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文摘 第045期 【医山夜话】专辑(一)



【正见网2003年03月27日】

  • 〖医山夜话〗闲话“医生”(三)

  • 〖医山夜话〗浅论“医德”(四)

  • 〖医山夜话〗十二时辰与人体

  • 〖医山夜话〗生命的节奏

  • 〖医山夜话〗五行和五脏

  • 〖医山夜话〗从治头痛谈起(上)

  • 〖医山夜话〗舌象

  • 〖医山夜话〗“耳针”与全息


  • 〖医山夜话〗闲话“医生”(三)

    李德孚

    唐朝贞观元年,李世民当上皇帝,为了医治疾病,开始设置学校,“医生”之称起于此时,是指学习医学的人。“医生”与“学生”义同。至玄宗李隆基开元27年,他于10万户以上之州,设医生20人,以下的则设12人,各在其界内巡疗,此所谓之“医生”已非单指学生,而是又有新义,成为业医者之通称,相沿至今,人皆通晓。

    医,“医,治病也”。《回春录》云,“医者,生人之术也”,生,“死之对也”。《万病回春》云,“医道,古称仙道,原为活人。”说“医生”这一词,就是治病活人。将此作为业医者的通称,无等级与贵贱之区别。

    孙思邈以“精”“诚”二字教导。他说,“学医后,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明代医家徐春甫说:“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意思是说,对医术不精者,可以误伤及杀人。所谓“病有微而丧命,势有重而治愈,精微区别,全在医者。技术低劣可以治患者死,“精”“诚”者却能化险为夷,使重危病人得救。

    古人认为,要使医术专精,又须安贫乐道,不慕荣利。一个计较报酬,唯利是图的医生,是不会顾病人安危的。应是“贫富有悬殊,药施无二。”

    明代著名儿科医家万全,有一冤家叫胡元溪。胡元溪有个四岁的儿子咳嗽、吐血,遍访名医,百治不愈。无可奈何,只好来求万全。万氏“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立即前往病家诊察。经过确诊以后,便诚恳地对胡元溪说,此病“可治,吾能愈之,假一月成功。”万氏立即处方治疗,服药五剂以后,减咳七分,口鼻之血止矣。不料胡元溪嫌其子病愈“太迟”,好的太慢,而且总是疑心,总认为万全与自己有过嫌隙,不一定会用心,便决计换请别的医生,于是“又请了万绍治之。”按理说,万全完全可以撒手不管。当有人劝说他离去时,万氏却说:他只有这一个儿子,除了我,别人是治不好的。我走之后,他不会再请我了,耽误了此儿,虽不是我杀的,亦有我之过也。如此,我先看一看万绍用的药方,用之有理,我去之。如有误,我要阻止他,实在阻止不了,我再离开也不迟。看了万绍新开的处方之后,万全认为药不对症,服了有危险。于是诚恳地劝阻说:“此儿肺升不降,肺散不收,防风,百部(中药二种),岂可用耶?”万绍却拒不采纳,反而强辩说:“防风,百部:治咳嗽之神药也。”胡元溪也从一旁附和说,“他这是秘方。”万全十分严肃地说:“吾为此子忧,非相妒也。” (我为这个孩子担忧,不是对你有妒嫉之心。)

    他不忍见死不救,临行之际,还再次看望患儿,抚摸着他的头说:且少吃些,可怜疾病再发时可怎么办呢?说完了,不辞而退。果然不出万全所料,病儿服了万绍的药,才一小杯,咳嗽再次发作,气复促,血复来如初。孩子哭泣着说:“我吃万全先生药好些,父亲请这人来,要毒杀我!”至此,病情急转直下,眼看生命有危险。胡元溪的妻子“且愁且骂”,胡元溪本人开始后悔,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好负疚再次来请万全。万全并不记较,只是诚恳地劝告说:“早听吾言,不有此悔。要我调治,必去嫌疑之心,专付托之任,以一月为期。”结果只花了十七天的时间,就把患儿治好了。

    这个故事,使人深受感动。这样的高德,在今天的人世间是难能可贵的。在中国当今的医界,那些“拉开肚皮要红包”的医者,读了此故事,不知有何感想?

