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尽情演“义”的时代 三国(四)

(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心缘


【正见网2004年08月14日】

三分汉室天下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是为魏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蜀称帝,是为昭烈帝,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倾全国兵力东攻孙权,双方战于夷陵?亭(湖北宜都北),刘备几乎全军覆没,退回白帝城(四川奉节)。而此时张飞因鞭打部将,为其所害,刘备更加伤心。不久,刘备死,子刘禅即位,诸葛亮辅政。

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正式称帝,是为吴大帝,建都建业(江苏南京),国号吴。

三国并存的时代正式出现,以魏国实力最强。

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蜀、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疆域,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魏国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吴有扬、荆、交三州。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蜀汉的兴亡

公元223年春,刘备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

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诸葛亮仁德治蜀

在如何治理国家方面,才能卓具的诸葛亮推行了“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的政策,使蜀汉的政治比较清明。另外益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东汉末年遭战乱破坏也较轻,加之诸葛亮采取了一些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对都江堰進行护理,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所以蜀地的农业生产继续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当时蜀汉的农业产量很高,绵竹、广汉一带的水田,能亩产三十斛以上。手工业方面,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益州的许多地方都产井盐,人们发明了用天然气煮盐的技术,因此产量很高。当时,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是军费的主要来源。

*诸葛亮大义定南中

蜀汉的南部,也就是今天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南部,当时被称为“南中”,散居着许多少数民族,总称为“西南夷”。诸葛亮若要北伐中原,就得安定后方,所以早在“隆中对策”中他就提出了“南抚夷越”的方针。

蜀汉初立时,曾任用夷汉豪强为地方官控制南中。刘备死后,南中四郡乘机叛乱。益州郡太守(今云南晋宁东)豪强雍闿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225年,诸葛亮开始对南中用兵。

诸葛亮深知要想安定南中,完全依靠武力是不可行的,必须取得人心。因此在与益州首领孟获(孟获已代雍贻)作战时,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七纵,使孟获最终感于诸葛亮的仁义而心服投降。不久,南中四郡便完全平定。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南中四郡为六郡,稳定了对这里的统治。

诸葛亮还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蜀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

*诸葛亮不负托孤之义五次北伐

南中战争结束,蜀吴结盟也取得成果。因此诸葛亮便着手准备進行北伐。这时,蜀汉国富民强,物资充盈。

作为一个具有非凡才智的人,诸葛亮早已预见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也明知汉室天下不可能再次复兴,那为什么还要一再北伐呢?从他第一次北伐前给后主写的《出师表》中可以一窥缘由。

诸葛亮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原来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虽知不可为仍为之。“至于成败利钝,非臣(诸葛亮)之明所能逆睹也”。

同时,诸葛亮还劝谏后主如何“光先帝之遗德”,不要“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要“亲贤臣,远小人”。拳拳忠义之心尽显其中。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率十万大军出岐山(甘肃西和祁山堡),关中震动;但因前锋马谡违反调度,失去战略要地街亭(甘肃秦安境),诸葛亮被迫退军。诸葛亮含泪斩了马谡,并上表给后主说罪责在于自己的不知人,因此自贬三等。于是诸葛亮降为右将军,仍行丞相事。

同年冬,诸葛亮又率众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粮尽退兵。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阴平二郡(甘肃成县和文县)。诸葛亮复任丞相。

231年,诸葛亮再出岐山,并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魏将司马懿坚壁防御,蜀由于粮尽而退兵。

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口),進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与司马懿相持。

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北伐至此停顿。临死前他把毕生绝学传授给了姜维。

诸葛亮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就全局来说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蜀、魏两国的力量悬殊。但诸葛亮善于治军,他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在战争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诸葛亮超越常人的智谋尽显其中。

诸葛亮遗言“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正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说的,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卓绝的智谋和对刘备的忠义,而且还有一部预言三国之后及至今天历史大事的奇文《马前课》,让后人在遥想诸葛当年羽扇纶巾驰骋天下之际,不免多了种遐想:难道诸葛亮是神人转世?

*诸葛亮之后蜀汉的发展

诸葛亮在世之时,曾密表后主说,一旦自己不在了,蒋琬可担当丞相之职,因为他有安定社稷之才。

诸葛亮死后,蜀国先后以蒋碗、费掉、董允等人为相,因循守成而已。《三国志》上说:“蒋琬方整有威重,费掉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固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预言《马前课》第一课和蜀汉的灭亡

《马前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几部预言之一,是诸葛亮所做。这部预言非常简洁明了,只有十四课,每一课预言一个历史时代,而且每一课都按顺序排列。每一个历史时代过去后,人们回头一看就会发现诸葛亮的预言惊人的准确。

在《马前课》的第一课中诸葛亮就预言了蜀汉灭亡的命运:

无力回天 鞠躬尽瘁
阴居阳拂 八千女鬼

诸葛亮早已知道汉朝气数已尽,一切努力都是“无力回天”,但他还是要尽己之力辅佐蜀汉,不负刘备三顾之情,托孤之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终于为了再兴汉室,耗尽心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公元258年以后,后主孱弱昏聩,宦官黄皓擅权,国事日乱,小人当道,可谓“阴居阳拂”。 大将姜维也只能维持残局。

公元264年,曹魏大将钟会大举南征,姜维据守剑门关(四川剑阁北),战事胶着。曹魏的另一位大将邓艾却从阴平郡(甘肃文县),深入万山,直取蜀汉重镇江油(四川江油),進入成都平原。后主刘禅听说敌军已距成都不远,根本没有想到抵抗,也没有想到姜维大军仍完整的屯在前方,就迫不及待的投降曹魏,蜀汉至此终结。“八千女鬼”和起来就是一个“魏”字。蜀汉为魏所灭。

蜀国历经二帝,共四十三年。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