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选粹:古人的道德与智慧(二十)(数文)

陆善


【正见网2018年10月26日】

一、家家祷告、户户追念周文襄

周忱,字文襄,任江南巡府时,苏州拖逃税款达七百九十万石。周文襄查阅文书,非常奇怪,询问父老乡民,都说:“苏州富户财力雄厚,但不缴损耗附加税,把这部分税,全转嫁于贫民头上。贫民无力支付,纷纷逃亡迁徙。”有见于此,周文襄创建平米制度,官田、民田都加征损耗附加税。苏州税额二百九十多万石。周文襄与知府况钟,仔细核算,清除减免八十多万,按老规矩,团局不能收税粮。周文襄责令成立便民水路运输线,每个乡镇推选富裕而有势力的一人为粮长,负责征收本地夏秋两次田税,加征损耗附加税不过十分之一。又在粮长中选择财势较差的负责押运。根据路程远近难易,适当拨出一定数量的税粮做运费。临清、淮安、南京等地仓库,分等确定支付运费额,填报收、支、余数字,把余粮分别存入县仓,称为余米。米有多余、或减少,第二年征收原损耗附加税的十分之六,第三年征收十分之五。这样做还有剩余。正统初年(1436)淮、扬地区遭灾,盐税亏征。周文襄巡回视察,奏请朝廷核准,责令苏州等府调拨剩余米,每县拨一、二万石,运到扬州盐场储存,做为该县来年田租。盐户上缴私盐换米。当时米贵盐贱,官府得以存盐,盐民得以充饥,公私两利。周文襄在江南二十二年,每遇水旱荒年,便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临时济民措施,用余米做调济。正赋以外,没有任何杂税,而每年上缴朝廷多达百万。至于一些公共场所、学校、贤祠、古墓、桥梁,河道修缮、整治、疏理的经费,都仰赖余米。周文襄离去江南后,这里的百姓,家家祷告、户户追念周文襄。
    
【冯梦龙评曰】
其后户部说助农余米,失于稽查考核,奏请派主管部门全部收归官府。于是征购混乱,拖逃税粮越来越多。余米备用,本来是以缓和、救济灾情为主。后来收归官府,官府不能使余米增加,而百姓又失去了依靠,试想当今春秋两税的损耗附加税,何止十分之一,实征税额高达十分之五、六。从前为什么能征收少还有剩余,现在加派多反而不足?江南百姓怎么能不家家祷告、户户追念周文襄先生呢?

何良俊说:周文襄做江南巡抚十八年,经常驾着小船,沿村逐巷,随处询访。遇到乡镇老农,就请到一起,坐在竹塌上,考察地方政务、风土民情,所以制定记粮加耗的制度。然后又针对金花银、粗细布等项生产,适当加税,斟酌补益,减轻田税,各项措施,真可说是尽善尽美!顾文僖说:“ 遵循周公(周文襄)的制度,税政就得到治理,违背周公的措施,税政就要混乱。”这种评语,并非空话。从欧石冈变更论田加耗之法,遂使国税亏损,遗祸无穷。有地方责任感的人,能不留心吗?

 二、百姓称赞知府是神仙!

陈霁岩,任开州知府,正赶上崇祯己已年(1629)水灾,他责令主管部门,规定最困难户,救济口粮一石,差一些的救济五斗。务必让灾民得到实惠。

发放救济粮时,编号、打旗,领粮的按顺序,进仓领取。灾民近万人,无人吵闹。陈霁岩知府,亲自坐在仓库门旁的小棚子里,执笔点名,注意观察衣着容貌,把最困难户,暗记下来。次年春,上司公文,责令再次救济最贫困户。办事人员,提议颁布告示,让个人申报。陈霁岩知府说:“不用了。拿出前次点名册,查出其中的暗记就行了!”于是立即看册,直接通知重灾户领粮。

百姓得知其事,都把知府,当成神仙,赞叹道:“陈霁岩知府料事如神,他准确知道谁最穷困,最应该补助。太精准了,真是神仙啊!”其实是前次领救济粮时,人们都没有伪妆,真态尽显。因为去年他早就在名册上做了记号。
   
