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笔谈(十六):至若发肤不可毁伤

刘如


【正见网2018年12月23日】

【原文】

至若发肤不可毁伤,曾子常以守身为大;待人须当量大,师德贵于唾面自干。

【注释】

(1)发肤:头发和皮肤。
(2)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学生。
(3)量大:气量宽大。
(4)师德:即娄师德,唐朝郑州人,武则天时曾入朝为相。
(5)唾面:吐口水在人的脸上。

【语译参考】

至于身体、头发和皮肤,受之于父母,不敢随意毁伤,所以曾子以守身为大事;待人接物应当要宽宏大量,唐朝的娄师德认为要忍耐,即使别人将口水吐在自己脸上,也不该当面擦干,应任口水自动干了。

【读书笔谈】

本课头两句内容,估计大家都很熟悉,都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那么今天,我们主要讲讲这句话的来历和深意,为何古人认为身体发肤的保护,如此重要。

有人说,没有了健全的身体,什么理想和功业也无法达成了,也有人说父母最担心儿女的身体是否康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自然父母就会安心,当然是孝行的最基本,一开始首先要做到的,否则,哪里受伤了,或者病了,就会让父母寝食不安,当然也就是不孝了。这些理解当然没错,但是并未讲到本质。

这句话其实出自《孝经》,《孝经》为孔子所作,以孔子跟弟子曾子的对答形式写成。本文涉及的身体发肤的论述,就出现在《孝经》的开头第一章,这一章名为《开宗明义》,通俗地说,就是要在一开头就告诉大家该书的论点——何为孝,讲孝道的目的何在?既然是出现在第一章,那么必有深意,如果不能完整地读全文,就很容易断章取义,或者理解得很肤浅。所以,我们将这一章读完,一切自然明了。

《孝经 开宗明义》原文与大意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这一章,翻译成现代语言,大概是说:一天孔子在家闲坐,弟子曾子侍坐在旁。孔子说∶“先祖帝王有至高的仁德、懂关键的治国处世之道,以此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上下和谐,人人都不会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曾子听到问话,为表示恭敬,赶紧站起来离开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于是教导他说∶“这先王的高德要道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来由。你坐下,我来详细告诉你何为孝道。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所赐,不敢随便损毁伤残,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能够立身,必须要遵循仁义道德,为后人留下仁德的榜样,也就能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成就自己的德行,以高德立于世间。《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传承和修行先祖的美德’”

以德立身  因德扬名  此为终极之孝

我们发现,孔子讲孝道,从先王的高德讲起,其实就是舜帝一生留下的孝悌和忠信之道,舜帝从小受尽继母和父亲以及弟弟的虐待,但他从不怨恨,一生善待父母,友爱弟弟,在外无论开垦荒地还是捕鱼,都能把好的地方让给老人和弱者,其德行感动众人,教化天下,民风归厚,上下效仿,民心自然归附。孔子讲的就是舜帝孝道为本的仁德。是立身和治国的根本要道。也是先王舜帝办教育的根本由来,人必须从孝道开始修自己的仁德,所以,孝道很重要。

之后这才从头讲最开始如何行孝,那就是感恩和珍惜父母赐予的身体,珍惜这次生命。将来不仅仅要用身体来侍奉父母,还要辅助君王治理国家,造福百姓,最后成就此生的价值,那就是为祖先和父母争光,注意,争光不是地位身份的显赫,扬名后世,建功立业,也不是今天的为了个人的出名,显示自己有财富地位,而是成就道德,以德立身,留下仁德的美名,让后人因你的德行高而怀念敬重你,以你为榜样,这才真的是光宗耀祖。子孙后代都会以此为荣,代代传承,实现道德的教化作用。孔子讲的名,是仁德带来的,让后人为此骄傲的价值。所以最后,以《诗经》的话结束这次对于孝的论述,告诉弟子,要懂得经常思念先祖的德行,效仿他们,传承和修行他们的美德。

可见,保护父母给的身体,不仅仅是为了父母安心,而是要用它在家行孝道,出外讲忠信,实践道义,留下美德,为后人做榜样,这就是给父母和祖先最大的荣耀,也是最大的孝,因为那就是对祖先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此为终极的孝。孔子以先王的高德起头,以《诗经》所讲的传承和修行先祖的美德结束,讲的就是仁德实践,以孝道为本、为开始。可以治国,立身,光耀后世,成为家族和父母的荣耀。绝对不是今天讲的显示自己有能耐、有地位的所谓功名利禄。

也就是说,扬名不是显示自己,而是为祖先传承美德。使得后世以美德立身,以仁德为荣,家家都把道义传扬,达到德化天下的目的。

【说故事时间 】

仁厚宽恕的娄师德

每个人除了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外,更应该重视心性修养,培养宽容忍耐的美德。俗话说: “有容乃大。 ”真正的忍能纳百川。

娄师德,字宗仁,郑州原武人,曾任唐武则天的宰相。娄师德为官三十年,善于发现人才,举荐人才,有容人的雅量,以仁厚宽恕闻名于时。

有一次,娄师德和内史李昭德同行,因为身体肥胖走不快,李昭德停下来等了他好几次,他还是赶不上,李昭德便怒气冲冲的骂他是乡下佬。娄师德听了非但不生气,还笑着回答:“我不是乡下佬,还有谁是呢?”他的好脾气、大度量可见一斑。

后来,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就任之前,娄师德对他说:“我现在是宰相,位居人臣之首,如今你又要去当代州刺史,集荣宠于一家,别人难免心生嫉妒,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全生命,免于灾祸呢?”他弟弟跪直上身说:“曾经有人将口水吐在我脸上,我没说什么,只默默的把脸擦干净而已。我以此自勉,决不让你担忧!”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口水,表示他十分生气,你把口水擦干,显示你的不满,这样只会加深他的怒气。所以,吐在脸上的口水,不可以擦掉,让它自己干。笑容满面的承受这一切!”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真正让娄师德扬名的,流传千古的,不是宰相的地位。几千年来帝王将相何其多,真正让人敬仰的,并不多,必然是德行显著的人。娄师德美名传扬,是因为做人的容量、气度,所以令人尊敬,成就了孔子所说的美德,是以德立身、以德扬名的典型。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