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经济之父 如何解读儒典《论语》(三)

刘如


【正见网2018年09月13日】

孔子在《论语》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开笔,这句话的含义如果理解成今天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然后不断复习,那就大错特错了,多少人因此认为,读书学习令人疲惫不堪,谈何乐趣。因而对孔子的教诲不以为然,生生把祖先的智慧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因此有必要好好弄明白,孔子所说的学习,到底学的是什么?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学习。“吾日三省吾身”、出“修身治国”智慧的高徒曾子,会给出最高的参照。

涩泽成就大业  悟仁为智  一生快乐
 
上次讲到,涩泽荣一理解的十分到位,他知道孔子一生的教导,无论讲了多少,涉及到多少内容和问题,都不过围绕一个仁字。他认为,孔子让人学习君子的仁德,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此为学,因为有修养,能有大志,人生必然心中有数,不会迷航动摇,因此获得人生的快乐,认为仁是最高智慧。孔子所说的仁,被他运用到经济领域的经营当中,反复实践,此为习。因此获得日本经济之父的荣誉与成就,这就是活生生的实践,将孔子说的仁德学完后,在日常行为中天天实践,终成大器,成就一代儒商的智慧。这样的人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才有的真正的快乐人生。

若想拥有这样的快乐,那就随着孔子的《论语》,继续读下去,先把孔子的教导学到手,然后跟涩泽荣一一样,不断实践,练习,成为各自行业中的君子。

孔子开卷三句话,劝人好好学习,成为君子,获得人生的快乐,可谓用心良苦,而他的高徒有子,马上具体展开对孔子教导的理解和领悟,围绕仁字,来讨论。认为君子应该务本,而孝悌是为仁之本。而孔子也以君子的反面典型“巧言令色,鲜矣仁”来肯定弟子的领悟,的确,在家中侍奉父母兄长,亲历亲为的付出,才是君子的基本,巧言令色之徒,只会为了达到个人私利的目的,表面和颜悦色,很少有仁心诚意去善待别人。

可以说,句句不离仁字。句句都在提醒人,《论语》从开头一直到最后,都在讲仁德。都是在让人学习仁德。别看《论语》一句一句,看似随意的师徒之间的问答,其实内容紧密相关,先后有序。

曾子:一日三省   留下治国智慧

今天就来看接下来曾子说的话。他就是著述《大学》(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作者,领悟和总结孔子的教导后,留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典智慧的贤人。被后世尊为宗圣,可谓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那么,他又是如何领悟孔子说的如何“学而时习之”的呢?

论语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可谓人人皆知,人们只知道从中学习曾子的自省,却不知道为何曾子要这样做。其实他是继前边有子对仁德的理解,从自己的另一个角度,理解孔子对仁的教导,对学习的认识。

这都是师徒之间的对学问的探讨,看到有子对师父阐述君子要从孝悌开始学习君子的仁德,曾子也从自己的角度,说道,“我每天三次内省自己行为:为他人(可理解为对君王),是否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也就是不够忠心;与朋友交往,言行是否有不诚信的地方;师父传给我们的学问,是否只顾向别人宣扬,却没有好好对照自己的言行反复实践呢?”

这就是曾子继有子之后,对孔子说的话,也就是他对学习的认识。意思是告诉孔子,他在很认真地听从师父的教导,每天都在认真学习,三次也可以理解为多次,每天都这样坚持着,在具体碰到的一切事情中,面对所有的不同关系的人,都在努力按照孔子的话,反复对照自己的言行,是否做到了,是否学而不习,没有将老师所传的教导进行日常实践。

可见,他跟有子一样,也在具体运用于生活,只不过,他侧重于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对君主和朋友等人如何实践孔子所说的仁德。是看到有子讲了君子要从家庭的孝悌开始学习仁德之后,进一步讲了出到社会该如何做人的理解。都是在讲如何实践,如何实实在在地运用孔子的教导在具体实践,两个弟子,两位高徒,都在强调,实践的重要,并且是实践仁德的重要。核心都是围绕孔子一开始的教导,也就是开卷那头三句话而展开的。

这就意味着,弟子们都理解了孔子在说什么,理解学的是什么,学的是君子的修养,仁德是核心,并且要实际实践,方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的真正含义。原本这本论语,就是这样严密地被整理下来的,十分有序的,没有一句是随便记录的,可惜,没有几个人能领悟到此书的用意和真谛。因此真正能读懂孔子的人,后世就非常少,人们渐渐地把学习知识,炫耀文笔等外在的技术知识,文学技巧当作要务,真的是本末倒置。

曾子之所以成为高徒,能写下教人如何为政治国的儒家经典《大学》,就在于他把握住了孔子最实质的教导,反复实践。而不是将师父的教导当成知识,流于仅仅知道就行了。所以,反复实践,就是反复提高修养的过程,必然成就大器,领悟自己独到的学问,在治国上拥有了来自孔子但深深融入实践的真正属于自己个人的可以灵活掌握的智慧。

三省之中  最后一句是关键  是结论

所以他的三省,头两次的对君王,对朋友的内省,是具体说自己如何实践仁德的,如何针对不同的人,理解仁德的意义的,对君要忠心,对朋友讲诚信,这就是他对仁德的具体展现和理解。第三次内省,才是结论,也就是说那句“传不习乎?”才是他这样做的缘由。他是在告诉孔子,自己是为了好好听从师父教导,努力做到“学而时习之”在每天这样实践。认真遵从孔子的教导,做到了真正的学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向老师汇报自己是如何学习的,学得如何,是否理解了,是否做到了。

这两个弟子,前边的有子,和今天的曾子,都是学习高手,一个侧重家庭,一个讲了社会,一个内,一个外,都在围绕孔子的学习二字在具体展开如何成为君子的各自领悟,而曾子更是重在强调实践,也就是习的部分。所以他的最后一句话,落在习这个字上。他一生以传孔子的学问为己任,领悟至深,关键就在这个习字。而涩泽荣一最聪明的地方,就是看到了这一点。

那么近代的涩泽荣一又是如何具体领悟曾子的话的呢?我们下次接着说。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