 三、济民有方,一举数得

陈霁岩在开州的己已年(1629)冬天,仓库存粮用光了,抚台命令各州县动用库存白银二千两,收购粮食.这时粮价飞涨,每石白银六钱。各州县遵命执行、派大户认领购粮,出价五钱一石,大户自己陪一钱,另增损耗一钱。水灾之后,大户怎么能承受得了?而入仓粮仅有四千石。

陈知府坚央不执行,竟因此被弹劾。因为灾年,免予处分。到第二年秋天,全州丰收,附近州县年景也好,粮价降到三钱一石。这时陈知府才申报抚台批准动用库存白银二千两,派大户分别认领购粮。报价三钱,如数支付。此后粮价更降到二钱五分一石,大户请扣除多余的差价,知府笑着回答:宁增加购粮数,不能减少粮价银.这样比上年买粮.增加三千多石,全部退还上司所拨外,净余七百余石,全部发给流民,让他们安家,恢复生产。
    
以前本州有土城十五座,因连年大雨浇灌,有十几处崩塌。第二年秋天,有人主张修复,派乡民出工,知府不准。曾经两年遭灾,流亡的百姓,听说免除了灾年粮税,都想归还故乡。因此知府发布告示,招抚流民说:“欢迎尽早还乡种田,官府一定发放救济,帮助你们安家种麦。”于是指令以前大户所购的余粮,限期发放给还乡流民。同时在各城门一里地外,竖上木牌,让流民将领来袋子装满土,背到城上,填补崩塌之处。由乡镇保甲长,在脸上盖印,然后到仓库验印发粮。发放了救济粮,招回了流民,又修复了城墙,一举数得。

四、深入实际,仔细摸底

北方州县,只有审理公平承担徭役,是理政治民的首要任务。三年审理一次,召集一州八十八里的百姓,集中在院子里,校实勘定。从最富到最穷,定为九等,赋税、劳役,都据此摊派。其中主事人有里长、老人、书记官,根据他们的意见审定。这三人,因此得便揽权索贿。

陈公(陈霁岩)到任,按期审理均徭,尚待一年以后。便取出旧卷宗,逐册查看。自上上至下下七等,按名单、籍里分册填写。每日上堂,随身携带,或假日、或断讼、或清理杂务,遇到懂事而且朴实的人,出其不意,召到办公桌前,问明是何里人,就挑出该里的大户,询问其家境如何?近年谁是暴发户,哪家逐渐衰落等等,按回话人的答复,亲自记录在册。记录的情况,还要多次核实,被询问者的回答,大体一致。

有一天,又点查农民,集中本州二百多人,各发给一张纸,让他们分别写上本里自万金至百金的富户名单,严格告戒:不要谎报欺瞒。又赶上朝廷圣典,先声称要点齐各里民工,届时全部集中,就让里长,老人、书手,到察院分坐三处,分别发给纸笔,让他们开列大户近年之消长,殷实厚道者不列名单。以上的专题采访,编成底册。审理时全保甲人,一齐在堂下,陈公亲自考核。选择其中一两个老实忠厚的人,做为公正,与里长一同汇报大户中谁该升、谁该降。这些人因为底册记录甚明,所以都据实举报。于是斟酌审定,费时不久,便可编出服役名册。这样,一天审理四、五个里。经常是州官等待百姓,而不让百姓等待州官。方便了百姓,又合理地分担了徭役。这种深入实际,仔细摸底的调查研究,为执行政策,提供了依据。实在是好!
 
