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蒋介石(6) 兵征天下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正见新闻网2016年12月13日】

五、兵征天下

各个击破

辛亥后,国父面临的难题,是铲除军阀残余,完成“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从一九一七到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发动三次北伐未果。他执意要蒋介石办军校,继承自己未竟之使命。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在北京溘然长逝。汪精卫事后告诉蒋介石:“孙先生临终前,曾一再呼唤介石,介石……”

总理去世时,蒋介石正在东征前线讨伐陈炯明,他听闻噩耗,发表了《为大元帅逝世哀告全军》,并立即赶回广州主持追悼会。他的悼词曰:“二十年相从,朝夕唯依,一旦弃置,何乐生为?忆自侍从以来,患难多而欢乐少。每于出生入死之间,悲歌慷慨,唏嘘凄怆,相对终日,以心传心之情景,谁复知之?黄埔一役,吾师以民国文天祥自待,而以陆秀夫视中正。去年临别北上,以军校既成,继起有人,主义能行,虽死无憾之语语中正。”他还说:“我们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

当时国民党资历最老的是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三人,而鲍罗廷俨然以太上皇自居,呼风唤雨。蒋介石掌军事,远政治,角色重要却不与人争锋,与鲍、汪、胡、廖保持良好关系。七月,汪精卫当选国民政府及军委会主席,蒋出任军委会常委。八月廖仲恺遇刺身亡。鲍罗廷栽赃胡汉民,要许崇智枪决胡等数人,扬言“先处死这些人,他们的尸首便是证据”。(蒋纬国,《我的父亲蒋中正》)胡躲到黄埔军校,受蒋校长保护,后被迫出国。此时蒋介石离权力顶峰仅一步之遥。

一九二五年,国府建立了国民革命军,由黄埔军官及效忠国父的各地军人组成五个军,蒋介石任第一军军长。一年后,通过吸收湘、滇、粤、桂势力,国军扩大到八个军,蒋介石任总司令。

一九二六年一月四日,蒋介石在广东国民政府公宴上首次公开讲演,主张北伐。他说:“本党今年再加努力,即可将军阀一概打倒,收复北京,奉迎总理灵榇到南京紫金山安葬。”

时来天地皆同力,蒋介石高举北伐的旗帜,开始主导国府党政军大权。四月十六日,蒋介石取代汪精卫,任国民军事委员会主席。五月,国民党二大二中全会通过蒋介石等提出的“整理党务案”,限制中共在国民党内之活动。七月六日蒋当选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七月九日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发表就职宣言:“革命战争之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三民主义拥护国家及人民之利益,故必集中革命之势力于三民主义之下,推倒军阀与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对外宣言》,1926)革命军金戈铁马,整装待发。

一九一六年袁世凯死后,众军头群龙无首,分裂为直、奉、皖三大派系,争夺北洋政府之名器。十年间,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作霖等先后入主北京。

北伐前,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已成历史,北洋势力一分为三:吴佩孚控制华中,包括两湖;孙传芳占据华东苏浙沪赣;张作霖盘踞东北、华北并控制北洋政府。三军头久经沙场,总兵力七十万,装备精良,但他们是私家军,胸无大志,从军谋生而已。北伐军仅十万人,但他们是国父创立、蒋公统帅、有主义有信仰之义兵。孰优孰劣,不言而喻。黄埔军校门上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就是北伐军精神最好的说明。

根据“各个击破”的策略,蒋总司令决定:“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

一九二六年七月九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发兵,七月十一日攻占长沙,北伐出师与湖南之役首获大胜。七月十二日凌晨三时,长沙五万人秉烛夜迎蒋总司令和北伐军进驻长沙。

武昌战役,是北伐中的关键一仗。北伐军取得初步胜利后,吴佩孚亲抵贺胜桥,作背水一战。他亲手枪毙了临阵逃脱的旅、团、营长九人,后派大刀队督阵,向北伐军反扑。激烈拉锯,战况惨烈。当汀泗桥战斗激烈进行时,蒋介石于二十八日抵蒲圻,亲赴前线。当时有将领以牺牲过重为由请求暂停,蒋介石坚定地说:“北伐成败关键,在此一战,如果稍一泄气,以后就再也没有争取胜利的机会。吴佩孚的军队,已经是孤注一掷,只要我们能坚决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我们一定能获得胜利。”最终于十月十日辛亥十五周年纪念日攻克武昌。吴佩孚日后赞蒋介石:“其用兵之妙和坚定撑持,我自愧不是对手。”(《纪念蒋公专辑》,台湾青山出版社)

