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与“水”-水的漫舞

【正见新闻网2015年11月19日】

Ⅰ. 人体的运作之舞

我健康吗

“我健康吗?”这可是许多人的问题,但是答案要怎么找呢?

你可以到医院做健康检查,接受抽血、照X光、超音波、核磁共振,甚至正子扫描等等。西医定义的健康是由成千上百的标准值建构的。身高有正常范围,相对的,体重、头围、腰围也有正常范围,甚至哪根骨头的长宽高度都有正常的范围,肝有正常的形状、肺也有正常的形状……而这些还是变化比较缓慢的;血液中的成份、电解质、微量元素、各种荷尔蒙……等等,则是变化的比较快的。如果上述各种指标林林总总都在正常范围,这下可算是健康了吧!

但是许多人仍会抱怨,虽然一切数值都在正常范围,可是我总觉得不舒服。健康的人也会不舒服吗?你可能是交感神经失调、焦虑症……,于是一些无法理解的新名词就被强加在我们身上。

生在廿一世纪的我们,除了孩童、青少年以外,很少有人自觉是全然健康的,尤其是年过四十以后,不是这儿酸就是那儿痛,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我们的健检报告与我们亲身的感觉怎会差那么多?中医的脉诊可以看到我们的病灶,甚至病因,但是气终究是个玄之又玄的能量,有什么能让我们更容易了解,甚至自行测量自我评估的指标吗?

水肿与老化的关系

我们常听说身体不好的人体质偏酸,慢性病人、癌症病人身体的组织多是酸性的。而大家一再强调的排毒,多是排除农药、重金属等等环境污染的毒素,这些毒素如果累积,一定会造成中毒。可是一些身体衰弱的病人身体变酸,又与这些毒素有何关连呢?我们也常听说自由基──也就是钾、钠、氯等身上必须的离子之外一些其他的离子,尤其是活性高的离子,是细胞病变的元凶,到底身体中有哪些有害的自由基,最大量的有害自由基又是什么离子?而毒素、自由基、体质变酸,和我们即将谈到的“水肿”,又有什么关连?
以心脏衰弱的病人为例。所有心脏衰弱的病人,心脏输出不足,几乎都会水肿。依据最权威的盖顿生理学中心的解释,心脏衰竭病人之水肿是由于下例几个原因造成:第一,心脏无法正常运作,将血由静脉送回动脉,导致静脉血压、微血管血压都随之上升;第二,动脉血压倾向下降,因而降低了泌尿系统排除水与盐的能力;第三,流至肾脏的血流减少,导至分泌肾素,肾素促进血液中升压素之生成,引起肾上腺素分泌Aldosterone,最后升压素与Aldosterone直接造成肾脏保留更多的水与盐。由于这些综合现像,造成心脏衰竭者之水肿现象。其实不止心脏衰竭的病人,只要轻微局部受伤,就会造成局部水肿。

水肿似乎是组织变弱或局部供血不足的共同现象,那么不论你身上有什么毒素或什么疾病,身体虚弱就容易水肿。心脏衰竭是极端的全身供血不足,引起的是全身性的急性水肿,同理,局部的供血不足,就会引起局部的水肿。这种水肿是共通性的,只要哪里供血不足,哪里就会水肿。

在正常的老化──也就是没有外力打伤、外在毒素中毒、外在诱因、情绪、压力等导致急性老化的情况下,我们随着年龄增长、各种机能逐渐退化而自然而然的老化,多与这种水肿有着很高的相关性。换句话说,自然老化就像是慢性的心脏衰弱,心血管系统逐渐老化,而分期地走完急性心脏衰竭的过程。

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些局部的水肿──也就是局部自然老化──的原因及发展的规则,对我们维持健康、促进健康,都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血循环之再探

让我们一点一点来分析、来推进。气血两虚,这是中医对自然产生的衰弱最常用的描述。气是什么?血又是什么?虚又是什么?