    (英文版: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1391


    〖医山夜话〗浅论“医德”(四)

    李德孚

    对于一个医生来说,重视医德修养,尊重职业道德,忠于职守,竭诚为病人诊治应该是有一个道德标准的。医者一身系着病人的安危,切忌粗心大意,敷衍塞责。探脉诊舌,问起始原因病因,忧患饮食之节,起居之度,或伤于毒,应尽察细毫,切不可花言巧语地口头应付,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攻其一关,不顾其它,往往会导致旧病未除,新病复起的不良后果。

    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情志,比治疗外感疾病要困难的多,如不察视仔细,问题问得巧妙,就得不到正确回答,有时很难把握真正病因,从而无法进行治疗。

    历代名家都认为医学是仁术,对病者要关心、体贴,做到竭诚尽智,全力救治。孙思邈主张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他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分亲疏贵贱,把所有的病人都当做自己的至亲好友看待。当医生的应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不问年龄老少、容貌美丑、聪明愚蠢、属何民族、性格特点,都要精诚诊治。

    治病亦不分生熟亲疏,即使是有宿怨旧恨的人家,也绝不拒绝诊治。在此,有一个小故事为例:

    元代朱震亨主动去贫病之家诊治,尤其照顾“困厄无告”的病人。相反,对于那些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豪贵,不仅不予逢迎,而且藐视。有一次“权贵人以微疾来招,危坐中庭,列三品仪卫左右。先生脉已,不言而出。乎下人追问之。先生曰:“三月后当为鬼,犹有骄气耶?”

    治病贵速,一发千钧,凡病家有请,就不顾艰险疲劳,立即出诊。孙思邈对于求治的患者,总是有求必应,做到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元代朱震亨更是不惮路途远近,有请必往。“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他说,“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病人熬过一刻胜于一年,痛苦不堪,我怎能图自己的安逸呢?病家求药,不求其偿,不要报酬;其困厄无告者,不待其招,穷困病苦的人,只当奉送。

    故历代医家择徒授艺,都要挑选心诚意专的人。即使是名医的子孙,也不一定都能克绍萁裘,继承家学。

    明代著名儿科医学家万全,共有十个儿子,没有一个能继承父业的。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死之前,曾谆谆告诫他的儿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书万卷,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铒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清史稿・叶桂传》)这段话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英文版: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1337


    〖医山夜话〗十二时辰与人体

    石玉坤

    人体是有一个时间规律的,这个“人体生物钟”走到哪儿,身体该做什么,身体自然知道。所以,吃饭、睡觉、排泄一般都有规律。这个“钟”不仅会告诉人何时该做什么,如果你一直违反它的指令的话,也会停止运行。这个钟的“钥匙”并不掌握在人自己的手里。冥冥之中,有一个神明在严格地操纵看管着这一切。

    那么,人体的这个“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钟是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紧密相连,息息相通的。

    人体的气血是人体的精微、精华,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古人认为气血是通过经络流动到机体各部,灌注营养脏腑、四肢百脉。这种流行灌注各脏腑组织具有象潮水涨落一样的时间节律。当某时辰气血流注到某经脉脏腑时,该处就在功能旺盛时,否则就在功能衰减时;在某一时辰某一脏腑气血流注最不足时,其功能则处于最衰时。这就是十二时辰的节律。

    这“十二时辰”是将昼夜分成十二个时间段,每段以十二地支名称命名。“十二时辰”与现在的二十四小时的对应关系为:子时(23pm-1am),丑时(1-3am),寅时(3-5am),卯时(5-7am),辰时(7-9am),巳时(9-11am),午时(11am-13pm),未时(13-15pm),申时(15-17pm),酉时(17-19pm),戌时(19-21pm),亥时(21-23pm)。它的主线路为从肺经开始(3-5am),到大肠(5-7am),胃(7-9am),脾(9-11am),心(11-13am),小肠(13am-15pm),膀胱(15-17pm),肾(17-19pm),心包(19-21pm),三焦(21-23pm),胆(23pm-1am),肝经(1-3am)。每一个经脉是一个时辰。所以,病得最重的脏腑,病人往往会在生命钟走到那个部位的时辰停止下来,不往前走了。

