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义商张保皋(58):阎长再临十字路

刘如


【正见网2019年03月29日】

战争结束后,张大使非常高兴,他知道自己能打赢这场战争,没有阎长的配合帮助,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大大夸奖阎长,而阎长却说张大使用兵如神、以寡敌众,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他不过是执行大使的战术而已。显然阎长发自内心非常佩服大使。

但是战争才刚刚结束,金阳担心张大使因立下莫大的战功将得到无法想象的权势,内心的嫉恨使他急于利用阎长除掉张大使。当张大使还在追赶紫薇夫人时,金阳就在王宫迫不及待的催促阎长:“不能让张保皋的权势更加强大,唯有除掉张保皋,才能完成大业,你总该报仇吧,难道你心中的那把刀已经生锈了?”阎长听到让他赶紧除掉张保皋,眼神迟疑犹豫,一言不发。显然在回避这件事。金阳为达目的,会不断指责阎长心中失去了报仇之心,不断的提醒他别忘了自己发誓要杀了张保皋的。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阎长又要回到从前拼命挣扎却又无法摆脱痛苦的迷茫中去。阎长以为金阳只是害怕大使拥有太大的权势会威胁到他,所以急于除掉大使,阎长又寄希望于张大使只要不跟金阳对立,拒绝接受王上封赏的权位,金阳就不会再针对大使,那么他就可以有理由不去执行金阳的命令,不必非杀了张大使不可了。现在的阎长已经不想报仇,也没有了要杀大使的心,只是他与金阳有约定,不能太过违背金阳的意愿,在金阳还没下令之前,他认为只能寄希望于张大使不要做出令金阳要除掉他的行为——接受新王的封赐。

剧中要表现的,就是阎长内心不愿执行这种命令,但主人下令,他会无奈的去做,他能解脱的办法,就是期待主人要除掉的对象不去做违背主人意愿的事,向金阳妥协。这样一来他就不必执行金阳的命令。换句话说,任何人都向他的主人妥协屈服,那么,他就不用杀那些与金阳对抗的人了。阎长之所以会在最后劝张保皋不要跟金阳打仗,向金阳妥协,就是为了找寻可以不杀大使,又可以遵从主人的方法。只有大使向金阳妥协,他才有理由不杀大使。

为了摆脱这种内心无奈的挣扎,阎长并不在意大使对自己的赞赏,反倒担心大使会不会接受封官的赏赐,对权力会不会动心,于是他称赞大使用兵如神后,突然转换话题说道:“看到紫薇夫人就怀疑权势到底是何物,对财富的贪婪到底有没有底线,经常会想到这些。你说你对皇都的政治没有兴趣,你真的对权势毫不动心吗?以你的军队拥立了王上,你将拥有更大的权势。”

张大使笑道:“我不是为了追逐权势到皇都的。现在心中的愿望已经达成(指为百姓铲除国贼,拥立施行善政的新王),我将会回到清海去。对于我们可以化解长久以来的恶缘,甚至可以携手合作,我感到很踏实,像是回到了过去我们在清海初次相遇,心中对你非常信任的那个时候。这一次你立下大功,一定可以洗去你过去海盗的污名,恢复你的身份。如果可以的话,甚至想要抹去刺字刑的痕迹。我的这份心意,希望你能接受。”大使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阎长,他以为阎长真的明白了是非善恶,因此变得没有任何怀疑。

张大使无论是收留阎长、对待百姓还是推举新王,都是一视同仁的,目的只有一个,实践道义、救助百姓。对于这种人生理想与抱负,阎长是无法理解的,他如今最关心的是张大使千万别接受新王的任命,让他左右为难。

当金阳决定在王上登基的戴冠式要除掉张大使时,阎长马上回答时候未到,想要回避。金阳责备他:“你心中对张保皋的怨恨已经消失了吧,我们得到一样,他会得到十样,现在不杀要等到什么时候。”

阎长的手下原本是李大人心腹张行首,他非常生气的对阎长说道:“大行首,难道你忘了在李大人尸体前所发的毒誓了吗?被张保皋施予刺字刑生不如死的那一段岁月,你是不是已经忘了?”

阎长被金阳与手下一顿斥责后,感到万分迷惑,不知如何是好,如果他此时能明白李大人身为海盗滥杀无辜是罪恶,如果他能像婷花那样懂得身为夫人手下不得不做的事其实是带给很多人痛苦的事,是必须赎罪的事,那么,他就能明白在李大人那发的报仇的毒誓是多么荒谬,也就能懂得在奴隶场受的苦是在为自己赎罪,当然也就不会因手下的责备而迷惘困惑了,也就能懂得真正摆脱这种矛盾处境的唯一的路就是离开金阳,弃暗投明。

但是他的内心一片茫然,不知自己该如何选择,一个人在夜里不停的回想张大使对他说过的话——对于我们可以化解长久以来的恶缘,甚至可以携手合作,我感到很踏实,像是回到了过去我们在清海初次相遇,心中对你非常信任的那个时候。

阎长想到大使对自己的信任,无奈的叹了一口气,他就象走在了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如果此时,他的身边可以有人为他指点迷津,那么他就不会再次重演过去的悲剧。为了揭示他可悲的错误选择的根本原因,剧中紧接着出现了下边的令人十分心痛的剧情。

阎长在大使的信任与张行首的责备之间,因无法选择左右为难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他在百般无奈之间突然开口问一直绝对服从自己的手下白庆:“白庆,你为什么要跟我。”白庆不加思索的回答:“没有任何理由,因为我曾发誓要对大行首效忠,直到我生命结束的那一天为止。”

阎长可怜就可怜在此,他遇到人生难题时,不知如何决断时,他能问的只能是身边同样没有善恶之分,一生只知道按海盗的衡量标准来生活的人。“仁、义、理、智、信”仁义在先,几乎人人皆知的做人的基本道理,阎长和他的手下,却自幼生长在海盗船上,一生只有为海盗头子毫无善恶之分的尽忠而已,这就是为何阎长会把自己当作主人手中一把刀的根本原因所在,白庆就是他的翻版,他在人生的三叉路口,能问的人只有白庆,着实可悲可叹,人怎能为邪恶头子尽忠,又怎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罪恶,这荒谬可笑的道理阎长却一点也不明白,他听了白庆的回答回到屋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下决心要为死去的李大人尽忠,不忘自己发过的毒誓。

于是阎长马上在屋里对着镜子解开掩盖前额的那条黑布带,露出了刺字刑留下的“盗”字伤疤。他不停的对着镜子拼命让自己回想受刑那一刻的痛苦,拼命让自己回想李大人被杀死的情景以及在奴隶场生不如死的岁月。这些回忆就是为了让自己不要忘了对张大使的仇恨,他是在内心没有恨意的时候为了刺激自己要恨张大使而自觉的去回忆,因此每当看到这些镜头,心中都会感到万分的痛惜,太可悲了,他比任何人都要可悲,在人生关键的时刻,他一念之差再度让自己走上绝路,白白浪费了张大使给他的机会。他掉进深渊的痛苦再也无法摆脱。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