴绘其形状。因绘得成功而得到孙权的赞赏,到宋文帝时,还常用这条赤龙求雨。当时大臣谢赫在秘阁中见到了曹不兴所画的龙头,还自认为是真龙降临。可见其画作之妙。曹不兴最擅长的是人物画,他曾把五十尺绢连在一起,画一人像,心明手快,运笔而成。人物头、脸、手、足、胸腹、肩背,无一毫失误。曹不兴是文献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佛教在东汉时候传入中国,但主要在中原地区,到三国时,传入江南。相传康僧会远游至吴,孙权为之建造建初寺,并令之设像行道。曹不兴看到西方佛像,便据以绘之,由此,佛像便盛传天下。这是中国佛像绘画最早的作品,曹不兴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佛像画家。曹不兴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画家渐渐多了起来。

*音乐

音乐发展到三国时期,已经达到极为纯熟的程度。其中,以嵇康、阮籍、蔡琰等为代表,他们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嵇康及古琴曲《广陵散》

嵇康除在文学,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还在音乐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面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嵇康是愤然不平。为表示反抗,他经常逃入山林,与竹林七贤相与邀游。

《广陵散》是古代的一首大型琴曲,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其内容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是经其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据《世说新语•雅量》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来的。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的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精神。

嵇康除以弹奏《广陵散》闻名外,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独到贡献,这就是其《琴赋》与《声无哀乐论》。《琴赋》主要表现了嵇康对琴和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嵇康与儒家传统思想相左的看法。

*蔡琰及其《胡笳十八拍》

蔡琰字文姬,是东汉末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蔡邕的女儿。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据《蔡琰别传》载:“文姬,少聪惠秀异,年六岁,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一弦’,邕故断一弦而问之,琰曰:‘第四弦’……”,可见,她从少年时代起便有很高的音乐天赋。

但是蔡琰一生极其悲惨,最初随带罪的父亲辗转流浪,后嫁给卫仲道,不久,丈夫死去,蔡琰又无子归宁。这时,战乱频仍,约在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被董卓部下俘虏至南匈奴,嫁给左贤王,留在那里十二年之久,并生育两个儿子。曹操统一北方后,局势相对稳定,便派遣使节用金璧将蔡琰赎回,然后又嫁给董祀。这种极端痛苦的生活使她饱受人间磨难,她便把自己的这种特殊感受写成了长篇诗作《胡笳十八拍》。

根据《胡笳十八拍》而创作的同名琴曲,是我国音乐史上一首杰出的古典名曲。它以十分感人的乐调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写了主人公对祖国、对故士的深沉思念及骨肉离别的痛苦感情。这首曲子在唐宋两代都很流行。
《胡笳十八拍》是蔡琰用胡笳十八拍的音调翻入古琴中而创作的具有新颖风格的音乐,实际上,她是把南北风格溶为一体而创作出来的,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汇。

“拍”是音乐的段落,十八拍即十八段。 第一拍是全曲的引子,概括了作者生逢乱世、沦落异乡的悲惨经历。第一拍的情绪起伏很大,也为各段音乐奠定了继续发展的基础。第二拍中出现了装饰性的变化音,使情绪的表现相当强烈。直到第十拍,一步步的深化离乡悲情,构成乐曲的第一部分。第十一、十二拍是全曲的转折,尤其是第十二拍是唯一的音调欢快明朗的段落,抒写民族的欢乐,归国的喜悦。音乐从高音开始,节奏较宽广,构成一个舒展的乐句,这段旋律音区较高,表现了异常激动的情绪。第十三拍至第十七拍是乐曲的第二都分,仍以抒发悲情为主,主要表现对稚子的思念。第十八拍是全曲曲尾声,在激情中结束全曲。

*阮籍及其《酒狂》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不但在文学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在音乐上也独步当时。

相传他创作的《酒狂》,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阮籍在司马氏大肆杀戮、排斥异己的黑暗统治下,且恐且忧、且怒且避的真实心态。
《酒狂》载于《神奇秘谱》(1425年)及《风宣玄品》(1539年)、《重修真传》(1585年)等多种琴谱中。《酒狂》采用三拍子的节奏,这在古琴音乐中是罕见的。

全曲通过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使感情不断深化,将主人公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心理,借醉酒者的形象表达得非常充分。乐曲手法简练,形象丰满,思想深刻,这也正是文人高度的文化修养在音乐中的反映。《酒狂》称得上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珍品。

阮籍除了音乐作品《酒狂》之外,还有音乐理论著作《乐论》。

其他知名音乐家还有阮?,阮藉的父亲;阮咸,阮籍之侄,善弹琵琶,据说当时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阮瞻,阮咸之子,善弹琴,不论贵贱,只要想来听琴,皆为演奏;荀勖,谬袭、杜夔等。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