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的史书记载

夏雨芙 整理


【正见网2002年10月14日】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中国古代以“六” 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反映,“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而《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露秋菊之落英”,则反映了当时的餐菊习俗。重阳节在汉代就有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三国时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说:“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重阳登高》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据西汉时的《长安志》记载,京城长安城外专门筑了一个高台,每逢重九,帽子上插着茱萸的人们纷纷登上高台游玩观景,非常热闹。到了三国、晋代以后,登高之风更为盛行、登高活动更为普遍,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重阳诗”、“登高诗”。诗人李白写道:“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王维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这些登高诗极为后世所称诵。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