水肿会发生,一定是水被滞流在组织之中,无法顺利带走而造成的。身上不断送水到组织来的是血管,血管把水加上溶解其中的营养品如氧气、各种荷尔蒙、元素……等引导至身体各部位。这个分布绵密的血管网以最有效的分配方式,将这些充满营养成分的血送到每一个细胞。

在《气的乐章》一书中提到心脏只有1.7瓦,以这么小的能量,将七、八公升的血送到身体的每个组织,这是多么艰巨的工作。我们也提到了人体如何利用共振的原理,让循环系统成为最有效率的运输系统。

动脉是一个架在骨头上的网子,主干是脊椎骨,所以脊椎骨俗称龙骨,是所有血管及内脏的支撑。而脊椎本身又由两旁的肌肉拉紧,才能直挺挺地站着。

血管由心脏出来,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愈分愈多分支,经过三十几次分支,到了微血管是已有卅亿(3×109)的分支。血管网到了微循环已是一个绵密的网子,散布在身上的每个地方。如果只看血管而把身体其他组织拿掉,血管就像密度大了千百倍的蜘蛛网,以心脏为中心,最后分布到全身的每个地方,共有卅亿的分支。

在身体中展开这张大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心脏要怎么挂,又不能把心脏定住,因为心脏要不停的跳动。中间的分支也要有足够的支撑,才不会塌垮下来或互相纠缠在一起。更大的困难是卅亿个最终极分支要如何固定在身体之中。现代的电路、键盘、太阳能电池,最进步是折叠式的,可以自由自在地卷起来;我们身体中的这个网子也是如此精妙,手、脚、腰、颈,都可以打折,可以运动,而且不影响血液的输送。愈高等的动物,网子中的圈圈愈发达。

这个网子以心脏为中心逐步地展开,我们先沿着脊椎骨内侧器官一个一个接上来看。最先是肺脏,这个风箱负责氧气的吸入及二氧化碳的呼出,同时由于其柔软,也可成为心脏的避震器,下面接续是肝脏、胆囊、脾脏、胃、肾、大小肠。

每个内脏的基本组成都是由基因决定的。1995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三位学者发现,在胚胎发生早期,各种物种的横切面都被相同基因决定;不论是果蝇、大象、人、老鼠……的头部、颈部、胸部等等,都是由相同的基因决定的。

这是胚胎发生的横切面,就像X光断层扫描一样,我们身体一片一片的横切面,是由基因决定的,而身体的立体图像,则需把一片一片的剖面图,用正确的定位连接起来。如同我们在地球上要定位,必须要有经度,也要有纬度,身体横切面便是我们的(横)纬度。但是如果只有纬度没有(直)经度,地球还是可以像魔术方块一样,可经由一轴之旋转扭得乱七八糟。

心脏及循环系统在胚胎发育时,是最先成形的。而由于经络的走向都是纵向,我们因而推测,这些纵向的座标──也就是纬线──是由经络决定的。如此一来,由基因定纬度,经络定经度,就可以把胚胎、每个器官、每个组织定位得清清楚楚,就像在地球上,有了经纬度,就能找到每一寸位置。

在胚胎发育时,应是基因与供血相互作用而成形的,所有的器官各有其共振频率,也就容易生长在主动脉上该频率振幅较大的位置,如此才能接收到足够的供血,也就是养分。而内脏的成形也受到这个共振特性的规范。结果是人肝、狗肝、牛肝、猪肝,其外型长的大同小异,人肾、狗肾、牛肾、猪肾,外型也长得大同小异。可是肝与肾却全然不同。不同物种相同的器官,不仅外型相似,其与大动脉相连的位置也相似。这恐怕不容易只靠基因控管。

“气”与“血”

这个非常复杂又井然有序的大网──以基因为经,经络为纬──终于组成了。运送在这个网子之中的是血,而推动血前进的就是气。

这个气行血,做个简单的比方,就像交流电一样,电压推动电流,电压在循环中为血压,而电流在循环中为血流。心脏打出强烈的血流,就像发电机产生电流,经过主升动脉后强烈的血流转换升高的血压。只要网子内的压力存在,这个网子中任何缺口,都立刻有血液喷出去。

血循环系统还有一个按频率分配血压能量的功能,这是交流电系统所没有的。不同频率的血压波与不同器官及经络共振,就可更有效地将压力波能量送过去。

在气功师傅的表演场,常常叫你将注意力集中右手食指,专心想个三、五分钟,再与左手食指相比,居然长了一些。其实这就是血液压力充满后的必然现象,男性的勃起是最极端的例子。所有身体的组织只要压力充满都会饱满。所以中医望诊时,常常会看病患脸上有没有下陷,或有没有血色,那都是气到不到得了的表现。

