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笔谈(三十七):鲁班的天命

刘如


【正见网2019年01月30日】

【原文】

公输子削木鸢,飞天至三日而不下;张僧繇画壁龙,点睛则雷电而飞腾。

【字词义解释】

  (1)公输子:即鲁班,春秋末年鲁国人,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工匠。
(2)木鸢(yuān):木鹊。鸢,老鹰。
(3)张僧繇(yao):南朝梁代人。为著名画家,善画肖像及宗教故事,当时佛寺画饰多出其手。
(4)点睛:画眼睛。

【译文参考】

公输班削竹木制成老鹰,飞上天空三日都还没有落下;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画上眼睛之后,雷电交加,墙上的龙破壁而出,腾空飞上天。

【读书笔谈】

这一课,我们重点谈谈大家最熟悉的鲁班。鲁班被奉为中国“工匠的祖师”,他一生非常神奇,出生时满室生香,群鹤云集,晚年离世又以修道者白日飞升的方式得道成仙。他不仅做出的木鸢可以飞翔,载人升空,做出宛若真人的机器人驾车,留下木牛流马的神技,还在历朝历代不断看护后世弟子和工匠,到处都有他留下的神迹和传说,因此被奉为“巧圣先师”,与孔子“至圣先师”一样,整个亚洲到处都有他的庙宇,享用过祭拜孔子才有的最高等级的太牢贡品。

鲁班与孔子  天命相辅相成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年与战国初期,与孔子不仅同为鲁国人,生活时代也大致相同。十五岁时,他拜孔子的门人子夏的学生端木为师,几个月后即能融会贯通,于是他像孔子那样到各国游说,希望他们尊重周天子,放弃纷争,同样不成功,于是鲁班归隐泰山。隐居十三年,受到高人指点,悟到天命,得传工匠技术,自此鲁班潜心钻研木石,证悟了很多的妙法、工具,传授给弟子。

如果孔子周游列国失败后,悟到以教育的方式宣扬道德教化是自己的天命,那么,鲁班则走了另一条路。他以普天下百姓生活最需要的工艺技能传承做人的“规矩”“准绳”,并以显神迹、修道升天的方式启悟后人天道的存在,让世世代代民间百姓不断使用他留下的技艺和工具的同时,祭拜他的同时,懂得敬天重德,不忘修道成神的最终归路。也就是以技术造福百姓,以技术宣扬道德教化,走了与孔子相辅相成的另外一条路。

今天工匠使用的锯子、刨子、铲子、曲尺、规、矩、墨斗,磨米用的石磨、商人用的算盘,军事用的云梯、战船用的“钩强”等等,都是鲁班发明的。文革前的2500年来,凡有土木工程,建房动土,必先祭拜鲁班,以求护佑和指点。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无不虔诚敬奉他为仙师。

宋朝圣母殿  鲁班显神迹

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圣母殿,殿高19米,整个殿宇富丽庄重、雄伟壮观。但神奇的是,宽敞的殿内居然没有一根柱子。

宋朝年间,朝廷下旨要在晋祠内修建圣母殿,殿内还要摆放43尊塑像。但是逼近朝廷限期,工匠们却想不出解决的技术方案。突然有一天,一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了工地上,摆弄起工地上的碎木料, 左一搭,右一搭,最后竟搭起一座微型殿堂模型,而且殿内竟没有一根柱子,原来老人巧妙地将整座殿宇的受力点放在四周的廊柱和檐柱上了。

工匠们一看,这正是他们要的圣母殿,回过神来找老人,已没了踪影。有人恍然大悟,这位老人正是鲁班显灵。为了纪念化身为老人指点匠人、救人危难的鲁班,人们在离圣母殿不远的地方建了一座鲁班庙。

这样的传说各地都有,多的数不胜数。他的天命就是不断让人明白技术是神传的,人类必须懂得敬天感恩。

【说故事时间】

工匠祖师--鲁班

公输子,姓公输,名般。春秋末年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可通用,又因为他是鲁国人,所以人们称呼他为“鲁班”。

据传,鲁班出生时祥鹤云集,满室生香。从小就展现敏锐的观察力,喜欢动脑发明许多精巧有用的工具,被乡里的人誉为“巧童”。鲁班一生钻研木工技术,发明了许多工具,在建筑、木工、机械方面贡献良多,被后世尊为中国工匠的祖师。

有一天,鲁班带徒弟们上山伐木,途中,手掌不小心被野草割伤了。他摘下野草仔细观察,发现草叶的边缘长着许多小细齿,非常的锋利。鲁班受到启发,做了一条带有许多小细齿的长竹片,经过试验,效果不错,但竹片不耐磨,容易折断、变钝,鲁班反覆试验,最后用铁片代替竹片,他和徒弟各拉一端,在树干上来来回回的拉着,不久就把树锯断了。就这样发明了锯子。

工匠用来弹线画直的“墨斗”,是鲁班的发明之一。他在做木工需要用墨斗画线时,都是请他的母亲拉着线的一端,而他拉着另一端,才能在木材上画线。后来鲁班在线端设计了一个小弯钩,把弯钩钩在木材的一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画线的工作。弯钩取代了母亲的工作,后来的木匠就把这弯钩称做“班母”。 用来量直角的曲尺(又名角尺、鲁班尺),也是鲁班的发明。曲尺,纵长横短,可以用来度量直角,平衡线及长短。至今仍是木工们广泛使用的工具。

当鲁班刨木材时,都需要他的妻子帮忙按扶,以免滑动,后来他发明用“橛子”顶住木料,一个人就可以刨好木材。后世的木匠把这短木头做的“橛子”又称为“班妻”。

鲁班的工艺技术高超,根据史书上的记载,他曾削竹木制造了能飞行的“木鸢”,能在空中飞翔三天而不落地。此外,还制造了能自动行走的“木马”,制作木马的技术一直到汉代才失传。还有,鲁班锁、石磨、云梯等都是他的创造发明,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画龙点睛--张僧繇

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善画人物肖像及宗教故事,当时佛寺画饰多出其手。他吸收了天竺绘画的“凹凸花”技法,画出的人物和佛像,有立体感,栩栩如生。

当时,梁武帝因为思念受封在外的皇子们,便命张僧繇为他们画像,每个皇子都画得传神逼真,见画像如见真人。

张僧繇曾画过《天竺二胡僧图》,后来因为战乱的关系,画中的二胡僧被拆散了。唐朝时,右常侍陆坚收藏了其中一个胡僧像。之后,陆坚病重,一夜,梦见一个胡僧告诉他:有一位离散多年的同伴,现在洛阳李家,希望陆坚能找到他,让他们重新在一起,他们会用法力帮助他的。陆坚依胡僧之言,到了洛阳李家,果真有另一胡僧像,便买下了画像。不久,陆坚的病就痊愈了。

而成语“画龙点睛”的典故也与张僧繇的绘画有关。根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有一年,张僧繇应金陵安乐寺住持之请,在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些龙画得维妙维肖,令人赞叹,但是却没有画上眼睛。众人不解,请求他把龙的眼睛点上去。张僧繇不肯,他说:眼睛是精神的所在,如果画上眼睛,龙便有了生命,就会腾空飞走了。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一再要求给龙点睛。张僧繇只好拿起画笔为其中的两条龙点上眼睛。才一画完,便雷电交加,两条巨龙穿墙而出,驾云彩飞上云霄。未点睛的两条龙,则仍留在壁上。

此后,“画龙点睛”常用来比喻在绘画、写文章、说话时,在最重要之处加上一笔,就能点明要旨,使全篇灵活传神。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