    过去修道人是懂经络、气血循行规律的。所以,民间有点穴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人体生命钟的走向,当人的血脉气机走到某一经脉的特定穴位时,点一下,或者使你站着不能动,或者使你躺着不能起,几小时后,会自动解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懂得气脉的人,指一点就能解开。


    〖医山夜话〗生命的节奏

    玉茗

    “医山夜话”专栏里有两篇文章,“月亮和人体”及“十二时辰与人体”,精彩地描述了月亮盈缺对人体的影响以及经脉子午流注的节律。

    其实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节奏,日出日息,潮涨潮落,与我们的心跳和呼吸有什么两样呢?月亮的阴晴圆缺、四季的炎凉交替,行星的自转与公转,无不带着自己的节律。

    有很多作物,比如果树是“一大年一小年”,一年结的果多,一年结的果少,两年一个周期,土壤也有吐呐的节奏。

    曾经有一位德国医生在饭桌上和我谈起贝多芬的音乐。他用手敲打着桌子,拍着“命运交响曲”的节奏说,“这个命运的响门声是和心脏病的心跳一样。”可见音乐的节奏反映的情绪和我们的人体节奏紧密相关。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允许他做喜欢做的事,却不给他任何时间的参照,没有钟表,送饭也是毫无规律的,结果,一个月后被关的人疯了。时间就意味着节奏,打乱节奏的时候,生命就会紊乱。

    在希腊神话里有个时间之神名叫奥尔甫斯,喜欢音乐。每天,他弹着琴,太阳随着他的歌声跃出地面,又随着他的歌声落入西山。有时间的地方就有节奏。

    如果经脉不再周期流注,就象行星停止了运转;如果潮水不再周期涨落,就象天地停止了心跳;没有节奏的地方没有生命,就象没有涟漪的水是死水。

    (英文版: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1487


    〖医山夜话〗五行和五脏

    于蓉芝

    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而成。在《国语•郑语》中有“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尚书・洪范》中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的记载。它指出了“五行”和“五味”(咸、苦、酸、辛、甘)之间相互的内在的联系。

    中医根据五行的特性,来描述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其特点是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其特点是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其特点是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其特点是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其特点是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五行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制约和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的关系,可用五行相生来阐明。如肾(水)藏精,肝(木)藏血,肾精可化生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即水生木;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木生火;心(火)主血脉,又主神志,脾(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温脾土,即火生土;脾(土)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金),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此为脾气生养肺气,即土生金;肺(土)主气,职司清肃,肾(水)主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肾主水功能的发挥,此即肺金滋养肾水,即金生水。

    同样,五行相克的关系也用于五脏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肺(金)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木)阳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滞,此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此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此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此即火克金。

    五行生克也用于解释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其他脏腑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这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中医根据五行说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如木克土,联系五脏,肝属木,脾属土,那么肝就可以抑制脾,治脾往往肝脾共治,因而有“扶土抑木”的原则。再如,肝色属青,味属酸,如有面色发青,喜食酸味等见症,一般可诊断肝经受病。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总的说来中医无论在诊病、辩证、治疗、用药等各方面,都离不开五行说的。

    五行生克关系,也用于精神对五脏功能的影响。《素问》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即是运用五行相克关系来调整情志,从而治疗精神性病症。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五脏之间就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共同维持整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五行说以相生相克论述五脏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关系。当五脏之间正常的生克制化调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现象,就是病理状态。在临床,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不仅能说明疾病的传变,了解病情的预后;而且能调理各脏腑功能,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传统中医不仅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小宇宙,它还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四季、五味等有相应的关系,这样就把人体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反映了人体与宇宙之间的相互收受通应关系,恰好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如春应于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阳气生发,万物滋生,人体之肝气与之相应,故肝气旺于春。

    此外,关于人体与外界环境,如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的关系,中医学亦是用五行之规律来加以说明的,在此不一一列举说明。


    〖医山夜话〗从治头痛谈起(上)