各种气的感觉

“一切唯心造”,这是佛祖的开示,其实这一句也是科学事实。

我们所有的感觉,眼、耳、鼻、舌、身,哪样不是依靠“心”──也就是神经系统──去造出来的。所以一些所谓气感──酸、麻、胀、痛等,也只不过是神经系统在缺血或供血充足时所产生的必然反应。

清朝末年义和团分子去见慈禧太后,这些拳匪号称有隐身术,他们站在慈禧面前,一发功,慈禧就眼前一黑,而看不见他们了。这让慈禧信心大增,以为是神兵天降,一定可以打赢那些洋鬼子,怎知,洋鬼子用洋枪,老远就把这些拳匪打死了。其实慈禧也不是笨蛋,哪有这么好骗,这个所谓的隐身术不能说是假的;当拳匪发功时,会有一个压力震波向前发送,站在正前面的慈禧眼睛受此一震,血循环受阻,也就眼前一黑视而不见了。

气要走得顺,骨架要撑好,就像送电的电线杆一样,要拉直并且电线要挂好。所以脊椎骨是大旗竿,骨盆是基座,肩膀是挂线的支架,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是我们可以很容易就注意到、并且应该加强维护的重点。

这个网子架好了之后,最末端的卅亿分支如何固定在身上,这另是一个新问题的开始!当我们想到这里,就不禁同时要问,血液又是如何回收到心脏来的?

卅亿个分支网的运作

这个网子有这么多分支是有必要的,因为血液要流到每个细胞。网子的末端深深地与每个细胞纠缠在一起,你侬我侬,微血管埋在细胞里,细胞拥抱着微血管。于是氧气、养份就可以穿过微血管薄薄一层的细胞,再穿过各个细胞的细胞膜进入细胞,提供补给,同时将废料、废气收集起来。细胞与微血管之间,间隔着几个A0的细胞间隙。

网子的尽头,又是另一个完全相似的网子的开端。静脉是动脉的影子,或说是动脉镜中的影像。卅亿个分支从这里逐渐回缩,最后回到心脏的右心室来。静脉是废料废气的回收之途,与动脉几乎是完全对称的(镜中之像)。这回收的过程,难免有漏网之鱼,那就靠淋巴系统来回收了。

人体中,血液大约70%都在静脉,只有不到30%的血液是在动脉。血的总重量约为体重的1/10,所以六十公斤的人,约有大约六公升的血,而其中4.5公升在静脉淋巴,约一.五公升在动脉之中。这个分配看似效率很低,70%以上的血放在没有用处的静脉之中,其实这也是节省能量的做法。

这个网子包含两组网子,如果加上淋巴就是三组网子,唯一的能源,就是心脏的跳动,心脏只有1.7瓦的功率,要把两个有卅亿分支的网子都推动是很难想像的。动脉的这个网子是利用共振以达最高效益,但到了静脉端,能量已消耗殆尽,主要依靠防止回流的瓣膜,其推动回流的动力就依靠静脉附近肌肉皮肤等等之运动或震动来推动血液,由一个瓣膜回流到下一个瓣膜。就像船在运河中,要由低水位的海面流向高水面的海面,只能一小段一小段的调整水位,造成局部的水位差。这个设计之下,船不需要动力,只要移动栅栏(瓣膜)即可。但是却要有很多的水(血)。如果不多存放些血在这里,静脉的回流就很容易中断,心脏如果没有血液回流进入右心室,那可是死路一条。如要节省血液就必须增加动力把血液由静脉压回来,这样心脏可能需要十倍的功率。在节省能量与节省血液的两难之间,演化选择了节省能量,由此看来节约能量在演化上是最优先的选择。

能量医学的观点

由能量的立场来看生理学或医学也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就像我们分析汽车怎么能开上路,飞机怎么能在天上飞,这都是需要能量的。飞机、汽车烧的是油,助燃的是氧,废气是水及二氧化碳。一辆车子要顺利运作,要有送油的管道、送氧的管道,燃烧的引擎产生能量之后,要送去运转车轮,并清除产生的废料,好让以后继续注入油、加氧、再燃烧,产生源源不绝的能量。

