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新解:讳疾忌医

文心


【正见网2023年04月19日】

“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一则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位医术非常高明的名医扁鹊。大家都知道,中医治病,讲究“望闻问切”。古代的中医大夫望闻问切的水平很高。这一天,扁鹊去见蔡桓公。见面之后,扁鹊看了看蔡桓公气色,就说:“大王,您有病了,现在病在皮肤表层,快点治吧。”蔡桓公听了不以为然,说:“我没病,不用治。”扁鹊就告辞了。

过了十天,扁鹊再见到蔡桓公的时候,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到肌肉里了,不治会加重的。”蔡桓公听了这话,不但不感激扁鹊,还表现的很不高兴,扁鹊只好走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三次来见蔡桓公,对他说:“大王啊,您的病已经到肠胃里了,再不治就危险了!”蔡桓公不但不理会扁鹊的忠告,反而更加生气。扁鹊只好回去了。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来见蔡桓公的时候,看了几眼,转身就走。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追上去问扁鹊为什么刚一见面就赶快离开。扁鹊摇摇头说:“人得了病,在皮肤、肌肉、肠胃的时候,都可以用不同办法治好,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侵入到骨髓了,我没有办法帮大王医治了。”

仅仅过了五天,蔡桓公全身疼痛难忍,立即派人去请扁鹊,可是扁鹊早知道蔡桓公已经无药可救,已经跑到秦国躲起来了。

没过多久,蔡桓公就病死了,因为没有及时听良医的劝告,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后来人们通过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讳疾忌医”,通常用来比喻因为怕被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

其实,这个故事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给后人新的启发。我们先来看蔡桓公这个人物,作为蔡国的一国之主,他肯定会非常爱惜自己的生命,可是当名医扁鹊告诉他有病的时候,他为什么不爱听呢?原因是他不相信扁鹊的话。

蔡桓公的病在皮表的时候,扁鹊就看出来了,好心的告诉蔡桓公。可能蔡桓公当时没有感觉身体不舒服,所以不信扁鹊的话。

扁鹊凭着对自己医术的自信,知道这时候还不需要着急治疗,也许过十天,等病到了肌肉的时候,(他有把握能治好)再治也不迟。所以他过了十天第二次去见蔡桓公。蔡桓公还是不信扁鹊的话。扁鹊据实相告,蔡桓公不但不信,还不高兴了。扁鹊只好又等了十天,等疾病到了肠胃,扁鹊第三次见蔡桓公,话已经说的非常明白:再不治就危险了。可是蔡桓公还是听不進扁鹊的话。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大概已经预料到蔡桓公的病况到了骨髓,但他可能抱着一线希望:假如病情没有预料的那么重,如果有一丝侥幸,或许还能挽救蔡桓公的生命。所以扁鹊又来见蔡桓公了,然而,现实中哪有那么多侥幸,此时的蔡桓公已经病入骨髓,不可救药了。

从这整个扁鹊四次见蔡桓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扁鹊本着善良仁爱之心,知无不言,良言相告,但蔡桓公不但不信,还产生抵触情绪,从不高兴到很生气,态度越来越对立,到头来吃亏的还是他自己。蔡桓公吃亏的原因是不肯打开广听意见的心胸,不愿相信扁鹊的好言相劝。

联想到疫情笼罩下的现实情境,早在瘟疫爆发之前,特别是中国大陆,大法弟子用不同方式讲真相劝三退救人。有些人拒绝听真相,有些人听了并不相信天灭中共会祸及被加入了中共党、团、队组织的人;不相信人做了坏事会受到天谴。

等到瘟疫闹起来,有的人觉醒了,三退保平安度过了一劫;还有许多人仍然不信,特别是“阳”了之后,因为又“康复”了,因而更加不相信。但是“康复”没几天,又来了甲流,症状据说比“阳”了还重,这时有一部分人开始相信大法弟子讲的真相了,也有的看到或听说念“法轮大法好,真、善、忍、好”九字真言能避祸,很灵验,做了三退,诚心念九字真言,得到了神佛保佑。

但仍有不少人还是抱着侥幸心理,不肯听大法真相。这些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吗?当然不是,他们为什么不愿意相信大法弟子的良言相劝呢?是因为他们都没有破除“眼见为实”“跟着感觉走”的观念,把劝善当成危言耸听,从而错失得救的机会。神佛慈悲,一次次警示为的是让更多的人清醒得救。别等到付出生命的代价,悔已晚矣!

奉劝世人,请你们想一想:现在的世界上,除了大法弟子,有谁会不为名不为利,真心的为你平安着想呢?有的人误解大法弟子讲真相劝三退是“搞政治”,请仔细想想,劝你退出以前加入的政治组织,是让你远离政治啊,怎么说是搞政治呢?退一万步说,就算你是中共政治团体的既得利益者,名利财富能有生命重要吗?

听取仁心善言,及早自救,才是智者。愿世人以蔡桓公为鉴,珍惜生命,珍爱自己,珍重家人。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