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经济之父 如何解读儒典《论语》(十四)

刘如


【正见网2018年09月24日】

前边一段是有子对“礼”的认识和智慧的运用之法,那么接下来就是他的第二段关于“信”的论述。同样体现了有子对于“信”的十分理性的认识。运用的思考方法还是中庸之道。到了这段话,涩泽荣一的解读终于出现了。

十三段的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段话是何意呢?我们先看涩泽荣一是如何解读的。

涩泽解读如下

有子说:“跟他人的约定,如果符合道理,那么许下的诺言,可以去履行,但是如果许下的诺言,是违背道德义理的,就不能去践行。对人恭敬固然应该,但是要有礼来节制,保持一个度,这是最理想的做法,否则,过度地恭敬,不分身份场合地恭敬,反而容易招来对方的轻视和嘲弄。因此而招来耻辱。而对于婚姻结成的外戚(显然“因不失其亲”的“因”,涩泽解读成婚姻的姻)只要交往得当,不过度依赖,即使不是近亲的关系,也是可以像对待同宗亲族一样,相互信赖的。”

跟人许诺的时候,这件事是否是正确的,或者说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都是要深思熟虑的。因为一旦发现履行这样的承诺,是一件恶事,坏事,或者说,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那就无法去兑现自己的承诺。就会变成不守信用的人。勉强为了守信而为,很可能违背人道,甚至触犯法律。恭敬待人的关键是不能超越礼节,否则,反受其害,招人轻蔑。

而对于婚姻结下的外戚,交往的方式超越限度,同样受害。

以上就是涩泽荣一对有子这段话的解读。

现代人最重要的处世之道

涩泽荣一的解读非常正确。有子讲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太重要了,今天的人正因为没有接受过这些传统的道德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屡屡出错。对于信的问题,我们今天的人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要开始面对,就会遇到这些烦恼。很多人的人际关系处理的十分糟糕,如果父母也未曾受过这些教育,也不会教导孩子如何与朋友交往,等孩子到了大学,困扰不断,变得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得了自闭症。很大的原因就是没能接触自古最正统的圣人传下来的处世智慧。

举个例子,这是我儿子大概十岁左右时,发生过的一件事。记得孩子闹着要买一部打印机,我个人认为不太需要,很麻烦,但是其父亲认为,从此可以印制相片,孩子高兴,很积极支持。我为了尊重丈夫,同时也想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于是跟孩子立下约定:如果他们两个(大女儿与儿子)能负责将来打印、护理和购买墨水盒并进行更换的所有事情,分工负责,那么,我就同意。

结果,两个孩子为得到打印机,想都不想就答应了,尤其是儿子,被姐姐分派购买墨盒的任务,其余的一切工作,都女儿自己负责。她电脑很熟,因此出门购物的力气活,就交给弟弟了。我当时非常担心,认为姐姐必须考虑弟弟还小,根本没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完成。离家最近的电器店也要骑自行车20分钟,还是车道。他一个人,比较危险。但是儿子逞强,坚决说自己能做到。

结果第一次要更换墨盒,姐姐催他去购买,他就没买来,还哭了。说,电器店没有对应的型号,改道去别的店,也没有,又累又急,急得大哭,姐姐还骂他没用,责备他既然答应了,就要负责,赶紧想办法买回家。否则就没法打印明信片了。

我立即阻止姐姐,不要再为难弟弟,这已经超出他的承受力,勉强做,会出危险的。于是我温和地告诉他,我会去买的,以后记住,不要轻易答应任何事,做出承诺之前,一定要想好,自己是否承担的起,或者是否是对的事情。如果轻易答应,发现自己做不到,或者是一件危害他人的事,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不做失信,做就会伤害别人或者力不从心,还是让人不满意,等于失信。所以这件事就当作教训,以后要牢牢记住。一旦真的不小心答应了不该答应的事,发现了就向对方道歉,同时讲明理由,否则,做了,就是错上加错。

其实一开始我就想替他去购买,但是很多事情,他如果没有亲自经历过,就不会深切地体悟到这些道理,因此我当时就让他自己试着做一次,这件事,也就变成了好事。他一直记住我当时说过的话。

不合理则为不义

儿子的经历,属于涩泽讲的超过自己能力的承诺。这样的承诺,也是不符合义的承诺。也就是说,对方让自己答应做的,是超出了自己能力限度的事情,是强人所难,当然是不义之举。虽然他自己一高兴就答应了,但是我当时提醒的话,姐姐也知道,她作为姐姐,应该想到保护弟弟,爱护弟弟,姐姐逼他去守信,当然就是不义之举。所以这种信,是不符合道义的,是强人所难,当然不可取。本人也应该意识到,从而停止履行。弄不好,出车祸,很危险。

那么,答应的事情如果是危害他人的,就更是不义之举了。比如某个人对你有恩,为了报恩,就答应对方去做坏事,去帮助打击别人,伤害别人,那就是做恶了。我经常说,孔子讲仁义在先,讲信用绝对不能离开这个根本的原则。所以,信要近于义,要符合道义,方可履行。一切违反道义的,都不能去履行,也就是“言不可复也”。当然最好就是从一开始就谨慎,三思后行,不要轻易就答应。

再次体现中庸的智慧

孔子一直讲在外与人相处,要“忠信”让人主要在忠信上下功夫。因为言而无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谁也不敢再与你交往。你该如何生存于世呢?这是为人处世非常关键的德行。所以,有子其实也是围绕孔子讲的“信”在论述。并未离开之前的如何做学问,成为仁德君子的主题。

只不过,再次展现了中庸的智慧。让人把握一个度。避免过犹不及,不小心违反了道义的原则。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也是同理,比如你是个长辈,在家里恭敬对待自己的孙子,给他鞠躬行大礼,则不合礼数,又比如,做师父的,跪在学徒面前,恭敬学生,想想都不对劲,等于侮辱自己。同时也让孙子或者学徒陷于不义。凡事讲个度,要符合各自身份或者场合。所以,要符合礼节的规范。这样才能远离受辱的境遇。

对待外戚,也要注意分寸,须有里外之分,否则,外戚的过度干预,就会让家、国失去正常次序,造成灾难和纠纷。这个体现在历代的外戚干政的危害上最为明显。一切都要适当而为,过,则会造成相反的结果。反倒违反道义。

到这里,《论语》几乎把中国人几千年遵守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大做人的常理,和智慧,都涉及到了。所以开头的《学而篇》,是整部《论语》的核心,是主旨,做人的道理,几乎都讲到了。因此,这也意味着,这一篇,所剩不多了,很快就要完结。只剩下最后的三段。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