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能以个人喜怒,任意而为(数文)

陆善 整理


【正见网2019年09月28日】

一、皇帝不能以个人喜怒,任意而为

曾经有一个官员,很不讨宋太祖赵匡胤的喜欢,所以,当这个官员有功应提升之时,赵匡胤就不予批准。大臣赵普,坚决请求照章办事,赵匡胤和气地说:“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有什么办法?”

赵普说:“刑罚是用来惩治坏人坏事的,赏赐是用来酬劳有功之人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赏罚制度为天下人共同拥有,不是您个人的事情,怎么能以您个人的喜怒,而任意为之呢?”赵匡胤更加生气了,转身进入宫内。赵普就一直站在宫门外等候。过了很久,赵匡胤醒悟过来了,觉得赵普说得很在理,便答应赵普的请求,提升了那个官员。

“皇帝不能以个人喜怒,任意而为”的谏言,受到了赵匡胤的尊重。

(源自宋代司马光《涑水记闻》)

二、宋太祖认错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在后花园,用弹弓打雀。群臣口称:有急事求见。太祖马上召见他们。然而,群臣所说的,不过是很一般的事情。

太祖大怒,追问其中缘故:“为何要骗我?”有一臣回答说:“我认为此事,总比用弹弓打雀重要。”

宋太祖更加生气,举起手中持拿的斧子,就用斧子的把柄,撞击那人的嘴,打掉那人的两颗牙齿。那人慢慢地拾起牙齿,放在怀中。

宋太祖骂道:“你揣起牙齿,难道想告我不成?”那人回答说:“我自然不能告您,但自有史官来记载这件事。”

宋太祖转念一想:“此人说得实在有理,其错在我!”遂转怒为喜,赐给这人许多财物,并安慰他。

(《涑水记闻》)

三、王钦若阴险,巧言中伤他人

王钦若为人阴险狡诈,善于以诡诈之言陷害他人,而被陷害之人,往往还蒙在鼓里。

宋真宗时,王钦若与王旦,同为宰相。当时,翰林学士李宗谔,很有名望,王旦很器重他,想推荐他做宰相副职,就把这个想法,先告诉了王钦若。王钦若说:“此事甚好。”王旦说:“还应禀告皇上。”当时李宗谔家里很贫穷,所得俸禄不足以用来娶妾。王旦曾前前后后,资助他一千多贯钱。这些事,王钦若都知道。按以往的规矩,任宰相副职向皇帝谢恩之日,朝廷赏赐之物,价值将近三千贯钱。王钦若便趁机会,禀告真宗说:“李宗谔平日欠了王旦很多钱还不上,王旦推荐李宗谔任宰相副职的目的,是让他得此赏赐,以归还自己的债,并不是为国家选拔人才。”

第二天,王旦将推荐李宗谔之事,对真宗一说,真宗当即变了脸色,不予批准。

(《涑水记闻》)

四、奢物亡国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了后蜀,走进蜀宫,见蜀后主孟昶的宫中,有镶嵌宝物的便盆,立刻命人将它打碎,并说:“他(孟昶)追求这么奢侈的享受,还想不亡国,哪里能做得到?”于是,凡看到诸侯、大臣们有奢侈品,一律命令予以焚毁。

   (《涑水记闻》)

五、先见之明

宋真宗已经与契丹和亲。王旦问李沆:“你看和亲之事如何?”李沆说:“好是好啊,可是边境上祸患平息了,恐怕君主会渐渐滋生奢侈享乐之心。”当时,王旦听了,并没有把他的话,当做一回事。等到宋真宗晚年,大修宫殿楼阁,到各处巡视、游玩时,王旦才私下里感叹说:“李公可称得上是有先见之明呀!”

 (《涑水记闻》)

六、举贤不避亲

侍中曹彬将死,宋真宗亲临探视,问他有何后事嘱托?曹彬说:“臣无事可言。”真宗一再追问,他才说:“臣有两个儿子曹璨和曹玮,都有才能,可以任用为将。让他们继续卫国效力。”真宗问二子优劣如何?曹彬回答说:“曹璨的才德不如曹玮。”后来事实证明,曹彬所言,都是实话。

 (《涑水记闻》)

七、宋真宗不罪言者,并下诏表彰

石熙政,任宁州(今甘肃一带)知州时,上书宋真宗:“前几天清远(县名,今属广东省)军失守,是因为朝廷一向对此地没有给予充分重视造成的。”并由此提出向宁州增兵三五万人的请求。

宋真宗说:“西边之事,我从来不敢忘记。只是石熙政远离朝廷,不知内情罢了。”

周莹等人说:“清远失守,是将帅无能的缘故,而石熙政,却敢于如此出言不逊,一定要治他的罪!”

宋真宗说:“群臣敢于进言,是非常难得的。如果其言可用,就采纳。不可用,就算了。假若一定给石熙政治罪,那以后谁还敢进言?”于是,下诏书,表彰了石熙政。

 (《涑水记闻》)

八、寇母严教

寇准小时候,不注重小节的修养,爱好携带鹰、狗去游猎。他母亲教子严厉,有一次怒其浪荡,举起秤砣砸他,打中了他的脚,流了血。

寇准从此改过,努力学习。等到他做了高官时,母亲已死去了。每当寇准摸到脚上的疤痕时,就会落泪,因为他想起:没有当年母亲的严教,怎会有自己的今日?

 (《涑水记闻》)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