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宁肯回家务农,不愿为虎作伥”(数文)

余自省 收集整理


【正见网2019年09月07日】

一、老虎、刺猬与橡栗

侯白《启颜录》记载:
    
有一只老虎,想到田野中去寻找食物,看见一只刺猬仰面睡在地上,以为是块肉,便打算去衔它。忽然,老虎被刺猬扎着并卷住了鼻子,便受惊而逃。它只顾狂奔,不知道停息。一直跑到山中,老虎才感到疲乏,不知不觉地昏睡过去了,刺猬便放开老虎的鼻子跑走了。

老虎忽然站起来,感到很轻快。当它走到一棵橡树底下时,低头看见了一颗小橡栗,便连忙侧身一边,谦谨地对橡栗说:“今天早上我碰见过令尊大人(指刺猬),现在,请贵公子(指橡栗)不要再扎我,让让路吧!”

【赏析】

这是一则寓言。老虎寻觅食物时,鼻子被刺猬扎住,吓得逃走了。后来,看见外形酷似刺猬的橡栗,仍心有余悸,吓得连连向橡栗,赔小心。这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其实,老虎大可不必如此。凭着强劲的体力,它完全可以战胜小小的刺猬;即使因刺猬耍点小花招,使之失利.它也完全可以冷静地观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小小的失利,就使它堕入了十分荒唐的惊惧之中,以致见“猬”色变。如此看来,要战胜自己的敌人,首先应从心理上战胜自己;否则,就会稀里糊涂败在自己的敌人手中,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屈服于不成其为敌人的人。         

认清对手,分析详情,采取恰当方法应对,不必过度害怕,挺然卓立,不失气节。参天松柏意志坚,抗击风雨驱魔顽。峻险一夜清风发,笑迎佛光艳阳天!

二、谪龙升天

柳宗元《柳河东集》记载:

扶风有个姓马的青年人说:他十五六岁时,住在泽州。一次与一群小孩子在郊外的凉亭里做游戏,突然间,有一个奇妙的女子从天而降,光彩照人。这个女子身上披着青色的皮衣,这皮衣的里子有白包花纹。头上戴着饰有步摇的花冠。那些富家子弟见了她,又惊又爱,慢慢走近,调戏她。这个奇女子立刻变了脸色,发怒地说:“不可乱来,我本居住在玉皇大帝的天宫。常常来往于各星宿之间。呼吸阴阳二气。我鄙视蓬莱之地,小看昆仑之山,不愿到这些地方去。玉皇大帝认为我心性高傲张狂,大发脾气,把我贬下凡界,七天以后,再让我回天宫。今天,我虽忍辱含羞,谪居尘世之中,但我绝不会成为你们的配偶。你们若侵扰我,我将来回到天宫时,会加害于你们的。”

这群富家子弟听后,都被吓跑了。那奇女子,便进到佛寺中的讲经堂里,住了下来。七天后,她取来一杯水,啣入口中,然后喷出,化成了五彩缤纷的云气。于是,她便把皮衣翻过面来穿上,化作了一条白龙,来回飞翔,然后登上了天宫。人们再也见不到她的踪影了。这事确实非常奇怪。
   
唉!与她不同属一类,却在她受贬之时戏弄她,不能这样啊!那青年人不是胡说八道之人。所以我记下了他们讲的这件奇事。

【赏析】

龙游浅底遭虾戏,虎落平原受犬欺。世上的事往往如此。但是,如是条真龙.是只好虎,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遭逢怎样的挫折、屈辱,是不会屈心抑志、与外物同流合污的。是龙,就不会降凌云翱翔之志;是虎,就不会失啸傲山河之威。这位美丽的仙女,身处逆境,仍能洁身自好,不甘随俗俯仰,可谓有真龙真虎之品性。
    
人处世上,不可有傲气,但绝不可无傲骨!
    
