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不忘初心,勿背良愿!”(数文)

慧勉


【正见网2018年03月12日】

一、“不忘初心,勿背良愿!”

春秋时代,有个人叫季札。季札要代表吴国,出使到鲁国去,这是属于外交工作。在出使的途中,经过徐国,徐国国君请他吃饭。在吃饭过程中,徐国君就一直盯着季扎腰带上的宝剑。季扎看到徐国君的眼神,知道他很喜爱这口宝剑,这是“视思明”,看了以后,他就明白了。但是按照礼仪来说,代表国家的使臣,都必须佩戴宝剑。所以,他心里就暗想:等我完成任务以后,就将这把剑,一定送给他。

他出使鲁国回来,又经过徐国,就去把剑送给徐国国君,不巧,徐国君已经去世了。季扎把自己的宝剑,挂在徐国国君墓旁的树上。

季札的随从一看,就对他说:“主人,您这样做太过分了,因为您并没有答应要把宝剑送给他;而且纵使你已经答应给他了,他也已经死了,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再把剑挂在那里。”

季札说:“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我的心,已经起了此念要送给他,如何可以因为国君之死,而违背了我心里的承诺!

古人的信用,是在起心动念上修,对于自己所起的一念,都不愿意违背。

“不忘初心,勿背良愿!”这就是古人的诚信。

二、皇帝赞郭伋 “信之至矣!”

在东汉时代,有个官员德行很好,名叫郭伋。他担任某地的地方官,当他在某村巡视时,突然有一群孩子,跑到他面前,对郭伋说:“大人,你下次什么时候再来?”郭伋算了一下时间,然后对小孩说:“我在哪年哪一天,会再到这个地方来。”说完,孩子们就送他走了。下一次,郭伋又到这个地方来巡视,跟孩子们约定的时间,还差一天,他提前了一天。

郭伋就跟随从说,我们今天不能进村去,因为如此就失信于小孩。所以郭伋就在村外的野亭子里,过了一晚,隔天他才进村,而那些孩子都在那里等他。郭伋做到了童叟无欺。纵然是再小的小孩,也不愿意失信于他们。

汉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非常赞许郭伋的德行,称他是“信之至矣!”夸赞他的信用,已经达到了极致。

三、朱晖与

汉朝,有个人叫朱晖。他在太学读书的时候,有个同学叫张堪。张堪在旁边观察朱晖很久,觉得他这个人很讲义气。

有一天,张堪忽然跟朱晖说:“以后如果我有什么三长两短,你是否能帮我照顾妻儿?”

他们两个,虽无交情,可是,张堪这番话,是把他当作很信任的朋友。

朱晖觉得很突然,所以没有回答。结果没有过多久,张堪真的死了。朱晖听闻这个消息,就带了很多财物,去看望张堪的妻儿。朱晖的儿子跟着他一起去,很纳闷。他就问父亲:“您从来没有跟这个人交往过,为什么您要去帮助他?”

朱晖说:“张堪能那样信任我,代表他心里,已经把我当作知己。而他这样的态度,促使我在心里,也把他当作了朋友。既然已经把他当作朋友看,就应该尽心尽力地照顾他的妻儿。”

四、光父教诚

司马光是宋朝的一位名臣。有一次,他跟姐姐在剥青核桃。姐姐刚好有事离开了一会儿,他们家的仆人就对他说,你只要用热水烫一下,就很好剥了。后来他姐姐一回来,看他剥得特别快,剥了很多,就问他:“你如何剥得这样快?你何以知道要用热水烫一下?”司马光立即回答,我自己本来会的。

他的父亲,听到了很警觉,立即告诉司马光:“自己有多少本事,就说老实话,不要欺骗别人,不可说谎逞能。”父亲慎于始,初次发现司马光逞能撒谎,就帮他纠正过来,才成就了后来的司马光的德行。

司马光曾经说过:“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这是谁的功劳?是父亲家教的功劳。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讲话也要谦卑,不要常常说大话,不然孩子也会学坏。

五、孔子失信?

有一次,孔子离开魏国,要前往另外一个国家。孔子看到魏国的一位大臣,正在那里大量制造叛乱的武器。孔子看到立即就联想到,假如他们叛乱会有什么结果?一定是民不聊生。

这个叛臣看到孔子已经发现了他的企图,就把孔子包围起来,不让他走。他对孔子说:“您要对天发誓,不把我的事说出去,我才放您走。”

孔子说:“好,我答应你。”这样军队就撤掉了。撤掉以后,孔子立即对学生说:“走,回魏国,告诉国君。”

子路就说:“老师,你何以言而无信?”

孔子就跟子路说:“在威胁之下的承诺,可以不用遵守。而且纵使我去通告,我个人的信誉毁坏,没有关系;只要千千万万的人民,免于灾难就好。”

孔子可以舍去外在的虚幻的东西,而去成就人民真实的利益,这就是懂得如何去通权达变。

六、仁者刘宽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刘宽。他为人宽厚。家人都说:“从未见过他生气。”所以就故意安排他的婢女,盛了一碗热汤,来试试他。因为那时刘宽正要准备去上早朝,身上穿着非常整齐的朝服。婢女进门以后,就佯装跌倒,把热汤泼在刘宽的朝服上。

结果,刘宽立刻站起来,第一句话就说:“你的手有没有烫到?”他根本不顾自己,而是关心别人。所以,家里的人,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均据清代《渊鉴类函》)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