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之风依然时尚

莲韵


【正见网2019年04月07日】

前日去一位朋友家,他们吃饭已接近尾声,餐桌上就夫妻二人。我的那位朋友只挑自己所喜欢的菜吃,饭却很少动。吃饱之后,碗里还有很多余饭,妻子让他尽量吃完,不要浪费,他却振振有辞:吃不完了,倒掉就是,无所谓的。

我在旁边看了,对朋友说:挺可惜的,应该节约才是。他说:现在还谈这些,多过时啊!

看看他,我微微一笑,不再言语。须知,十多年前,他在偏僻山区的一所学校做教师时,因家中弟兄多,他很难吃上饱饭。后来,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在她的帮助下,度过难关,并考取硕士。毕业后,进了机关,生活好了,可却也丢弃了很多美好的东西。那段艰苦的日子虽让他刻骨铭心,也常常回忆,但眼前的他却无法做到节俭。

常言道:饮水思源。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粒一粒收割,一粒一粒归仓,辛辛苦苦。当我们在消费的时候,如此浪费,是否太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呢?试想:如果我们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也被他人如此糟蹋,一下子化为乌有,是否会觉得心痛?再从微观的角度看,每一粒米都是一个个生命,当它们被肆意践踏的时候,是否是对生命的蹂躏和漠视?

勤俭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引古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曰:“俭德辟难”。可见,古人把能否做到勤俭视为关系生死败亡的大事,绝不可轻忽。勤俭有助于防患于未然,即使在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今天,戒奢从俭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道德修养,值得提倡的一种精神,也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的。

《尚书•大禹谟》记载“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国事上要勤劳,家庭生活要节俭,古代圣贤都是如此。尧、舜、禹对天下大事都尽心尽力,他们拥有天下但生活却十分俭朴,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为天下人作出崇尚俭德的表率。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引述别人的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用来训诫子孙。人想过好日子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人对物欲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商纣王用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他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诸多王朝的败亡,多因君王不理朝政、生活奢侈和淫迷所致。所以,节俭有助于抑制过份的欲望,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民以食为天,生活于尘世,不可能不吃饭,温饱是人的首要之事。只有在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才可谈及人的其他问题。古代行军打仗,必定粮草先行,否则军队一定没有战斗力,瞬间溃败。虽然现在物质财富相对丰富,但仍需节俭和勤劳,才能保证灾荒时,有足够的储备,否则必受饥饿,甚至丧失性命。特别在目前,天灾人祸如此频仍,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是安全的,谁都不敢断言自己的未来,或许哪天自己就遇到难遇之事,因此谁都不可掉以轻心。勤俭之风不仅不会过时,而且依然时尚。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