三、国马与骏马

 李翱《李文公集》记载:
    
有个骑国马的人,与一个骑骏马的人,同在一条路上行走。骏马产生了妒嫉心,突然咬了国马长着鬃毛的部位。血流到了地上。但是,国马像没事一样地照旧行走。精神自如,也不回头看看,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

后来.骏马回到家中,草不吃.水不喝。站在那儿,颤抖了两天。骏马的主人,把这事告诉了国马的主人。

国马的主人说:“它大概是为咬国马的事而羞愧。我如果把国马,牵过去,让国马对它劝导一下,就可让它恢复正常。”

于是,主人就把国马,牵到那儿去了。国马见到骏马,就用鼻子去亲近它,又和它同槽吃草,表示亲切。不到一个时辰,那个骏马的毛病,就自动的好了。
    
有四只脚而吃草的,是马类;有两只脚而会说话的是人类。像这匹国马,长了四只脚而吃草,是马类,它的耳目鼻口也属马类,四肢骨骸也属马类,不会说话而只能呜叫,也属马类,但观察它心里所想的,则像人类!所以,能做到对其它马的侵害,不计较,就是国马。犯了错误,能够改正,便是骏马。

【赏析】

这两匹马都是好样的:国马“犯而不校”,对冒犯自己的骏马表现出宽宏大量,固然令人钦佩。而骏马最后良知发现,勇于承认错误,并彻底改正错误,同样也是令人赞赏的。    
    
反观我们人类,不是有很多人在这样的动物面前,应该感到羞愧吗?有的人鸡肠小肚,气短量窄,遇有不利自己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定要计较个没完没了,甚至还要打破脑壳地与人闹个鱼死网破;有的人不知羞耻,顽固不化,明明知道自己说了错话,做了错事,还心安理得地睡大觉,就是不思改悔。

这样的人,不是该学学上述两马的“君子之风”吗?
    
四、荆巫之秘

罗隐《谗书》记载:
    
荆楚一带,盛行祭祀的风气,已是很久了。有一个巫师,在乡里颇有名气。起初,他为人祭祀,只是要求以平常的筵席款待。这样,他用歌舞来迎神送神,但祈求治病的,能够马上恢复健康;祈求年成好的,可以获得丰收。后来,他为人祭祀,要人给他吃鲜肥的猪羊,喝满杯的美酒,但祈求治病的,反而死去;祈求年成好的,反而挨饥受饿。乡里人对他十分不满,但想不出这是什么原因。荆巫之秘,究竟在哪里?
    
有一天,人们议论起此事,一位长者说:“我过去曾到这个巫师家去玩,他家里没有什么,令他牵挂。所以,为人祭祀时,诚意都全发自内心,神的福佑,也就相应的降临,祭祀用过的物品,也都要散发给众人。后来,他家生养的子女多起来,衣食用度也需要多一些。因此,他替人祭祀时,不能尽心诚意,于是,神灵也就不再来亲近、保佑了。敬神用过的祭品,也都被他拿回自己的家中。这个巫师,并不是从前圣明,而后来愚蠢,只是私欲牵挂于心,没有时间想到别人家的事了。”

做个巫师,要用心精诚。其他人做其他的事,也皆同此理!    

【赏析】

这巫师起初没有家庭牵累,办事认真虔诚,所以心诚则灵。后来儿女养多了,时常想着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心不诚,神不灵。
   
可见,私心是尽职尽责者的灾星,杂念则是尽心尽力者的敌人。

五、小鼠会用计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记载:
    
苏子(苏东坡)夜里坐在家中,看见有一只老鼠,正在咬东西,苏子拍打了一下床几,老鼠停止了噬咬。但停了一会儿,又咬了起来,苏子就叫童子拿出蜡烛照了照,发现了一只空口袋,唧唧吱吱的声音就是从这口袋里发出的。
    
苏子说:“哦,这老鼠原来是被闭在口袋里,不得逃脱呀。”
    
打开口袋,看了看,里面悄然无声,像没有什么东西一样,再举起蜡烛照着,搜了搜口袋,发现里面有一只死老鼠。
    
童子惊讶地说:“它刚才还在咬东西,怎么这快就死了?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闹鬼吗?”
    
