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太后张氏--爱民助政的宫廷贤母

艾益民


【正见网2018年03月18日】

1426年,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即位,史称明宣宗。尊奉:仁宗皇后张氏,为皇太后。二十八岁的宣宗,是中国历代皇帝中难得一遇的孝子,对母后张氏十分恭敬,军政民务等国家大事,多禀告张太后裁决。太后张氏,是爱民助政的宫廷贤母!当时四海升平,宣宗事太后“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进贡虽非珍玉奇宝,但蔬果野味而已,宣宗都要先奉上太后,自己才能享用。母贤子孝,成为宫廷的典范!

宣德三年(1428年),张太后生日这一天,文武百官入宫朝贺礼毕,宣宗亲自陪着太后游西苑,率皇后、贵妃一干人等,登上万岁山,宣宗奉酒向母亲祝寿,太后大喜,与儿子欣然对饮,说道:“方今天下无事,我母子得以同享此乐。”

宣宗连连点头受命。大臣们又献词颂德,祝贺太后寿诞,至日落,才尽兴而归。

第二年,宣宗又陪着太后拜谒长陵、献陵(分别是成祖和仁宗的陵寝),宣宗骑马在前,为母亲开路引导,走至清沙桥下马,亲手扶着太后车驾,慢慢前行。百姓夹道迎接,山陵旁不论老少,都跪在地上,向皇帝、皇太后三呼万岁。太后见了十分感动,对身旁的宣宗说道: “百姓之所以爱戴皇帝,无非因君王能让他们安居乐业。皇儿应爱民如子,始终如一,方不负民望!”宣宗连连点头,恭听教诲。

谒陵完毕,太后一行人,走过农舍。太后下车,宣来农妇,亲切询问其生计如何?又赐给钱钞饮食。村妇们感激涕零,向太后献上农家的蔬食果品。太后欣然接受,还亲口尝了几个,她对宣宗说道:“我等当与百姓同乐!这是农家风味,不可不吃。”大家都一边吃,一边笑乐。百姓尽欢!

回宫路上,宣宗见道旁,有农夫正在农田耕地,便下马取过农具,推了三次土,对侍臣说: “朕三推,已不胜劳累,何况长年累月以此为生呢?”又赐给农夫许多钞币。一路所过农家,都有赏赐。

宣宗在位十年,谨遵母亲教诲,励精图治,维持着明代开国以来的繁荣局面。宣德九年(1435年),宣宗得病而亡,年三十八岁。他有两个儿子,长子朱祁镇,年仅九岁为皇太子,次子朱祁钰。大臣们猜测,皇太后是否顾及私利,弃孙立子。也有人议论:太子年幼,不堪重任。内阁辅臣杨士奇,忧心忡忡地对杨荣说道:“我辈受先皇厚恩,理应力保幼主,扶持国祚。”

这时,皇太后在乾清官升殿,命杨荣、杨士奇,率百官入殿,觐见新皇帝。二杨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见,只见张太后凤冠霞帔,端坐上首,女官们佩刀执剑,排列两旁,好不威风!张太后命召新皇帝出见,众人一齐跪下去,只听见太后说: “这是新天子,年方九岁,全仗众卿扶持!”众大臣抬头一看,正是太子朱祁镇,不由欣喜万分,三呼万岁,响彻云天。

于是,新皇帝登位,改第二年为正统元年,是为明英宗。尊奉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宣宗的孙皇后为皇太后,弟朱祁钰为王。

大臣们提出,新皇年幼,无力亲政,请求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说:“祖宗已有成法,我等岂能坏此法度?”当即委任五名大臣,一起辅政,处理军国大事。

对自己外家亲属,太后则严加抑制。彭城伯张泉、都督张升,都是太后兄弟,太后下令:不许他们干预国政,每月只能于朔、望日,两次入朝。张升,素有贤名,杨士奇屡次请求太后予以重用,但太后都以“不升内亲”的原则,而不应允。

当时,宫中有一太监名王振,狡黠多谋,权欲很重,朱高炽当太子时,他就随侍左右,朱瞻基登位之后,在东宫掌权,英宗幼年时即由他照看,故尊称他为先生。英宗即位,命他执掌司礼监,格外宠信。王振凭借皇帝权威,擅权干政,随意责罚大臣。太皇太后知道后,十分生气,宣召王振入宫,严词斥责,以太祖时定下禁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干预者斩”,喝令将王振处死,经英宗叩头求情,才免去王振死罪。太后在世时的这几年,王振一直不敢过问政事。

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得了重病,她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召内阁辅臣杨士奇、杨溥二人入宫,命内侍问两人: “国家还有什么大事未办?”杨士奇写好三道奏章,每日递上一道,请病中的太后过目。第一道,建文帝虽然逃亡不知去向,但不能削去年号,且应修撰建文帝实录。第二道,成祖朝时曾下诏,凡收藏建文旧臣方孝孺等人的遗书者,论为死罪。这一条应予取消。第三道奏疏,尚未送进宫中,太皇太后已瞑目而逝。太皇太后死后,谥号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昭圣昭皇后”,与仁宗合葬献陵。

(据《渊鉴类函》)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