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21):正统紫砂的成型工法--“半手工”

意文


【正见网2020年06月12日】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古籍中对原始紫砂工艺的记载

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一〕述:“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使用。"

《阳羡茗壶系》的《正始》云:“……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内中,指掠内外,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 在这段文字说明金沙寺僧供春原始的制壶工艺。简称“捏筑刳空法"。

清吴骞着的《阳羡名陶录》

明末清初,周容在《宜兴瓷壶记》〔二〕,仅就文中紫砂的制作技法部分,断章摘引几句,以说明紫砂创始之技法:“……“始万历间大朝山僧(当作金沙寺僧)传供春:供春者,吴氏之小史也,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朽木为摸,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而所谓制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

显然是作者周容实地看制壶的全过程,又了解紫砂工艺当时及以往的一些制况后记录的。“供春更斫木为模”,一句可见早期紫砂工艺中是使用木制的内模虚身桶制作的。

明代时大彬对紫砂工艺的贡献

“时悟其法则又弃模”,明代万历年间时大彬时期抛弃了木模,以用手工制壶,即“打身筒法”与“镶身筒法”成型法,独特的手工制作技法,完善了紫砂工艺与技术。他“削竹如刃”发明了一整套制壶的专用工具,后来“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并发展出一套完备的工具体系。

时大彬在紫砂泥料配制、造型设计、成型技法与铭文雕刻方面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被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将紫砂的制作造型方法与瓷器及其他陶制品彻底分离。使紫砂壶富于变化,奠定了紫砂壶最具特色的“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可变化性壶形。

紫砂泰斗顾景舟也说:“自时大彬开始,制作紫砂陶的一整套传统技法,并传承至今,这应是时大彬最大的功绩。”

紫砂模具的发展历史

从紫砂工艺发展的初期就已经使用的木模,到了清乾隆时期,又流行用木模(主要是内模)或印模方式去制壶(方壶)。

木模(内模)

印模

清末民初时期紫砂壶的生产量非常大,制程中,在紫砂壶的嘴、把、钮等附件,大量地使用了陶模,以提高效率,同时也规范了紫砂壶的标准造型。

清末民初時期紫砂茶壺的的附件如壺嘴、壺把、壺鈕等的製作大量使用了陶模。

石膏模具的使用,追朔到民国时期紫砂仿古时已经使用〔三〕。直至1958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从无锡惠山泥人厂引入石膏模具才大量运用,以节省打身桶的时间与降低对陶工工艺水准的要求。由于石膏模具有其它模具所没有的优势〔四〕,大大地提高了紫砂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改变了紫砂传统生产工艺。

随着其它工艺的发展,出现了铁、橡胶、环氧树脂等等材质的模具,使得原来复杂造型的紫砂变得较容易,也使得紫砂造型更加丰富。

“全手工”和“半手工”工艺之分

“拍打镶接”的工法仍有“全手工”和“半手工”之分。二者前面的步骤都一样是手工捶打泥条,手工拍身桶,区别在半手工以模子准型,而全手工以手工技巧完成全程。

所谓的半手工壶,就是身筒和壶盖借助模具成型,将泥料放入预制的模具中,用模具挡在雏形坯体外整形, 靠在模具内用手挡出来的壶身,各处受力都一样,所以壶肩处的泥料颗粒分布是均匀的、松紧也是处于相同的状态。半手工壶也同样有大量的手工成分,与全手工壶唯一的区别就是在身筒和盖子的成形方式上。

半手工壶用泥片围起身筒后跟全手工制作时一样,也需要先用竹拍子大致拍出一个壶的身筒,然后套上左右两片半模箍紧,用手或工具伸进去把里面已经大致拍好的身筒抵靠模具内壁并修饰规整,简称挡胚。最后再用手工将其他部件粘接成整体,与全手工壶是一致的。〔五〕

顾景舟大师的许多壶同样藉助了模具,《洋桶壶》是他早年做得最多的一种壶型。当年的《洋桶》的身筒直腹,以及他与高庄先生合作设计的《提壁壶》,在肩部和底部也是使用了模具的。

顾景舟,《洋桶壶》

顾景舟,《提壁壶》

汪寅仙,《曲壶》

而张守智与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合作的《曲壶》,如果不借助模具,也根本制作不了。有些造型用纯手工,不借助模具,是无法规范、无法制作的。

