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长官同情关心守门人(数文)

曾敬贤


【正见网2019年06月19日】

一、长官同情关心守门人

明代冯梦龙《智囊》记载:
    
张忠定身为高官,办公完后,退到后堂,看见有一个守门人睡熟了。张忠定把他叫醒后,问道:“你家有什么事?”那守门人回答:“我母亲病了很久,哥哥远出,没有回来。”张忠定一查,果真是这样的。

他第二天,雇了一名杂役,专供他家使用,他对家人们说:“我厅堂里,难道有人敢睡觉吗?他一定是心里有很深的苦恼、困难,才这样的。所以我同情、关心他。专雇了一名杂役,照顾他家!”

【评点】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张忠定同情、关心守门人,切实地给他帮助,就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正是:
侧隐之心人皆有,
孟子所言是定评!
中共从来没侧隐,
杀害无辜近亿民。
近亲马毛朱蛤蟆,
祖上自诩为猴精。
天灭中共在当今,
佛光普照新宇明!

二、老衙役从旁劝谏,奉法戒贪

明代叶盛《水东日记》记载:
    
广西总帅府,有一个叫郑牢的老衙役,性情鲠直,敢说真话。都督韩观威严,不可侵犯,也了解他。韩观常常喝醉了酒以后,就要杀人,郑牢权衡后,不能杀的就拖延不杀,留下来等待韩观酒醒,向他报告不杀的缘故。因此,韩观特别感激他。
    
韩观死了以后,山云继任。他本来就廉洁正直,到任后首先请来年高德厚的人,询问边防事务。有人把郑牢的情况,告诉他,他召见郑牢说:“社会上认为做将军的不管他是否贪利,只看他能否打仗。何况,广西一向重视货利,我能够贪吗?” 郑牢说:“大人刚到这里,就像一件崭新洁白的衣袍,有一点污染,譬如说白袍上沾了点墨,终究是洗不干净的。”

山云又说:“人们说,当地人赠送礼物,如果不接受,他们一定会起疑心,并且气愤,怎么办呢?” 郑牢说:“做官贪财,朝廷有重法:你竟不怕朝廷,反而怕这些少数民族吗?”

山云笑着接受了他的意见。山云镇守广西十几年,始终保持廉洁的品行,这本来不是因为郑牢的缘故,但郑牢老衙役奉法戒贪,也起了很好的作用。是值得称赞的。

【评点】
郑牢身为一个普通的老衙役,做人自有法度,既敢制止杀人如麻的韩观,又告诫继任广西总帅的山云,从旁劝谏:奉法戒贪。实在难得。

三、金忠用人以宽,不计私怨

明代焦竑《玉堂丛语》记载:
   
金忠,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博学、慷慨,曾任燕王府纪善、兵部尚书等职。
    
金忠见到别人的一点德行,都必定称赞。即使是一贯和他意见不同的人,只要那人有好的地方,他也没有不表彰的。他同乡有个人曾经多次为难、侮辱他,他任兵部尚书时,那人也到京城来做官,害怕不被他接纳,没想到金忠推荐、任用了他。

有人对金忠说:“那人不是和你有怨恨吗?”

金忠说:“我看他的才能可用,为什么因为私怨,而掩盖别人的长处呢?”

【评点】
人际之间难免有意见分歧,矛盾纠葛,金忠却把这与人的德行、才干区分开来,所以能够始终如一地称赞别人的德行,并任用和自己有私怨、但有才干的人。这样做,是一种性情、一种品德、一种胸怀,难能可贵!

四、秀才们又羞愧,又佩服!

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记载:

韩雍,字永熙,明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御史、江两巡抚、广东副使,兵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等职,很有政声。
    
韩雍巡抚江西的时候,常常对秀才谈论《诗经》、《尚书》。当时,江西的科举考试正兴旺,那些秀才私下议论说:“巡抚是千字文秀才,怎么能够谈论《诗经》、《尚书》呢?”

韩雍听说了,就命学政把这些秀才送来考试,以“律吕调阳”为论题,以“闰余成岁”为策对,(都属千字文内的知识)秀才们却都不能明白。韩雍说:“我做秀才的时候,读了百家姓,就读千字文,各位怎么连千字文都不知道?”秀才们又羞愧,又佩服。

【评点】

骄傲总是人的毛病,秀才们瞧不起韩雍,没想到引火烧身,使自己处在难堪的境地。其实,学海无边,任人纵横,即使韩雍真是千字文秀才,也没有什么关系,为何就不能谈《诗经》《尚书》?秀才们用千字文来框定韩雍,就显得相当的狭隘。韩雍针锋相对地教训这些秀才,他不用权势,专用千字文内的知识,去考他们,很文明礼貌的出了秀才们的洋相。
   
五、缄封如故

明代冯梦龙《智囊》记载:

仲微,最初担任蒲田县尉,代理县令行事。县里有个人,在执政者那里,说他的好话。并且暗地里,交给仲微一封推荐信。仲微接受后,收藏起来。

过了一年,那人家里欠了县里的租税,仲微就逮捕了他家的奴仆。那人有怨言,说:“我曾有推荐信,暗助于你!”仲微就把他写的推荐信,还给他,那人一看,信的封口像从前一样,于是羞愧地向他道歉。

【评点】
仲微不在意他人的颂扬和引荐,也就不会有意为人庇护。与人交往,有平心相交,论公而不论私;有偏心相交,论私而不论公。仲微属前者,某人属后者。

六、吴琳能官能民

明代郑暄《昨非庵日纂》记载:

吴琳,字朝阳,黄冈(今湖北黄冈)人。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任国子助教,吏部尚书等职。
    
吴琳在吏部任尚书,后来辞官还乡,闲居在家。明太祖曾派使者去察看他。使者偷偷地走到吴琳的房子旁边,见一个农夫坐在小板凳上,拔秧苗撒在田里,仔细地插着秧,容貌很端正。

使者问道:“吴尚书家在什么地方?”吴琳拱手回答说:“我就是吴琳。”

使者回去,把吴琳的情况,报告给明太祖。明太祖很器重他,又召他回京,恢复了他的官职。

【评点】

吴琳做过吏部尚书,称得上是高官,辞官回乡以后,心平气和地做一个农夫。这二者间,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吴琳却能泰然处之。
    
从高官到农夫,个人的名利跌入低谷,心态难得平衡,况且社会上无数异样目光的注视,足以叫人浑身不自在。所以,人难得的是为官之后为民,能官而又能民。

七、沐敬死谏!

明代叶盛《水东日记》记载:   

太监沐敬,是明惠帝建文时期的人,他身体高大魁梧,敢于慷慨直言。明成祖永乐年间,他随同皇帝征伐塞北,一个多月没与敌人遭遇,人马疲惫不堪。明成祖征伐之心,仍然不死,劝谏的人都受到责备。沐敬第四次进谏时,明成祖骂道:“想造反了?你这蛮子!"沐敬说:“我本来就不知道谁敢造反。” 明成祖大怒,命令拖出去斩首,沐敬不改口,脸色不变。说:“人马疲惫,战则易败!”明成祖后来想想,消了气, 随后,就叫人放了沐敬。

【评点】   

沐敬敢于直谏,关键在怀忠心而置生死于度外。他奉劝明成祖放弃征伐塞北,是鉴于没与敌人交锋,人马就疲惫不堪,在这种情况下,哪能作战?战则必败!明成祖知过而改,虽然对进谏的人十分恼火,但恼怒之后,能够冷静下来,表现出宽广的胸怀。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