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22):正统紫砂的成型工法-全手工(上)

意文


【正见网2020年06月24日】


大亨掇只堆绘壶  (一号井底槽清)(唐韵紫砂)

紫砂壶之所以受推崇为冠绝茶器,与精制的全手制作工艺息息相关,有些人甚至觉得只有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壶才是真正的紫砂壶。

明朝正德年间时大彬所开创的“拍打镶接”成型法,突破了传统技术上的限制,开创出绚烂多彩的宜兴紫砂艺术文化。如此的成型方法足以媲美现代3D打印技术。通过几年的学习才得以上手的制作技法,产量不仅低,甚至能达到艺术品、收藏品等级的紫砂壶,更是少之又少。

一张泛黄设计图纸的故事

1958年的中国,全民炼钢铁的洪流充斥了整个古街深巷。紫砂工艺厂也不例外,当时,紫砂厂到处悬挂着这样的横幅:“三天学会制作高级工艺品,尽快实现制壶工业化”。“多快好省”是当时的时髦话,手工制壶已被公认为“速度太慢”而被摒弃。甚至提出要以机械化来替代手工制作紫砂壶。当时的宜兴紫砂名艺人顾景舟出于心急,毫不忌讳地破口而出:“无知”。然而,坚持手工制壶的顾老,受到了大家的排挤与冷落。

顾景舟   1966年设计图手稿

一张数十年后被发现的泛黄的紫砂壶设计图纸一角,写着一行小字:“1966年。9.21配制,景舟”。说明这期间,顾景舟虽遭到众人的不满,但仍未放弃创作。就在这时传来消息,凡是用“机械化”灌浆制作的紫砂壶,因渗水,也因失却了艺术性,而遭全部退货。这一事实证明,顾景舟的坚持是对的。他守护了紫砂艺人的尊严。

1968年,紫砂工艺厂接到一笔大宗“水平壶”急单。刚进厂的许多艺徒,尚未掌握以手工来捻壶盖上的“的子”(即盖钮)的技艺。数以千计的水平壶全部由顾景舟承诺来把关,这批壶后来称为“文革水平壶”的质量很高。也就是这张泛黄设计图纸的故事。

全手工“拍打镶接”成型法:

一把全手工紫砂壶,从制作到烧成工序繁杂,选泥料,切泥块,打泥片,围泥片,划底片,打身筒,收底,篦身筒,开壶口,搓制壶流、壶钮、壶把,制壶盖,修光、精加工;落印款。千锤百炼,需要使用数十甚至上百种工具历经数十道工序。

全手工成型法又分为二种:1.“拍身筒”成型法2.“镶身筒”成型法

1.“拍身筒”成型法:

先将练好的熟泥开成一定宽度、厚度、长度的“泥路丝”〔一〕,在把这些泥路丝打成符合所制器皿要求的泥条和泥片,用归车等工具划出泥条的宽度,旋出口、底、以及围片,然后把围片粘贴在转盘的正中,把泥条沿着围片围好,圈接成一个泥筒,一手衬在身筒内,另手握着木拍子拍打身筒,先底部逐步收口粘接底片,后口部逐步收口粘接口片,形成空心壶体。

2.“镶身筒”成型法:
先将泥路丝切成方形泥块,把方形泥块打成泥片,先按产品设计要求的尺寸配制样板,依样板在泥片上裁切,把裁切好的泥片,按器形规格要求用脂泥粘贴、镶接成型。直至完整地拼镶好一件方形或多边的小泥盒子,然后一如打身筒的办法配制和连接其他附件。

全手工壶在以泥片圈起身筒后,不以挡胚塑型,直接以脂泥黏接身筒和壶底。身筒内部也因没有再次施力加工,所以保持自然的皱褶和纹理。身筒和壶底黏接处线条分明,仅有一小道如焊接般的痕迹。未经施力加工,所以全手工壶泥门较松,有更好的透气效果。