图解介绍半手工壶制作

藏壶有三宝,“供春、西施和石瓢”,接下来以图解的方式介绍半手工石瓢壶制作的步骤:

 
(打泥条)


 (打好的泥条裁好)
  
(打好的泥片,裁好,放一边)

(围身桶,处理好接头)
  
(开始拍打身桶,打出大致的形状)

(拍打好大致形状后,放进模型里)
  
(搪身筒,马虎不得,不然身筒出来,会憋)

(做盖子)
   
(盖子的子口)

(捖盖子,要处理的干净)
  
(搓嘴、把)

(大致的配件制好,剩下就是精加工了)
  
(挖壶嘴,要求厚度均匀、内壁平整,这样才出水流畅)

(控“把”的型,挺直有力)
  
(修整好的嘴和把)

(戳出水孔,排列整齐,大小适当,清理干净)
  
(装嘴把,三点一线,要装的正)

(装三足,按等边三角形均匀分布)
  
(装壶钮,并修整,运用“加减法”,少了补,多了剔除,胥出自然、和谐)

(嘴把装后精加工,胥出自然、和谐)
   
(运用牛角明针,“光”,考验制壶者的水平了)

(壶盖孔洞的细节处理,一定要干净)
   
(壶盖子口要圆)
   
(牛角明针光底部)(用牛角明针,光身筒、嘴、把等,考验功力)

(身筒开盖)
 
(修整壶口,要让盖子正好放进壶口,需非常小心,不能太大或太小)

(敲底章,这时候也快到了尾声了)
   
(推墙刮底,壶底内部处理干净)

(出水孔的清理,“倒角”)
 
(完工)

半手工壶不等同“简单复制”

看完半手工的制壶过程,读者们知道并非模型一压就能大功告成,即使是借助模型制坯的半手工壶,仍需手工做后期的修整处理,精加工成分占很大比例,这种精修是不可能重复的,也无法100%相同大量复制。例如汪寅仙借用模具做的《曲壶》,把把都不同,都会有当时的思想情感注入,每把壶都是心血的结晶!

一把紫砂壶的价值,首重的是以真正优秀的本山紫砂矿制作,其次审视其“精、气、神、韵”是否充足饱满,传统器形壶各个局部与整体的衔接过渡是否具整体美感、型制是否规整到位、比例是否和谐、做工是否细致。

如果是光素器型,壶面是否光整无暇;筋囊器,线条是否清爽利落,块面是否均匀,曲线是否自然;若是花货,壶面的花草木果是否自然无矫饰……等等这些标准。

紫砂壶的整体神韵表现,透露出作者对美学的表达,思想情感。艺德艺技兼并的好壶,并不全然在于全手和半手之分,消费者选择并非绝对,有许多半手工的壶做得比声称全手工壶的气韵更佳,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也是为何市场上有¥1500元一把的全手工的壶,也有¥15万元一把的半手工壶的道理了,这是紫砂界人尽皆知的。

注:
〔一〕明·周高起:明代天启~崇祯间人,号伯高,暨阳(江苏江阴县)人,博闻强识,工古文辞,早岁饩于庠,与徐遵汤同修(江阴县志)。居由里山,游兵突至,被执索赀,怒詈不屈死。高起家富收藏。精于鉴赏,嗜茗饮,好壶艺,对宜兴紫砂颇有研究,尝深入矿区调查考察,参阅古代文献,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宜兴紫砂专书-《阳羡茗壶系》。

〔二〕清吴骞着的《阳羡名陶录》里编载一篇周容的《宜兴瓷壶记》

〔三〕文见《宜兴紫砂》三十期《民国紫砂往事》

〔四〕    材质分量轻;加水后发硬、且有一定的强度,不要再烧制;开模容易、最细致、复杂的形状都可以通过套模来翻制。石膏模具有一定的吸水性、脱坯就非常容易等等,石膏外模就取代其它模具成为现在模具的主流。


現代模具壶

〔五〕半手工紫砂壶不等同模具壶,以现今市场来说,假使壶身与嘴、把、纽、盖全部配件都是藉助模具成型的,则是伪紫砂泥的現代模具壶。(早期壶和紫砂国营厂壶不论在内)

(网路图片)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