人体当然是复杂多了,但也简单多了。

这话怎么说?人是由低等动物演化来的,我们的自由度比起制造运输工具可少多了。不论是手、脚或翅膀,都是由肉、骨、毛去做成的,这些看似不同的东西,却都是由细胞演化的。但是,演化了那么久还是没有铁生成的手、钛生成的翅膀,由此看人体是简单多了。但是人的每个细胞都是有生命的单元,同样要送油、送氧、燃烧、排除废料,否则就不能生存。而人体又是数以亿计的生命单元体细胞所组成,这些单元体有相同的基因,却又特化成不同的功能,如此看来又比机器复杂多了。

循环系统是一组特化的组织,将血液送到细胞来,又将废料回收,带到肺及肾去排出去。循环系统本身的能量是由心脏产生的,再由心脏经动脉送到身体各细胞,这在《气的乐章》已有描述,不再赘述。本书的重点不是氧气、燃料如何送到细胞,而是燃料燃烧之后废料如何回收。

人体的排废料系统

任何一个可以永续不断的系统,一定要周而复始,一定不能让废料堆积。汽车要排废气,都市要有收垃圾、排污水的,否则城市一定停摆。

细胞的废料处理是如何进行的?就像垃圾回收车、污水下水道一样,这可不是都市光鲜亮丽的一面,但却不可或缺。

细胞将红血球带来的氧气用来氧化葡萄糖或脂肪,生成二氧化碳及水,再由红血球及血液将二氧化碳带回去,随肺呼出,同时将红血球装满氧气,送到细胞来,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如果我们是健康的,当然一切都好,但是,如果我们不是那么健康呢?

Ⅱ. 二氧化碳是毒

人体的下水道系统

这次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废料处理,也就是二氧化碳的运送。氧气会与血红素上面的铁原子结合,血红素由四个蛋白质构成,由于它们的相互合作,所以氧气与血红素结合有加乘效果。要嘛,四个氧分子一起上,否则就一起下。这大大提高了氧气与血红素的结合能力,也大大提高了红血球的送氧能力。这些知识在生物学中都教的,但是二氧化碳是如何回收的?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血红素会与二氧化碳结合吗?

常识似乎是“氧气放出后,二氧化碳就取代了氧的位置,与血红素结合”,然后被红血球循着静脉带回心脏来。真的是如此吗?二氧化碳是三个原子的分子,比氧分子是两个原子的分子大得太多了,怎能挤进血红素并与铁原子结合呢?大家都听过一氧化碳中毒,一年之中台湾总有十几起这类意外。一氧化碳也是二个原子的分子,而碳原子比氧原子小一点点,所以一氧化碳与血红素中的铁原子的结合力非常强,其至比氧气还强。因为一氧化碳中毒是非常危险的,即使氧气比一氧化碳多,血红素还是会满载一氧化碳而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如此一来,虽然提供了高浓度氧的空气供病人呼吸,如果血红素都被一氧化碳占满了,还是无法上车,经由动脉血管送到各种组织去,组织也就因此窒息而死了。
二氧化碳是身体生产能量时所产生的废气。就像汽车要有排气管一样,身体也要有排气管。汽车的废气一定在引擎的燃烧室中发生,所以只要在引擎处接个管子,引导废气到车子后方,排出去,就大功告成了。

可是身体有亿万个细胞,就有亿万个引擎,每个细胞都产生废气,这该如何是好?因此这个系统要设计得比较像下水道系统,各家要有分管,逐渐接到大管,再接到主管,这才处理,放流。在人体中对应的是静脉系统,将细胞中的废物收集、回流,送回心肺处理后,可不是放流,而是再生,重新注入氧气及补给品,又回送到数以亿计的细胞去。而一个好的污水系统,废料要先经过处理才能送入下水道,以提高效率减少阻塞。

酸水的形成

细胞燃烧后的废气二氧化碳,一定要由组织中带走,这是最高指导原则,否则细胞不能生存。二氧化碳有这么可怕吗?二氧化碳是人体中最大量最普遍的废气。排毒!排毒!!排毒!!!最重要的就是要将这个大量产生的废气排出体外。