童子翻过口袋,把鼠倒了出来,老鼠一落地,就跑掉了。即使是手脚极快的人,也拿它没办法。
    
苏子感叹道:“奇怪呀!这只老鼠也懂得用计,装死,够狡猾的。”

【赏析】

 这小小的老鼠,也是够狡诈的,身陷绝境之时,略施小计,却能乘人不备,而溜之大吉。
    
话说转来,如果这苏子和童子,平时在生活中,对事物观察得仔细深刻,掌握了老鼠装死骗人等品性,也就不致于被老鼠“遽死”的表象所迷惑。这样,那老鼠插上翅膀,想必也是难以逃脱。
    
因此,苏子反思此事,特把“惟多学而识之”作为一条人生经验,写出来,警示后人。
    
据说,这篇寓言,是苏东坡少年时代写出的。一个涉世不深的人,能写出这样富于哲理与文采的文字,也属不易。

六、钓鱼也要“意成乎道”

林昉《田闻书》记载:
    
我(林昉本人)曾经散步到横溪,见有两个老头儿,各坐在一块石上钓鱼。其中甲老头,很轻易地钓到很多鱼;乙老头钓了一整天,却一无所获。他把钓竿,扔到地上。问甲说:“我们两人钓鱼的饵食相同,钓鱼的地方也一样。为什么得失,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甲说:“我放下钓钩,开始垂钓后,心中只关注于我,静心凝神;而不知道有鱼,眼睛不眨,神态不变,以致鱼也忘掉了有我的存在。所以,我能轻易地钓到鱼。这叫做‘意成乎道。’钓鱼也有道!  而你就不同,心里总想着鱼,眼睛直盯着鱼,手脚就想着抓鱼,手忙脚乱,不断变化,乱折腾。把鱼都吓走了,怎么可能钓到鱼呢?”
    
乙老头按照甲所说的做了,一连钓到几条鱼。
    
我听讲后,感慨地说:“太妙了! 钓鱼的人,也应该‘意成乎道’,钓鱼也有道啊!”

【赏析】

两个老汉,同在一条河溪里钓鱼,所用的鱼饵也都一样。但是他们获得的“战果”,却相差很大:“甲得鱼至多”,“乙竟日一无所获。”

看来,问题不在钓鱼的环境和条件,而在于钓者是否掌握了钓鱼的道:规律。这叫做‘“意成乎道。”钓鱼也有道!
    
掌握了规律,则可驾轻就熟,轻易成功;沉着冷静,全神贯注,则可出神入化,稳打稳扎。反之,不循规律,违反谋事之道,则事与愿违,徒费时力;浮躁不安,急于求成,则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欲速则不达。

不要“乱折腾”。许多问题都出在“乱折腾”上!

七、“宁肯回家务农,不愿为虎作伥”

宋代吴坰《五总志》记载:

唐朝张彖,素来熟悉官场的俗习。他担任华阴的主簿,一心为民,勤劳俭约。他发现,县令、郡守,都不务正业,常常欺诈行恶。每次向他们提出建议,都被他们压抑、阻挠。

张彖便说:“大丈夫有凌云之志,被局限在下位,替上官行恶。就像七尺之躯,站在矮屋之下,使人抬不起头,直不起腰。还常常被迫欺压百姓,内心十分痛苦。”于是,张彖辞官而去。他说:“我宁肯回家务农,也不愿为虎作伥。”

【赏析】

张彖做官,诚挚心肠,为民造福,不贪不妄。他“宁肯回家务农,也不愿为虎作伥。”是官场正派人,华夏好儿郎!

八、张咏爱民,责在自身,益在贫民

宋代田况《儒林公议》记载:

北宋的名臣张咏,任余杭太守时,正赶上大灾之年,闹饥荒,百姓多数违犯禁令卖私盐。张咏对抓到的私盐贩子,不论贩盐多少,鞭笞一顿,就放掉了。这样一来,贩私盐的人,就更多了。

负责抓捕贩私盐的官员,就来找张咏,对张咏提出批评。张咏欣然接受,并留下前来批评自己的官员夜饮,席间他亲自斟酒,说:“杭州十万户人家,挨饿的十有八九,哀鸿遍野!他们不靠贩点私盐,维持生活,实在活不下去!他们一旦铤而走险,造反起事,你们诸位还对付得了吗?我只待秋天收成上来后,就会严格按法律办事的。”

人们听到他的话,都心服了,有的官员,甚至流下热泪。这一年到了秋天,果然盗贼绝迹。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维持。

【赏析】

上级的政策要执行,百姓的疾苦要关心。张咏为了百姓能活命,就暂时缓活变通,接受批评,哀求上司,说好话,赔不是。责在自身,益在贫民。人心都是肉长的,张咏终于化险为夷,过来了。

有一位道人说:“像张咏这样的好官,神都眼见心明。会得嘉佑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