五、粮价稳定,大家太平无愁

赵清献在熙宁年间(1068—1077)出知越州。两浙地区,遭受虫旱灾害,米价飞涨,因饥饿而死的人,不绝于路。各州都在通衢大道,张贴布告,明令禁止抬高米价。

唯独赵公(赵清献)张贴的告示相反,让米商“增价买粮”(多多买粮,卖粮时可以增价)。米商们买粮食多了,集中到米商手里后,粮价反而降了下来。外地闹饥慌时,这里的米商仍有米卖、赚钱,百姓不缺饭吃,大家太平无愁。

【冯梦龙评曰】
一般说来,物以稀为贵,多则贱。赵清献的政策是不求贱,而求多。多了以后,自然会便易下来。这真是聪明人。
    
六、分散安置,灾民很受感动

郑公做青州知府时,河北遭水灾。百姓为了找吃的活命,到处流窜。郑公宣传“济困扶贫,善恶有报”的天理,动员本地区百姓出粮,增加官仓储备,分别存放在十几处,同时考虑到吃水烧柴的方便。官吏有资望的、等待补缺的和寄居本地的,都用自己的俸禄,捐助救灾。把逃来的难民,分别集中多处安排,又派人带着酒肉饭菜慰问,并指派穷民中的老弱病残人员,负责领取救济品。一切安排热诚周到,灾民很受感动。

于是人人尽力,开垦山林坡泽,生产自救。凡有死伤,都采取措施,帮助埋葬治疗。

第二年小麦丰收,灾民生活更加改善,青壮年中,主动应招募当兵的,有上万人之多。

皇帝得知青州安置灾民的情况,成绩优秀。便派特使,去嘉奖慰劳。以前救灾,都把灾民集中在城镇,设立粥锅,统一管理。因此有的生病,发生瘟疫;有的喝不到粥,领不到救济粮,竟然饿死。这种做法,名为救济难民,实际是致他们于死地。郑公救济灾民的这种办法,简便易行。朝廷号召各地,都以他的办法为范例。
 
【冯梦龙评曰】
郑公能在贫弱的环境中,创造出富强来。这才真正是经国大手笔!

七、灾民到这里,就像回了家!

滕元发担任郓州知州,正逢灾年饥荒,他向淮南借米二十万石,做储备。当时淮南、京东地区都缺粮,他便向城里的富户宣布:灾民将要流窜到这里,没办法安置,要发生瘟疫,势必涉及到你们。这样会对大家都不利。我想在城外废弃的旧营地,搭些席棚,安置他们。大家都赞成。

于是,搭起二千五百间,临时住房。灾民陆续到来,按到达先后,分别拨给地种,安排锅灶,发放器具,并按照军队的办法,编制组织。年龄小的烧火,青壮年砍柴,女人打水做饭,老年人在家休息。灾民到这里,就像回了家。

皇上听到后,特意派工部郎中 王右,来视察。王右看到,灾民住地房屋、街道整洁,男耕女织,如同军队的营盘,非常吃惊,他画了图,向皇上汇报。皇上特意发布诏书,通令嘉奖。   

【冯梦龙评曰】
祁尔光说:滕元发处理流民的办法,与郑公大体相似。但郑公的办法,是分散而不骚扰;滕元发的办法,是集中而能善管,二者都值得效仿。
    
八、讨伐不如安置!

成化初年(1465),从陕西到荆、襄、唐、郑一带,都是高山大谷,绵亘千里,却无人治理。于是,这里就成了逃亡、盗匪、流寇集聚、窝藏的地方。李千斤就是在这里作乱的,以后还有李胡子。这些流民聚事者,不下万人。

都御史项忠,下令主管部门追捕,好多人被打死。祭酒(官职名)周洪谟,很同情,作《流民说》一文,大意说:东晋时,松滋县百姓,逃亡到荆州,荆州为他们安置到滋县,即以滋县命名此地,给逃亡来的百姓置居。陕西雍州百姓,逃亡集聚到襄阳,于是在襄水边设置南雍州。以后松滋便隶属荆州,南雍并入襄阳。至今有一千年,平安无事,这是前代处理流民办法得当的结果。现在若是允许流民,靠近县城的可以加入户籍,离县城远的可以设置州县,派定官吏,编制里甲,放宽徭役,使他们安居生活,流民便可和一般百姓一样,为什么要驱逐他们呢? 为官者应当爱民如子,讨伐不如安置!  