先反思一下,如果二氧化碳无法由静脉排出,在组织中会产生什么后果:

CO2+H2O→H2CO3 H2CO3→H++HCO3-●

以上的化学式,细胞中,尤其是细胞间隙中如有CO2的存在,就会生成H+与HCO3-的离子而变酸。

这里我们必须介绍一下渗透压。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外围的一层膜,有了这个膜,细胞就有了内外之分。细胞内的是组成成分稳定的细胞质,外面的空间就各有不同。一般而言,细胞总是把好东西留在细胞内,而把坏的东西排到细胞外。细胞膜就是这个隔绝体、城墙,而城内是细胞。墙外是细胞外,也就是城外,可是人进人出车马无碍,毫无管理。这个细胞膜对小分子,尤其是最多的水分子,就像城门开个小口,是自由通透的;但是比较大的分子,多是有用的东西,就不让它们溜出去了。至于二氧化碳(CO2)和氧(O2)因可溶解于细胞膜,可从城墙中直接穿墙而过。

在液体中,每个分子都在动,撞到细胞膜的机会均等。水是小分子,一撞上细胞膜就通过了,大分子则会弹回来。如果细胞膜两边分子总数一样多,哪一边大分子多,就多些分子被弹回来,而水分子多的那一边的水就会渗些分子过到大分子多的那一边,因此使得大分子多的那一边因为水分子之增加而分子总密度增加,也就是压力变大。
HO2与H2O分子都是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的,可是一旦变成了H与HCO3-,成了离子有了电性,就不能穿过城墙了,更因为吸引水分子吸附而变成较大分子又带电性,更不能通过细胞膜的小口了。如此一来,H+与HCO3-在哪边,哪儿就会吸引更多水分子,而产生积水。

在细胞中有很多蛋白质大分子,加上磷盐酸浓度为细胞外浓度十几倍以上,PH值非常稳定。但在细胞外的细胞间隙中,多是纤维、玻尿酸及水泡,碳酸就成为酸碱变化的主要角色,一但H+与HCO3-在细胞间质的水泡中形成,由于突然大量增加了不能通过细胞膜的成分而破坏了原有的压力平衡,则水分子就会由微血管及细胞内渗到细胞间质来而让其中的水泡长大,同时也变成酸性。

这个变酸而又涨水的现像对身体的功能是有害的,人体演化的过程中就一直选择出抑制这个现象的各种聪明方法。

水肿的五个阶段

不要H+与HCO3-在细胞间质中产生,就要压低CO2在组织中的浓度,并尽快地将它带走,回到肺脏去经过呼吸送到身体外面去。

CO2在微血管中的浓度与细胞间质中的浓度是平衡的,因为CO2可自由穿过细胞膜。在微血管中有大量的红血球,红血球中有大量的血红素,红血球为了降低微血管之CO2的浓度,拥有一种酵素,能迅速地把二气化碳与水结合成碳酸。如此一来,红血球就可收容大量之CO2在红血球之中,而达到降低微血管中的CO2。但是如果H+与HCO3-的浓度太高,而溶解又变酸(碳酸之PK=6.1),则化学平衡就会把化学反应往“生成CO2与H2O”的方向推,那么红血球就不能再收容更多的CO2了。而为增加收容CO2的容量,血红素就演化出大量吸收H+之功能,将H+由红血球的内部吸走,抑制红血球之酸化,也就抑制了CO2的产生。但是血红素对H+的吸收力终有限度,一旦H+遇到更多的HCO3-还是会生成CO2的。

于是演化又进一步推出一种帮浦,将身体中很多的离子Cl-,由红血球之外,与红血球之内的HCO3-交换。大量Cl-因而集中在红血球之中,而HCO3-留在红血球的外面,跟随着红血球一起运送。在CO2送出身体的过程中,跟随着红血球运送的HCO3-,是最主要将CO2带走的方法。而HCl→H++Cl的平衡酸度是1,所以红血球中又可容忍更多H+,而让红血球之外的微血管不要酸化,也就可以容忍更多的HCO3。