北伐军马不停蹄,在蒋介石亲自指挥下,于十一月九日进驻南昌。

在东南的第一军,由军长何应钦带领,十二月十八日进占福州城。

一九二七年初,北伐军东路、中央和西路三个方面军,分沿长江两岸进取南京;于三月二十一日连克淞江、苏州、上海,三月二十三日克南京。至此,华南半壁江山平定,吴佩孚势力基本上被消灭,残余部遁走四川。孙传芳亦受重创,投靠张作霖。

北伐功成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在上海开始清党后,鲍罗廷操纵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联共反蒋。四月十七日,武汉国民党中央宣布撤销蒋介石总司令职位,并开除党籍并予以通缉。同日,蒋介石、胡汉民等宣布在南京组国民政府,并通缉鲍罗廷及主要中共领袖。两个国民政府形成“宁汉对立”。北伐严重受挫。一九二七年八月,为顾全大局,蒋介石辞职下野,促成“宁汉复合”,汪精卫迁都南京。

是时李宗仁的桂系暂时主导军事,与汪精卫不睦。国军失去主帅,北伐停步,败将孙传芳竟卷土重来,对北伐军施以“南伐”,几乎攻下南京,局势严峻。

蒋介石的盟友和政敌这时认识到,领导北伐,统一中国,非蒋莫属。在各方督促下,蒋介石于一九二八年一月五日复职,出任军委主席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重整旗鼓,挥师渡江,继续北伐,集中打击张作霖。

四月,蒋总司令启动二次北伐,迅速瓦解张宗昌、孙传芳部,在北上途中避开日本阻截,直捣北京。张作霖眼看大势已去,于六月四日撤出北京,在沈阳皇姑屯车站被关东军炸死。六月八日,北伐军和平进入北京,北伐大功告成。十二月底,蒋介石劝降张学良,东北易帜,归顺民国。辛亥革命十七年后,中国大陆(除蒙古外)终于实现了统一,青天白日旗飘扬在东四省的天空。英、美、德、意、日、法、西班牙等世界大国纷纷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国合法政府。

一九二八年七月六日,蒋介石偕众将领在香山碧云寺祭奠国父,强调要“以总理之精神,团结本党之精神,以总理之思想,统一全国之思想”,“务使全国人民之思想,悉以三民主义为依归,全国政治之设施,悉从本党之指导,厉行总理以党治国之主张”。“即迁国民政府于南京,而建立中华民国之国都。今北平旧都,已更名号,旧时建置,悉予接收,新京确立,更无疑问。”(《克复北平祭告总理文》,1928)建都南京,是依照国父遗愿,也是实现三民主义的重要措施。从战略角度看,面对日俄对我北方领土的觊觎,京城南移,或许也有国家安全的考量。

一九二八年十月十日,蒋介石就任国民政府主席。他在“告同胞书”中说:“北伐既告段落,革命尤待成功。……以今日而欲求中国之不亡,达其独立自由之目的,惟有统一全国之革命思想,以排除阶级斗争之邪说;团结国民之爱国精神,以杜绝国内武力之战争。”(《中华民国十七年国庆纪念告全国同胞书》,1928)

北伐后到抗日战争前,尽管经历了中原大战、东北沦陷、淞沪战役,以及江西剿共等大小战乱,中国毕竟开始恢复元气,成就举世瞩目。一九五一年,前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在美国国会演讲说:“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之间,是许多在华很久的英美和各国侨民所公认的黄金十年。”“交通进步了,经济稳定了,学校林立,教育推广,而其他方面,也多有进步的建制。”统一后的民国,开始了从军政走向训政的过渡。

一千三百年前,隋朝步虚大师在其预言诗中写下:“干戈起,逐鹿忙,草莽英雄将出山,多少枕戈豪杰士,风云聚会到江南,金陵日月又重光。”明确点出了蒋公起兵北伐、建都南京的历史宿命。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