    李德孚

    常有人问:“医生,我头痛了很久,中医有什么好办法吗?”我会反问道:“什么原因引起的头痛?在什么部位?怎样的痛法?有多久了?”“哦,还那么复杂吗?我找西医去治时,医生往往只给几粒止痛片,吃了不但不管用,还引出肠胃病来。那些止痛片用来治各种痛:头痛、脚痛、腰痛、肩痛……”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别看西医科目分的挺细致、清楚,其实分门别类的各不管各,但论治疗,那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

    而中医在美国,虽然不分科目,样样都看,各种病例临床上都能遇到。中医的治疗是根据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八纲去诊断,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八法去治疗的。

    单单辩证治疗就有病因辩证、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等等。对每一个病人,每一种病都是几种辩证方法同用,即用病因辩证去观察致病原因,脏腑辩证确定病变部位,八纲辩证确定病变性质,气血津液辩证审查身体的盈虚通滞。

    以头痛为例,头痛部位不同,是因为起因有异。如偏头痛是属肝火上亢,目属肝窍,头痛连眼眶,故症状为半边头痛。忧思恼怒,初病气伤在经,久痛血伤入络。而头额痛属阳明,多气多血;两头角痛,属少阳,因肝火移胆,胆火窜络上腾,故两头角痛。其它还有巅顶痛,后脑痛,全头痛,雷风头痛,面颊痛等等。因病位不同,治疗亦有别。

    许多头痛起源于车祸。人遇车祸,从颈部肌肉发硬酸痛开始,逐渐延伸到肩膀至后腰,伸展不利。一般二天后就开始头痛,从轻到重。因为这属于轻微脑震荡,除一些特例外,一般都会出现头痛。对于这类案例,如果车祸后立即来诊所治疗,一般一、二次就能治愈,无须复诊。但如果拖延一段时间才来治疗,那就可能就需要一个月、二个月甚至半年的疗程了。

    (待续)


    〖医山夜话〗舌象

    李德孚

    舌诊是中医用的识别病情,判断预后,决定治疗的一个重要依据。当全身症状尚不十分明显时,舌象常常已开始出现一定程度之症候。

    大凡内伤诸病,若偏于阴虚者,舌质红而少津,且小;阳虚者,质色淡,苔薄而润,舌形胖嫩,舌大;阴虚者,则淡白中微露青色,亦可转黑,苔薄而湿润。最常见的是消化不良或患外感风寒风热者,一目了然:苔黄是有火,苔厚是消化不良。总之,正常人与病者的苔是不同的。

    一天,有一个小伙子来看病,口述浑身不适,翻肠倒胃,无食欲,又泄肚。西医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为慎重起见,转他来看中医。我见他愁眉苦脸,一付痛苦状,就让他伸出舌头来让我看一下,我看到的是一个颜色正常,舌质、舌苔、厚薄一切健康的舌头。

    我见此状,知是有诈,于是开始仔细盘问。他开始前言不搭后语,终于承认想要诈一张假条好与朋友爬山去。我告诉他不能如此欺骗人,让他仔细想想自己的行为,做人的道理,要说真话。

    又一次见到一例,其舌津液耗竭,机能消散,舌绛干,苔全无,脉细数,是晚期爱滋病人的舌象,此人命在旦夕。我只能摇摇头,告诉他不用再来,魂将离兮。

    (英文版: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1387


    〖医山夜话〗“耳针”与全息

    玉茗

    中医有耳穴图,身体的任何部位都能在耳朵上找到对应的穴位。耳朵就象勾头弓身倒悬的人体,五脏六腑俱全。

    这是一副典型的全息图,一个局部能反映全体的信息。事实上不只是耳朵,手掌也对应着全身,脚掌也对应全身,一节手指也对应全身。儿科医生就经常从手指诊断疾病,其实身体任何一个微小的部份都带着全身的信息。西方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发现一个脑细胞,就带着全部的记忆。

    为什么一个局部能带着全身的信息,为什么有全息现象呢?人的身体不只是在一个空间存在,身体里还有在微观,比如经络与穴位那样的层面,还有身体的存在。这边空间的一个点,对应着微观就是一个连绵的面,身体的所有信息都在那个微观的面上。所以“掌中盛无限”也就不奇怪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