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幼学琼林》:地舆(九)

紫穹


【正见网2021年11月24日】

【原文】 

商鞅不仁而阡陌开,夏桀无道而伊洛竭。 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注释】

阡陌开:秦孝公重用商鞅,商鞅实行连坐等残酷的刑法,废井田,开阡陌,因残暴无德,他最后被五马分尸,全家牵连受刑而死。阡陌,田间的道路。 

伊洛:指伊水和洛水。传说夏桀昏庸无道,上天使伊洛二水干枯以警告他。 

道不拾遗:在路上见到别人遗失的东西,没人会把它拾走。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海不扬波:海上不起惊涛骇浪,比喻天下太平。相传周成王时,周公代为摄政,所有地区都争相朝贡。越裳国遣使来献野鸡,使臣对周公说:“我受命传达越裳国黄发老人的话:‘上天不刮暴风,不下暴雨,大海平静不起波涛,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三年了。看来中原肯定有圣人治理,为什么不去朝见周公呢?’今贡献白雉于周公,以表南海之忠诚。”周公非常高兴,于是作歌《越裳操》。见《尚书大传》。 

【译文】

商鞅没有仁德,废除自古以来的井田制度,开阡陌奖军功。夏桀暴虐无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时枯竭,以示惩戒。 路上不捡拾他人遗失的物品,是因为在上治国的人施行德政的缘故。海里风平浪静,可知中国境内有圣人在治理天下。 

【故事】

夏桀无道 逆天而亡

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瘟疫,多与君王失德,即将改朝换代相关。当夏朝传到第十二位帝廑(胤甲)时,夏王朝开始衰落。胤甲末年,天大旱,气候酷热异常。《竹书纪年》记载了这次旱灾:“天有袄(妖)孽,十日并出。”古代先民认为高温、干旱天气为妖孽作祟。夏王胤甲就在这高温、大旱之年死去。

到第十五位帝发七年(约前1627-前1615)的那次地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有纪录的地震。“帝发七年陟,泰山震。”(《竹书纪年》)在位七年的夏王发,也在这一年死去。

帝癸又名桀,是夏王朝最后一个皇帝。这时夏朝已是危机四伏。但夏桀穷奢极欲,暴虐嗜杀。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

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民众的生活则十分困苦,他们每年的收成难得温饱,更无兼年之食,每遇天灾则妻离子散。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

桀性情暴躁,又很残忍,动辄杀人。夏王朝还有一个大夫叫关龙逢,手捧“皇图”来见桀。“皇图”也称作“黄图”,是古代王朝绘制有帝王祖先们功绩的图,给后代帝王们看,以便效法祖先们治理国家。关龙逢捧去的“皇图”绘有大禹治水等图像,他是要桀效法先王,像始祖大禹一样节俭爱民,以长久享国;若是像眼下这样挥霍无度,任意杀人,亡国的日子就不远了。桀对这样的忠言不仅不听,反而将关龙逢杀害,并警告朝臣们说,今后再像关龙逢这样来进言,一律杀头。于是贤臣绝迹,劝谏消失,桀愈加骄横。

于是,天降灾祸以示惩戒,夏王朝星陨地震,河水断流。《竹书纪年》纪录了两次大地震:“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帝癸三十年,瞿山崩。”

《国语‧周语上》说:“昔伊、洛竭而夏亡!”商汤见夏桀已是天谴众离,顺天意起兵伐桀。桀死,夏亡。可见天灾是上天对人不遵天理的警告与惩罚。夏桀不义天亡之。商汤取而代之建立商朝。(据《大纪元【史海】禹以德建夏 桀失德而夏灭》)

孔子治国 道不拾遗 

孔子曾在鲁国做官,有着非凡的治国才能。使鲁国民风返回尧舜时代的大同社会,高尚仁义,路不拾遗。

据《孔子家语》,孔子当政前,鲁国有个卖羊的沈犹氏,总在早晨上市前,让羊喝一肚子水,来增加重量;有公慎氏的妻子,生活淫乱;又有慎溃氏奢侈成性、违背礼法。此外,鲁国卖牛羊六畜的商人,总是屯积居奇来垄断价格。

孔子开始当政,由于大力推行仁德,教化百姓,使沈犹氏,不敢再让羊灌水而卖;公慎氏休了淫乱的妻子;而慎溃氏全家搬离了鲁国。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分道而行。道路上的失物,无人敢占为己有。男人信实认真。女人贞节柔顺。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那么孔子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来看一个孔子断案的故事。

有父子二人不和,来打官司。孔子任大司寇,却把他们父子二人,拘押在同一间牢房,不判决不惩罚。反而叫吏员小心提防:不要让父子发生冲突,并劝说他们和好。三个月过去了,父亲请求撤诉,和平解决,孔子赦免了他们。 

季孙氏很不高兴,说大司寇提倡用孝道治理国家。如果不杀不孝的人,如何来教育百姓行孝道。冉有把季孙氏的抱怨,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出原因。认为身居高位的人,施政没有做好,没以孝道教化过百姓,百姓不懂如何行孝,就杀犯错的百姓,这是滥杀无辜。刑事案件不断发生,哪是用严苛的刑罚制止得住的。上边教育不好,罪过不在百姓身上。不教育却要求他们守法,这是暴虐。官员要身体力行鼓励百姓崇尚贤德,鼓励百姓向善;同时废掉那些无能的官员;象这样施行三年,百姓就明白如何做才是对的,自然就会行为端正了。这时再有不依从教化的顽劣之徒,就可以用刑罚处理了。那样一来,百姓也就都知道所犯何罪,心悦诚服了。 

事看似不大,却看出了孔子爱民如子的仁德。德为本,刑法为末,才是治国的要道,路不拾遗的风尚,才会出现。

孔子还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举贤用能,人尽其才。教化百姓仁厚朴实。器物不求浮华。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