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书笔谈(二十七)

刘如


【正见网2018年08月30日】

【原文】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字词义解释】

(1)光武:帝号。指汉朝光武帝刘秀。
(2)兴:复兴。
(3)为:建立。
(4)东汉:朝代名。自光武帝至献帝以洛阳为都,因洛阳在西汉首都长安的东边,历史上称这段汉朝时期为东汉。
(5)终:结束、灭亡。
(6)于:至。
(7)献:帝号。指汉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刘协(汉献帝)。
(8)魏:朝代名,三国之一。曹丕篡夺汉献帝帝位,代汉称帝,国号魏,与蜀、吴并称“三国”。
(9)蜀:朝代名,三国之一。刘备继承汉统称帝于蜀,史称为蜀汉。
(10)吴:朝代名,三国之一。三国时期孙权所建。
(11)争:争夺。
(12)鼎:九鼎,是夏禹时以九州贡金所铸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
(13)号:号称。
(14)三国:汉末,魏、蜀、吴分立的时期,史称为“三国”。
(15)迄:结束于、终止于。
(16)两晋:史学上对中国西晋和东晋的合称。

【译文参考】

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推翻王莽,建立东汉。汉朝延续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汉朝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互相争夺汉朝天下,三分天下,历史上称为三国时代。一直到晋朝兴起,三国被灭,才结束纷乱的局面。而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

【读书笔谈】   

 
这一课,从东汉的兴起,讲到汉末三国三分天下后,终结于晋朝。核心是三国时代。不过,有兴趣的人,可以研究汉朝为何中断于王莽的篡权,又重新崛起,导致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段历史。

记得《三国演绎》在结尾如此总结:“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历史是上天安排好的一场场大戏。史学家把光武帝的崛起叫做“光武中兴”,实际,这段历史的前后,西汉的衰败与东汉的崛起,就是为了再度告诫人们,这一段戏剧般的历史,演出了永久不变的兴衰定律。

西汉末年,君主昏庸,沉迷享乐,官吏腐败,政治黑暗,民怨沸腾。让王莽有机可乘。而光武帝,正好吸取教训,以仁德著称于世,选贤任能,以人为贵,谦和中平,虚心纳谏,以德报怨善待敌军和有私仇的更始帝王族家眷。因珍惜人命、尊儒学尚仁德,从而赢得民心和东汉的复兴。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分治天下,又上演了一段表面看似大展诸葛亮兵法神奇智慧与各国斗智斗勇的时代。其实不然。

历史上有一著名预言,叫《马前课》,准确地描述了从三国以后一直到今天的历史大事,其作者正是诸葛亮。为什么他有这种智慧?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半神的文化,许多人乐天知命,宠辱不惊。他们深深知道历史自有它的安排和发展规律。其实,懂修炼的人都知道这种智慧其实远远超出了人的层次,达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不出户,知天下”的境界。这意味着,诸葛亮深知历史安排,他辅助刘备,是遵天意而行。后人不解他的选择,是因为不能从宏观的天意安排,从古人的历史观看问题。

《三国演义》一书,给出了安排这段历史目的最清晰的答案。三国分权,核心在于突出刘备如何以弱胜强,凸显他仁德与道义的巨大力量,所以,作者以其独到的历史解读,来构思这部历史巨著,将这段历史的主旨,定位为为人类演出义的内涵,所以叫做三国演义。仁义之道,能使天下归付,人才汇聚,也同时更加能展现出诸葛亮以弱胜强的神奇军事才能。那么,诸葛亮为何助刘备打天下呢?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讲:我本是个平民百姓,在南阳隆中耕种,为的是能在乱世中保全生命,并无意追求名誉显贵。先帝不嫌我出身卑微低贱,反而屈尊,一连三次到草庐拜访,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感谢,于是我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成语“三顾茅庐”就从这里演变而出)

也就是说他深知历史的安排,是为了让刘备领着注定的奇才,留下一段辉煌奇迹,让后人铭记重视仁德道义的教诲。于是顺应天意,跟随仁义之主,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辅佐仁君,感念知遇之恩,忠心侍奉,开创奇迹,同时展现神传文化的兵法智慧。

不错,刘备,虽拥有汉室皇家正统血脉,以仁德著称,但无财无势,连立足之处都没有,却让他演绎出独独以仁德而获得天下的精彩大戏,让他获得最好的名将与军师,造就出空手建立一方政权的奇迹。

【故事天地】

三大以弱胜强的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代有名的战役,结果都能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深具戏剧性,其奥妙之处耐人寻味。

历史有许多事情的发生都带有戏剧性,而且匪夷所思。我们先看官渡之战,袁绍70万人马对战曹操7万人马,而且曹操粮草不济,眼看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就在这时,曹操用计烧了鸟巢的粮草,击败了袁绍。之后曹操势不可挡,欲一统天下。

再看赤壁之战,曹操拥雄兵83万,而孙刘联军只有几万人马,眼看曹操即将一统天下,但一场火攻令他折戟沉沙,险些命丧华容。而猇亭之战,刘备统兵70余万,而孙权只有几万人马,就在东吴将玉石俱焚之际,陆逊火烧连营700里,致使刘备败回白帝城。每一次都是在千钧一发、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发生一件极其不可能发生的事,并让历史在那里转折。

这是因为天意如此,非要达到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会让一个国家不到神安排的时间就覆灭,同时也在教导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如《三国》结尾的最后四句:“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这四句诗应该说是《三国演义》的点睛之笔。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他们手下的文臣武将表面上斗智斗勇,那只是为了符合人中的理而表现给人看的,其实是神安排下来的一种平衡,达到三国之间的军事上鼎足而立而已。

留下这段演绎出义的文化后,三国均退出舞台,历史交移至两晋时代。

(注:根据正见网《三字经》教材改编)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