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和《饮酒》(其五)所表达的

清风


【正见网2020年06月22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流传深远,历来评价很高,但基本是站在常人的角度去看的。

“站在常人这个层次、这个角度、这个思想境界中,理解不了真正的东西。”(《转法轮》)

在历史上,刘禹锡是一位信佛修道的人。这篇短文文字技巧固然很高,但他真正所表现出的则是作者心性所在的位置,他已经基本超越了常人的名利情,不怨不恨,不计不报,接近罗汉的果位了。

先简单看看其写作背景,他因故被贬至安徽和州县,按当时的规定,地方上应该安排比较大的住房,但是大约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都毫不在意,最后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在常人看来,知县是在故意刁难刘禹锡,换了一个常人可能早就干起来了,但刘禹锡没有这样,始终保持了高度的乐观和大度,忍做的很好,这样的心胸不是做给谁看的,也是装不出来的,因为这个切切实实的物质利益就放在这里,要真正的不动心,只有真正修炼的人才能够做的到,作者的修为到了那一步,对常人中的得失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也才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

后世模仿此文的所谓作品相当多,但都是低俗不堪的东西,没有任何的文学价值,因为模仿者都是常人,心性和刘禹锡差的实在太远,他们只看到此文的“形”,只能够从文字的形式上去模仿,而领会不到此文的“神”,那是靠修心性修出来的,是学不来的,因为心性根本就达不到那一步,所以也就写不出真正有内涵的东西。

真正传世之作的作者大多是修行之人,最起码也是根基深厚的人,作品是作者修为层次的表象,作者修为越高,其作品就越是和宇宙“真善忍”特性同化,就越能够长久,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文学中常讲的“神来之笔”就是神对真正信他的人的点化,不单是文学,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我们再来看流传千古的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也是一位修道者。单单从字面上,就可看出作者对名利的淡薄和超然,这两篇作品的文字水平都很高,当然也同时体现出这两个人的心性。  看到优美的景色谁都会感到很愉快,心情很放松,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里却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陶渊明不单单是愉快和放松,他在自己所在的层次已经能够和“南山”用意念直接沟通了,这种沟通常人无法理解,作者也就不把他写出来,所以才有后面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心性多高功多高”(《转法轮》),一点也不假。

古人的德大,古代的修炼氛围浓郁,所以各方面的大师也多 。中共建政后割裂和从根本上毁灭了人对神的正信,人也就得不到神的庇护,同时道德水准不断下滑,也就根本搞不出什么真正的东西,出不了真正的大师也就不足为奇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