上述的各种巧妙方法,都是为了不让组织酸化进而水肿,我们可以了解到身体是多么努力来阻止这个事件的发生。当然这是演化了几亿年之后,所选出的最佳机制。

但是,如果血流停滞了,红血球没有流动,不能经由静脉回流,这个装满盐酸的小球已经饱和了,又没有援兵——新的血红素──前来,CO2终于送不走了,组织就会开始酸化涨水,这是第一阶段的水肿,这时组织可能酸到PK=6.1左右。

如果新血仍不来,组织下一阶段的能量,就只能依靠无氧代谢了,那就是葡萄糖不再烧成CO2与H2O,而只能变成二分子的乳酸。这些反应是在细胞内发生,而乳酸(PK=3.8)将使组织更加酸化到PH=4左右,同时进入第二阶段的水肿。

如果新血仍不来,组织的能量无以为继,细胞膜的电压就不能维持而变小了。这时神经细胞就会失去稳定度。所谓的交感神经失调、焦虑、易怒、失眠……等等问题都将发生,这是水肿的第三阶段。

如果再恶化,细胞膜开始漏液,蛋白质流出,这就是一般所熟悉的水肿了。这是第四阶段。如果更恶化,细胞就溶解了,那是第五阶段。

我们俗称的水肿多已到了第四阶度,这时皮肤下都是水液,压下去就弹不回来。

但是站在保健的立场,我们的防线应该设在第一阶段。而我和同事们会发现第一阶段的水肿,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意外。当时我们正在研究如何以非侵入方法测量血糖,发现在珍珠台风来袭期间,忽然之间,所有人的数据都乱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分析,发现只要天气一好,一切都恢复正常。我们都听说过,一刮风下雨,老骨头就酸痛,这是大家都感觉得到的事情。凡是受过伤的、不健康的地方,只要阴天下雨就会酸痛。

我们在仔细分析之后才发现,只要新血供应不足,组织就会酸化涨水,也就是第一阶段的水肿。这可是潮来潮去,来的也快,一旦新血到了去的也急,是完全可逆的。

天气是大环境,大环境改变时身体也会跟着调整。像四季变化影响人的循环,在冬天天气冷时为了保暖血液就会向内移动,流注内脏骨骼多些,皮肤腠里少些。到了夏天,天气热了就皮肤腠里多些,内脏骨骼少些。这是四季脉的变化,也是按时令进补、作息的根据。

刮风、下雨时气压低,湿气重。换言之,气压低是空气的总量变少了,湿气重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多了。气压低、湿气重,也就是空气少了,而其中又混了许多水气,所以氧气就更稀少了。大家都知道高山症,到了高山上,因为空气少了(气压低)氧气密度降低,就会出现各种症状,甚至脑水肿、肺水肿而死亡,这是急性的氧气不够的症状。

在氧气不足时,如果身体挺得住,总是呼吸深些,多吸些氧气进来,红血球的制造也加速,希望血液中多些红血球,以增加运送氧气的能力。运动员的高地训练就是希望达到这个效果以增加体能。但如果一时反应不及,第一个反应,就是老骨头酸痛,此时已进入第一阶段的水肿。

当我们有了仪器测量,发现只要把手指的血液以外力阻断约廿秒钟,就可明确地量到手指中水的含量显著增加。同理可以推论,太紧的衣裤、太紧的空间、不好的椅子,甚至经济舱症候群,都可能与这个现象有关。

中医中的水肿与水毒

这个由排除二氧化碳能力不足所产生的生理难题,在中医的典籍中有记载吗?

我们找了《内经》,在〈素问卷十六〉,骨空论水热穴论第六十一中: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何以主水?歧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能聚水而生病?歧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切故聚水也,而从其类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

《内经》已知道肾脏是水肿的主要来源,因为肺主皮毛,而可以表现在皮肤之下。

《伤寒论.卷三》: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是另一个提到由水到病的,真武汤——此为有水气(卷四真武汤症)。

《难经.四十九》
难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其中有“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何谓五邪,有中风、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丁曰肾应寒主水邪散入五脏为之血液也。

反倒在日本人大冢敬节所著的《皇汉医药诀》中找到一些有趣的申述。在第一编病证学第四章水毒:

汉法医学,有所谓水毒,此狭义之解释则为喀痰,是非生理的体液之总称,可为至当。虽然所谓水毒何因而停滞乎,虽研究发达之西医尚不能明了此理,大抵以排除身体中所发生之老废物。