李贤 很赞成这种主张.到成化十一年(1474),流民又一次逃聚到这里。李贤便引述周洪谟的说法,上奏章给皇上,派副都史原杰,到当地处理此事。原杰一个个地到各郡县的深山穷谷,宣布皇上的善意,访问流民父老,他们都高兴兴地愿意加入当地户籍,做良民百姓。于是召集湖北、陕西、河南三省官员,稽查流民,共有十二万三千多户,都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开垦种田,上缴赋税徭役。建立州县,加强管理。便划定竹山地区,设置竹溪县;划定郑津地区,设置郑西县;划分汉中洵阳一带,设置白河县。把西安的商县,提升为商州;又把商州,划分为商南、山阳二县;又分割唐县、南阳、汝州的土地,设置桐柏、南台、伊阳三县。这样使流民和当地人,参错杂居。又就郧阳城,设置郧阳府,以统辖郧县、竹山、竹溪、郧西、房山、津县等六县之地。又在郧阳设置湖广行都司、郧阳卫,以为保安措施。

因为善于选用贤能之士,担任太守、县令,使流民都得到安居乐业。
 
【冯梦龙评曰】
当今招抚流亡迁徙的百姓,都是一纸空文。即使有地,却没有住房;有田,也无法耕种。百姓怎么能够归服?难怪他们变为流寇了。假如能拿出讨伐山贼经费的一半出来,选择一个实心干事的人,专管招抚,筹划百姓谋生之计,百姓便庆幸有了生存之路,谁乐意当贼寇呢?专门用钱财、兵力,去镇压流寇,去维稳;不如拿些钱去安置流民、贫苦人,使百姓安居乐业,为上上之策。

九、百姓作揖,感谢清官!

治平年间(1064—1067),河北灾荒,接着又发生地震。百姓一粒粮食没有,往往贱卖耕牛,以苟延岁月。这时,刘涣担任澶州知府,拨出公款买牛,次年地震平息了,逃亡的百姓陆续回来,但没有耕牛种田,市场的牛价,上涨十倍。刘涣把所买来的牛,按原价,卖给百姓。百姓作揖,连呼:“青天老爷!”感谢不尽。

所以河北一带,只有澶州百姓,没有流离失所。

十、丁谓先挖路,再复修,事半功倍

北宋真宗赵恒 祥符期间(纪元1008—10I6年),皇宫中,起了大火,烧毁宫殿,甚为严重。当时的丁谓,负责主管被火烧毁宫室的重修工作。丁谓忧虑取土建殿的地方太远,多有不便,于是就命令建筑工人,挖掘附近的重要交通道路,取土。用了没有多长时间,就把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挖成了一条巨大的深沟。并把汴水的堤防掘开,引用汴河的水,都流进这一巨大的深沟,成为一条小运河,调遣各地的竹木筏及船只,运输各种建筑材料,所用各种建筑材料,都是通过小运河,运进来的。这样,重建的工程,就迅速方便。

等到丁谓把重建宫室的重大任务完成后,就用原来拆除的被烧宫室的破砖烂瓦和废土,再填进水沟里去,重新修成重要街道,恢复了原貌,并且焕然一新。这样做,是一举数得!用水运比陆路运费低、用人少,还可为建筑宫室提供水源,计算起来,可节省的费用很多,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又大大的节省了时间。朝廷内外,都称赞其策划精良,有创造性。
 
【附录:历史人物大辞典】(此系笔者所附)
丁谓(966~1037)北宋臣。字谓之,一字公言,苏州长州(江苏苏州)人。淳化进士。《宋史》言其“机敏有智谋,险狡过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与王钦若,迎合真宗,大造宫观、屡上祥异(多次讲天降祥异,是圣皇之福:乱吹捧皇帝)。五年(1012)任参知政事。天禧四年(1020)排挤寇准去位,拜相,封晋国公。勾结宦官雷允恭,独揽朝政。后被贬崖州、雷州。死于光州。

(笔言附言)冯梦龙的《智囊》中,选择了少数奸佞人物,在某个时期,所做的好事。用古人的话说:这叫做“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人。”

这是笔者所选择、留下的一篇,以窥见冯梦龙的风格。

(以上均据明代冯梦龙《智囊全书》)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