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宋仁宗心性仁恕(数文)

曾敬贤


【正见网2019年10月10日】

一、宋太祖仁德,慈善为怀

北宋之初,江南尚未统一。吴越王钱俶入朝,宋太祖赵匡胤对他非常礼遇。然而,朝臣从宰相以下,都向太祖上奏章,请求扣留钱俶,而收取其地。太祖没有采纳这个意见。

后来,太祖赐吴越王归国,在便殿设宴为他饯行。太祖命内侍,取出一个小黄包,封得十分严密。太祖把它赐给吴越王,并告诉他:“在途中秘密观览。”在归途之中,钱俶打开黄包一看,内里包着几十件群臣奏疏,都是请求太祖扣留吴越王,收取他的土地的。

钱俶从这以后,既感戴太祖之恩,又惧怕宋朝之威,于是,便献地称臣。

 (据《东轩笔录》)

二、姐弟互关心

宋仁宗生母李太后,刚进宫时,只有十几岁,当时有个弟弟七岁。姐弟俩临别时,太后将一个刻丝革裹,交给弟弟,抚着他的背,哭着嘱咐说:“你以后不管流落到什么地方,一定不要把这件东西失落,以后如果我交了好运,一定设法找你,以这件东西为凭证。”说罢泣不成声而去。

后来其弟,在一位凿纸钱匠人家里,当佣工,谨遵姐姐的嘱咐,将革囊,挂在胸前,一刻也不离身。有一天,他得了痢疾,眼看没救了,被纸匠扔到道旁,正巧宫内的一个看门人路过看见了,见他可怜,就将其领回家中收养。

看门人见他衣服破烂,但革囊却总是挂在胸前。怪而问之。其弟便把经过,告诉了他,他感到十分惊异。因为太后曾经说过此事,并让他到处访求失踪的弟弟。看门人又问他小名、姓氏、家世,然后把革囊解下,第二天进宫禀报太后。当时李太后,已为真宗生下仁宗,得封宸妃。得到这个消息后,惊喜万分,立即告知真宗,将其弟接进宫中相认。真宗封他为右班殿直,人称李国舅。李国舅名叫李用和,后官至殿前都指挥使。

姐弟互关心,多年风霜劲,诚情挚意不变心。神助其相认!

  (据《东轩笔录》)

三、宋仁宗心性仁恕

宋仁宗心性仁恕,尤其忌恶“深文周纳”(拐弯抹角,无限上纲,陷害好人),狱官如果制造冤狱的,终身不再录用。而仁民爱物,惟恐不及。一天清晨起来,仁宗对近臣说:“昨天夜里,朕因睡不着觉,而甚感饥饿,很想吃烤羊肉。”侍臣马上说:“陛下何不降旨取索?”

仁宗说:“近年,听说宫廷一有取索,外面就变成了常例。我实在担心从此,而逐夜宰杀,以备不时之供应。天长日久,害物恐多。哪能不忍耐一夜之饥,而开启无穷之杀?”

左右之人听后,皆呼万岁,有人感动得流了眼泪。

(据《东轩笔录》)

四、狂生责相,宰相赞好!

宋真宗大中祥符末年,王旦在中书省任职。这一年大旱。一天,王旦由中书省回家,途中经过潘氏酒楼,有一个名叫王行的狂生,在楼上,指着王旦,大喊:“百姓们遭受旱灾,穷愁困苦,相公却稳稳当当地享受着朝廷丰厚的俸禄,心里就这么坦然吗?”说着,又用手里拿着的经书,向王旦打来,正中王旦头部。王旦的随从人员,立即将王行捉住,准备扭送他至执法部门,却被王旦拦住了。他说:“此人之言,正说中了我的过错,他有什么罪呢?”于是命人将王行放了。

 (据《国老谈苑》)

五、窦仪戒太祖,太祖立改正

宋太祖赵匡胤,曾有一次在后苑乘凉,召翰林学士窦仪,草拟诏书,处理边疆事宜。窦仪来到苑门口,见太祖头巾推在脑后,光着两只脚坐在那儿,窦仪便退回立于门口。太祖让人催促他进见,窦仪说:“官家(指皇帝)正处在无拘束的状态,我不敢进门。”使者怒而奏明太祖,太祖看了自己这副样子,微笑了一下,马上使人取来衣冠、靴子之类,穿戴齐整,方召窦仪进来。还未开口宣示诏书内容,窦仪便说:“陛下新即帝位,四方之人瞻望,应当以礼仪,来给天下人做出样子来。臣不才,不足以让陛下看重,但恐贤能之人,闻知陛下待贤人不恭,而离去。”太祖严肃地向他道谢。

从此以后,即使接见近臣,也从未有过冠带不整之事。

 (据《国老谈苑》)

六、朱元璋善待降将

明太祖朱元璋,俘获元将纳哈出,认为他是元世臣子孙,待他非常好,而纳哈出,终日闷闷不乐。朱元璋让降将黄俦,探察他的心意。纳哈出说:“蒙主公不杀,实难报答。然而我是北人,终不能忘本。”黄俦将他的话,报知朱元璋,朱元璋说:“我本来就知他有此心。”于是对徐达说:“纳哈出是元之世臣,终有归还北方之心,现在即便强留住他,也不合情理,不如放他回去。”徐达认为其心难测,如果把他放走,恐怕遗留后患,不如杀了他。

朱元璋说:“无缘无故就杀了他,不合情理。我已经决定了,暂时放他回去吧。”于是召见纳哈出和降臣张御史,对他们说:“为人臣者,各为其主,何况你还有父母、妻子,怎能不思念。现在放你回去吧!” 就给他路费让他回家。纳哈出辞谢而行。

后于洪武二十六年,他前来归降了明王朝。

  (据《国初群雄事略》)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