“痰之意义”大冢敬节又进一步说明:

古书怪病为痰,此痰即为淡,汉法医学有所谓水毒之意,此以狭义解释则为喀痰,就是非生理的体液之总称,可为至当,又古书称湿家平生之痰,即为多水毒之人。虽然所谓水毒,何因而停滞乎,虽研究发达之西医,尚不明了此理,大抵以排除身体中所发生之老废物为任务者,有皮肤呼吸器,泌尿器及消化管,此种器能,如有略生障碍,而其他之器官,不得十分代偿时,其必然之结果,致成水毒之停滞,为理之当然也。

据今之西洋医报,人体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为水,其中百分之四点七包含于血液中,百分之五十六点八包含于筋肉中,百分之六点六六包含于皮肤中,而为健康体,则保持此等之调节也。

然则此等之调节,一朝有破坏时,其水分仍留于体内,或与热结,或与血毒合,或混于食毒,以至停顿于各处,而为水毒之主因,其停滞之部份及病状有如何之差异,分类如下。

饮亦有水毒之意,在名医方考,稀者则曰饮,稠者则曰痰,有此二者之区别,然则痰饮云者,为留饮之意,今见胃下垂症,胃扩张等,谓之胃内饮水,水悬饮为留水于胸下而有引痛者,适与今之湿性肋膜炎及肺炎相当。溢饮今日所谓水肿,在金匮要略,则为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支饮,为水停心下,气息喘满者,适与气管支炎及喘息等种种相当,而所谓伏饮,则为水毒潜伏,当观其他之外证,脉状,(脉多沈紧)腹证等,而可知其病之所在矣。

田家五行,六月有水,谓之贼水,为不当有也。水毒,即为不可有之贼水,停滞之处,成非生理的体液,此病之原因,有三个机转,第一、因水毒自身有毒素致起自己之中毒症。第二、浸润于全身之组织,使减弱其机能,且使组织膨化弛缓,容易细菌之浸入及繁殖。第三、若水毒之停滞及于高度,因物理的作用,致于诸种脏器,起压迫症状。故在皇汉医学,排除水毒有诸种之药剂,就其见证,以用发汗剂,有时用利尿剂或吐剂及泻下剂,于此各从其皮肤,泌尿器及消化器,各各排泄之。例如因为皮肤排泄障碍,发为水毒停滞,而成头痛喘鸣者,当以发汗之麻黄汤治之,又如同样之症,致起下痢者,当用发汗之葛根汤救之。或因停水于胃内,其毒上冲犯脑,致呈神经衰弱症状者,则当用苓桂木甘汤,除去胃内之水毒,症状即能全治。各从其证,施以适当之方,水毒既得排除,疾病亦即消退,然当临床之际,其因本于单纯之水毒,而为疾患者,殊不多见,最普通者,为与瘀血结合,或与食毒并合,呈为复杂之症状,故此种治疗,亦非简单之事也。

这是我能找到的中医古籍中,对水毒描写的最传神的。

排毒就是排除含二氧化碳的酸水

当细胞间质中有碳酸根及氢离子,就会因为渗透压变化而积水,加大了细胞间质之空间,造成运送氧气到细胞发生困难,因而细胞被迫进行无氧代谢而产生乳酸。因为乳酸可以自由出入细胞膜,细胞间质中之乳酸含量也随之上升,此时在细胞间质中之乳酸可解离为H+与乳酸根,则渗透压大大减少,将引来更多的水液进入细胞间质,细胞间质就更进一步的酸化,更进一步水肿。此时,细胞间质可达之PH为4上下。这是第二阶段的酸化,同时诱发更进一步的水肿。此时如果新鲜血液开始供应组织仍能在几分钟之内由静脉带走乳酸,带走二氧化碳,将酸性的细胞质中和为微咸性,PH便会回到7.4并消弭水肿。

