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进入教育领域 学生患上“电子e赖症”

【正见新闻网2013年09月17日】

网络,近年来这个新兴的媒体,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也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信息资源。这种新媒体形式也进入了课堂,使传统教育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然而,新媒体式的教育虽然让孩子可以更快的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但同时也易造成孩子对电脑的依赖。

网络进入教育领域

随着电脑、ipad、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很快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的中小学校也配置了电脑,并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一些学校运用远程教育,让孩子不去学校也可以完成老师在网上留的作业。在各类平板电脑应用程序中,教育类App已经占到了相当大的一部份,在下载排行榜中长盛不衰。

据大陆媒体报导,住在北京市的孙慧如女士,育有一女,今年9岁,孙女士对记者说,“孩子假期里很多时间都是在玩平板电脑,不是看电子书就是玩游戏。我感觉有些训练孩子智力的游戏挺好的,因此也下载了一些给她玩。儿童电子书除了文字还配有声音和图片,可以让孩子爱上读书。”采访中,很多与孙女士一样的家长认为,电脑已经成为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小帮手”。

另外,许多家长对付淘气孩子也使用了e-service(电子服务):“手机、平板电脑扔过去准能叫他安静下来!”

电脑网络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却又容易使他们形成“有了网络就有了一切”的错觉,过分依赖电脑。

“搜索一族”对网络的依赖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不再自己动脑筋想问题,而是上网“搜”答案。

大陆的一名记者,在公车上听到两位女学生聊天。一位女生说:“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作文,我们都是上网百度一下。随便抄抄就写出来了。”

“呵呵,我们也是,有数学课后习题不会做的从网上搜搜抄上就行。”这名女生告诉记者,起初是因为自己有道题不会做,同学告诉她可以去百度网(中国最通用的网络搜索引擎)上搜一下答案就可以出来了,试了几次之后,发现这个方法很好,所以每次做完题都想看看是不是做的正确,现在也习惯了。她透露说她们班目前没有人不用这个方法。

一切信息都来得不费吹灰之力,这种快捷和方便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

据光明网报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认为,过去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将知识先记忆下来,然后再通过大脑加工。随着回顾、咀嚼,知识就会融入在脑中。而相反,由于现在网络检索的方便,省去了记忆的过程,很多知识来得快去得也快。

另外,这也造成思考过程的缺失,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程方平认为“思考、体验,正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青少年自然的成长过程中,应当注意知识面的培养,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玩、在实践、甚至是在犯错误中有所体会和感悟,由此得到知识的延伸。”

依赖电子工具 大脑记忆能力降低

一支由美国哈佛和哥伦比亚大学人员所组成的研究小组,透过一连串的简单实验,发现人们在学会使用工具来获取复杂的资讯后,大脑的运作模式也会跟着改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脑记忆复杂讯息的能力降低。

研究实验报告发表在《自然》科技媒体的网页上,报告认为,如果人们知道某些复杂的讯息,已经储存在电脑中了,他们的大脑就不会再去记忆这些讯息;反之,如果知道这些讯息已被删除,人们就会记住这些讯息的内容。

研究也发现当人们把复杂的事务内容,打字并储存到档案夹后,大脑就会开始忘记内容,只会记住简单的档案名称。

哈佛心理学教授Daniel Wegner是此研究实验报告的作者,他表示从这一连串的实验证明,过度使用资讯工具的现代人,大脑的记忆模式已经改变。人们记不住事务的原本内容,取而代之的是记住获取资讯的方法和来源。

专家:家长需善加使用新媒体

大陆媒体引述中南医院儿童神经与心理疾病门诊副主任医师范静怡的看法表示,长期面对电脑会对幼儿的身心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人的逻辑思维方式是由词汇、语言、经验等共同形成的,对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过分依赖电脑,计算机的符号式思维将主导其基本思维方式,零碎的符号式机器思维将代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会使孩子逻辑思维的形成受到阻碍,还会导致孩子缺乏想像力、创造力及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长时间独自玩耍也容易让孩子变得孤单和寂寞,造成孩子情感上出现障碍。此外,电脑游戏或动画片的画面色彩亮丽、视觉刺激过于强烈,时间长了容易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伤害,在学校上学时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专家提醒家长应与孩子多亲密交流,尽量不要把孩子丢给电脑,也不要过多依赖电脑中的教学软件来教育孩子。应该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电脑,对孩子玩电脑的时间和内容严格控制。同时鼓励孩子多和同学、伙伴相处。当孩子离不开电视或电脑时,家长要想办法鼓励孩子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游戏等集体项目中,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找到交往的乐趣,而不是沉溺于一个人的世界。

(大纪元)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