全手工成型法不仅要掌握泥坯成型技巧,还必须利用紫砂材质特性,关键在于泥胚成型技巧的规范恰到好处,表面的精细加工修正,可使器形结构更加严谨,轮廓线条得体分明,筋囊文理清晰,达到浑然一体的要求,充分在作品中表现出艺术氛围。

图解“大亨掇只”全手工拍身筒制作流程

紫砂泰斗顾景舟,最推崇的名家当属清代邵大亨。曾说“大亨以后一百五十余年中,无有超越他之上者”。邵大亨传器众多,其中又以“大亨掇只”〔二〕最为驰名。《宜兴县志》曾记载这把大亨掇只“一壶千金,几不可得”。海内外紫砂界一致推崇为经典中的经典,光器之祖,“壶中之王”。


四海壶具博物馆收藏“大亨掇只壶”

“大亨掇只壶”,壶身长近一尺,高过六寸,容量约2500cc。壶色浑厚深沉,莹润如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充分体现了邵大亨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

清朝高熙《茗壶说》云:“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掇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无飨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焉。注权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长注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缺,气眼外小内锥,如喇叭形,故无窒塞不通之弊。”

此壶二十世纪80年代由收藏家以¥3万元收购,在上海【四海壶具博物馆】〔三〕收藏近35年,此后亦有海内外收藏家出价千万美元欲收购此壶,均被馆长回绝,说:“《大亨掇只壶》为‘国之瑰宝、民之公器’,应让其在博物馆中为世人共赏。”

本文与您共赏后人摹古制作“壶中之王”的诞生过程:

四海壶具博物馆收藏“大亨掇只壶” (网络图片)

就这样,经过了技艺精湛工序之后,一把独一无二的纯手工紫砂壶就等待入窑烧制了。

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壶有个特征,就是工艺师在手工制作过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全手工紫砂壶在线条和弧度上看似并非百分百的完美,这也是制壶者的思想与精神内涵价值所在。加上后续窑烧因素的不确定性,也就成了赏壶者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

“送壶送福”、“壶中纳福”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将道、德、仁纳入艺术的境界,“游于艺”是超脱于单纯的技术技巧之上的人性修养之美。做壶如做人,壶品即人品,好的紫砂作品,带给我们优雅的艺术感受之外,还闪耀着紫砂艺人的道、德、仁、艺之光。对于一把紫砂壶而言,工艺是其躯壳,思想是其灵魂,文化是其生命。

古人觉得,“壶”与“福”读音相近,“送壶送福”、“壶中纳福”,“壶”得天独厚天生沾“福”的光,人们借物寓意来表达美好的祝愿。能买到怎么样的壶,也是福分与壶缘。

长江三峡溃坝  紫砂将成绝响

长江三峡如果溃坝,影响到宜兴丁蜀镇的话,那宜兴紫砂就成绝迹了,将来也没有紫砂这种矿产,或许会跟着洪灾全部被掩没,除非马上把那些紫砂矿料及成品尽速移到溃坝不会影响到的省份,否则很难逃过这场浩劫,紫砂也将从此成为绝响。但也是有特殊少部份的紫砂厂能存留下来,某些与大法弟子结缘后明白大法好的,明白这场中共迫害法轮功真相的,这样的紫砂厂也屈指可数,但能够保留下来的,相信都是正统文化要留给未来人,永传于世的。

注:
〔一〕将练好的紫砂泥切成25-30公分宽的泥条称之为--泥路丝

〔二〕掇(duo)只,在宜兴方言中原为“掇子”,是指用来装调料或糖果点心的容器。因为“子”是入声,现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发音,逐渐传为“掇只”,实为勘误。掇只壶,造型简洁大方,整器莹润饱满、浑朴典雅,线条简练,昂扬挺拔,气韵夺人。

〔三〕收藏家许四海先生“四海茶具博物馆”号称中国私人博物馆第一号。博物馆内凝聚了许四海毕生的心血,馆藏文物从史前文化到现代大师作品千余件。于2020年6月5日早逝世,享年74岁。

(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