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寻找失落的文明 (连载五)

章冬


【正见网2003年10月15日】

“信仰自由,天赋人权,我很理解”,看到气氛有点异常,郑先生忙打圆场。

“看来王老师是被媒体欺骗了,对法轮功有些误解”。雪松还是微笑平和地。

“南齐呀,你还小,你回家找点文革方面的书看一看,再问问你父母,那个荒唐的时代,荒唐的人,你会明白的。”郑先生略带师长的口吻道。

她似乎觉得这个话题应该翻过去了,欠身饮了一小口茶,机智地把话接过来,“雪松,那你们修炼人怎么看历史?”

“我觉得用有神论的观点,站在修炼的角度来研究历史,对历史应该会更明晰”。

大家谁也没有插话的意思,都还想接着听,尤其南齐,虽然与刚才相比显得平静了,但那复杂的目光背后,有一点点挑战的成分。

停顿一下,雪松道。

“人类的历史本来是一个有神论的历史,几乎每个民族都不例外。而今天的人类,受现代科学的影响,一切都站在现代科学角度,甚至站在进化论的角度,用阶级斗争论的方法去研究历史,我想这个基点本身就有问题。”

“比方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他是在论事物的辨证关系,在论他证悟到的法理,而不是在反对谁。他是位觉者,《道德经》是在叫人类返本归真,是在启迪人慧根,绝不是抱着什么心在和别人争执,论谁高谁低。所以有人说道教反对儒教,这是对老子的歪曲。老子和孔子,是各论各的法,他们的论点并无矛盾之处,他们个人之间也不存在争斗的地方。”

“还有,说老子反对封建制度,这实在是可笑,这种抱着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研究历史,恐怕除了有意地歪曲,和无意地曲解之外,只能是浪费纸墨,误导民众。”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同样是老子在论道,而不是在对什么社会制度有所不满。他的一切所思所想是放在修炼上,根本不会把人类社会的制度优劣放在心里,不修炼的人去解释修炼者的话,最终势必会笑话百出”。

“再者,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如果在谈道教和儒教时,把其他人的观点都混同在里面去推敲,研究,最终会混乱了道教和儒教的本义和宗旨。就象苏格拉底的弟子乱解释苏格拉底的话一样,老子和孔子的门徒所言,也代表不了他们老师的话。”

“说道教中蕴涵着原始的科学思想,这点我不敢苟同。不敢想象,把今天的生物化合之类的东西拿给老子,他会欣然夸耀。他那满载智慧,教人返本归真的五千言真经能说是今天人类改造自然的启蒙篇吗?道家特别讲究天人合一的,讲究无为,一切破坏自然、改造自然的行为都不是其所提倡的。”

“具体地,比方说《道德经》第一篇中有这么句话,‘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人是这么断句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其认为,“无”和“有”,一种是为了观其玄妙的境界,一种是为了观其变化的迹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徼(jiao)是‘求’的意思,还有‘巡查’的意思。我认为这种断句和解释方法是不十分妥帖的,某些方面不符合道家无为的思想。还一种断句方法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认为这种断句方法是更合适的,为什么呢?首先符合道家无为的理论。再者,修炼界讲,只有在无欲、无为的状态,才能看到事物的全部和实质,而在有欲、有求的状态下,往往看到的都是在所求之心作用下的事物的一个方面,所以,虽然看到了事物的联系,但是片面的。所以,不修炼的人,是不容易理解有神论的历史上,那些觉者或思想家所讲的话的。”

“而现代科学是在强烈的有求之心作用下发展起来的,是极其有为的,按照老子的思想,它是看不到事物的全部和本质的, 更不可能看到宇宙的真正的玄妙,所以说道家思想中有科学成分,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如果完全站在正统的道家的基点来看,道家应该是反对现代科学的。”

“有人说孔子是无神论者,我为此感到惋惜。在《礼记》,《中庸》,《孔子家语》中可以找出几十、上百处孔子谈论神,庙的问题。仅凭: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几段话,是说明不了孔子不信神的。而这话的本身并没有否定神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环境下针对情况在回答问题而已。”

“总之,我们学习什么,研究什么,都要尽可能地贴近那个环境,尽可能地贴近那个心态,才能比较准确地给以把握。否则用我们现有的观念去衡量,去评说,去解释,终究会大相径庭的。”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雪松停了下来,那意思是自己的看法谈完了。

郑先生放下手中的茶杯,不动声色地,微微点着头。

南齐的心态已经变了,屋里的气氛又融洽了。

……

一阵秋风吹过,院里的核桃树枝剧烈摇摆,伴着沙沙的声响。几片带有黄色斑点的叶片飘落下来,有一片玻璃外的窗台上。

大家谈论了很多。

午后告别的时候,彼此已经很熟悉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小说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