但如果新血仍不来,则体液继续变酸,水肿也愈来愈扩大,细胞内的能量ATP也供应不继,钾纳离子的交换也无法进行,细胞膜电压将愈变愈高,由负二百mv左右,变成负一百多mv,甚至高于负一百mv。此时细胞的稳定度就严重受损,尤其是神经细胞,这个最需要ATP来维持细胞膜电压的细胞就会不稳定。所谓交感神经失调、焦虑、失眠等等精神上耗弱的症状就容易发生在这种生理状态之下。风吹草动就心神不宁,杯弓蛇影、疑神疑鬼。而且这种症状会恶性循环,愈是心神不宁,神经就愈多运作,细胞膜电压就更不能维持而上升,神经细胞的稳定度就更差。

这种细胞间质的水肿到这个阶段为止,都很容易回复,只要血流顺畅带来氧气,带走二氧化碳,新的氧气提供粒线体生成新的ATP,几个小时后就能天下太平。酸性的水肿由静脉血管带走,细胞膜电压下降并恢复正常的稳定态,人也就神清气爽、乐观进取了。

这个阶段的水肿最容易发生在脑子,其他如关节、肌肉深部也是最容易积酸水的病灶。因为二氧化碳是很容易在细胞间游走的,而脑子又是二氧化碳产量最高的地方。皮肤是不会产生这种酸水的,就直接穿过表皮流到空气中去了。浅层的腠里也有汗腺可以帮助排酸,就像肾小球一样,把酸与水一起用出汗的方式排出在外了。

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的水肿都不容易由外表看见,即使全身都发酸了仍不易在皮肤下看到积水,要到了细胞膜漏了,大分子也由一些细胞中漏到细胞间质中来,又不能由淋巴带走,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水肿,水肿已进入第四阶段了。如更严重,细胞就死了而溶解了,长时间的压迫常会造成横纹肌溶解,其实不止横纹肌,什么细胞到了要死的时候都会溶解的。因而造成身体内的化外之地,成为肖小活动的天堂。

这个第一、二、三阶段的酸化及水肿,是保健最重要的功课,然而现代医学仍未能注意和察觉,我们则是在研究身体组织的光谱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些水肿的现象。

由于二氧化碳是废料,也是身体产生最大量的毒素,由此假设,我们来做一些推论。

血红素是带走二氧化碳的主要载具,所以贫血的人容易水肿,女性也比较容易水肿,尤其是生理期间,因为女性血红素平均为12,而男性为14。

排毒是我们不断要努力的,而主要要排的毒就是含二氧化碳的酸水。很多胖子,身体肿肿的,号称喝水也会胖,可能是真的,因为他们在遗传上可能有些弱点。例如红血球中催化二氧化碳与水结合的酵素的效率不好,进而将二氧化碳收集凝聚在红血球中的功能就变差,因而无法与一般人一样有效地排出二氧化碳。也可能是红血球细胞膜上的氯离子与碳酸氢根的交换载子(为蛋白质)的效率不如一般人,因而红血球四周收集凝聚二氧化碳的效率也会变差,便容易变酸水肿。这两种蛋白质的变异都可能造成遗传性的水肿肥胖症。

这类水肿系缺氧造成,二氧化碳因而在身体堆积,如不清除则水肿会继续扩大,造成整块组织的酸化,进而丧失功能,甚至溶解。水肿更会造成细胞间质空间变大,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微血管间之交通都变得困难,不论营养的交换、废物的排除,都会逐渐困难。

细胞间质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如果成了一个大空间,很容易成为细菌或病毒盘据的根据地。由此繁殖、扩散,会造成严重的疾病。或是长其盘据此地,成为慢性病,不断散发毒素,于是器官功能退化,组织酸化发炎,细胞衰弱、突变,进而各种老化的现象疾病,甚至癌症、脑中风……各种更可怕的疾病追随着,这个酸化水肿就沿着这个轨迹一步一步地在体内发生。

由此看来,人的老化由这个酸化的过程踏出第一步。我们要战胜衰老就要守住这第一道防线。

作者简介:王唯工 

台湾大学物理系学士、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硕士。1969年因为对中医感到兴趣,放弃了史丹福及耶鲁而选择了约翰霍浦金斯大学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经科学。1973年获博士学位。

曾聘任中山大学物理系创系主任、阳明大学医工所所长,并于台大电机系医工组任职,在中医学院中医所授课五年。在医学工程领域多次获国科会杰出奖,且因脉诊之相关发明获经济部发明奖。其发明上的贡献连续收录于Marquis世界名人录。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