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小皇帝拓跋宏的故事

慧勉


【正见网2016年12月18日】

历史把一个皇帝,从小到大的故事,都记录下来,具有真实性,也具有启发性。这是值得一读的。

一、小皇帝逐渐成长

当南方的少年皇帝们嬉戏胡闹时,北魏政权却节节上升:地盘在扩大,制度在完善,社会在进步。这要归功于冯太后和孙儿拓跋宏。

拓跋宏的父亲,名字叫拓跋弘。拓跋弘十二岁当皇帝,从小信奉佛教,也相信道教延年益寿的法术,后来对皇帝宝座失去兴趣,把帝位交给了五岁的孩子拓跋宏,自己当起修练人来了。

拓跋弘离开豪华的宫殿,在树林里搭个木棚,门口是一片荒野。后来干脆到西山修建鹿野浮图(宝塔),跟和尚们住在一起,政事一概不过问。

冯太后不信佛教,才三十多岁,她曾和大臣李奕私通。不久,李奕被儿子拓跋弘杀死。太后大怒,趁儿子退位,跟和尚们打得火热时,下了毒手,派人用鸩酒把他(拓跋弘)害死了。拓跋弘的生母姓李,他并不是冯太后的亲儿子。

拓跋宏是个孩子,父亲在世时,虽然当了和尚,有什么大事,父亲还可以经常在幕后指点。后来父亲死了,怎么办?他是冯太后一手抚养大的,自然有事该听祖母的。冯太后也就成了垂帘听政的人物了。她让兄弟冯熙,主持朝政。那些宦官亲信,也当了大官,封为王侯。

冯太后知书识礼,头脑聪明敏锐,生活俭朴,心胸也比较开阔,对中国南方的文化、礼仪很欣赏,也不主张打仗。她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惩罚别人之后,不再记仇。该用的用,该升的升,甚至大加赏赐,收买人心。因此,得到大臣们的支持拥护。

冯太后处理事情,讲究实际,也注意策略,比起许多男子来,要强得多。

有个尼姑名叫法秀,懂得一些魔法道术,煽动老百姓在京城谋反,被抓住后,送入监牢,脑袋上套了个铁笼头;可是转眼之间,笼头却自行解脱了。狱卒怕她逃跑,想用铁丝穿她的颈骨,先向上天祝告:“如果法秀真有神灵,铁丝就穿她不透,请老天作证。”

怎么会穿不透呢?人身都是肉长的,抗得住铁丝?法秀被穿了铁丝,拉在大街上示众,三天后死了。这样一来,大臣们认为:和尚尼姑都不是好人,应该全部处死。

皇帝年纪小,没有主张。冯太后坚决反对:“谁有罪就杀谁,怎能为了一个法秀,伤害她的同类呢?”她的一句话,保全了几万人的生命。

对北魏官吏,朝廷发给的薪俸很少。贪污是个禁不住的大问题。拓跋天赐和拓跋桢两人,是皇帝的叔祖父,先后犯了贪污罪,按法律应该处死。冯太后和皇帝,召集文武大臣,共同商讨。

太后先问大家:“请诸位考虑:要保护亲人的荣誉和生命,就会破坏国家的法纪。执行法纪呢,又要处罚亲人。两者之间,应当选择哪一样?”

大臣们都求情,说:“两位老亲王,是皇帝的至亲,就原谅他们吧。”

冯太后不出声。皇帝随即下诏:“亲王的罪过,是不可饶恕的。太皇太后追念祖上的恩德,仁义为怀。桢王一向孝顺,名声也是好的。就免除他们的死罪,撤掉官爵,禁锢在家。”

亲王保住了性命,总得再找一个去顶罪,警告别人。原来朝廷早先派闾文祖去调查他们的贪污问题,闾文祖受了财贿,隐瞒事实,没有揭发出来,犯了“受贿渎职”的大罪。冯太后很精明,当即严厉地宣布:“闾文祖受朝廷的委派,调查贪污,却弄虚作假,又公然受贿,真是人心叵测,应该怎么处理?”

皇帝接口表示:“古人有这种做法:犯了罪过,先不急于处罚,等他觉醒过来,自行改正。闾文祖是个不觉悟的人,不能改正了,应当判刑。我请朝中各位大臣,自己衡量一下,如果抵制不住钱财的诱惑,改正不了错误,倒不如现在赶快辞职。”

闾文祖做了吓鸡的猴子,惩罚最重。朝中那些手脚不干净的人,也都受到震动。慕容契很坦率地说:“小人的心思是变化无定的,国家的法纪是长久不变的。要变动的人心,遵守不变的法纪,恐怕难得坚持到底。我算一个小人,愿意现在退职。”

皇帝很机智地答道:“你既然知道思想是变化的,贪污是犯罪的,也就有了抵制钱财诱惑的明确认识,何必把自己当成小人,要求辞职呢?你已经是个君子了!”(小皇帝是在鼓励各人自己改过)

冯太后接着笑道:“应当提升三级!”当即任命慕容契为宰官令。(太后也是在鼓励各人自己改过)

她们祖孙两人,配合默契,把北魏的政事,处理得很有条理。公事办完了,常常一起外出,游玩散心,像南朝的文人一般悠闲,把北方人纵马围猎的习惯,改变了不少。 一天,他们到方山游玩,冯太后看看周围秀丽的山水,到处鸟语花香,不觉流连忘返,告诉皇帝:“我死之后,就葬在这里,不必送到祖宗陵墓那边去了。”皇帝听从她的话,在山上建立陵庙,作好了准备。

冯太后在四十七岁时死了。拓跋宏虽然不是亲生的孙儿,却胜过亲生。他五天内吃不下饭,喝不得水,哭得眼泪也干了,身体瘦得像枯桩子。其实,太后对孙儿一向严厉,为了一些小事,几次打算废掉;冬天关在空房里,三天不给饭吃;听信太监的谗言,经常用棍子揍他。这些小时候的事,拓跋宏长大后,从不提起。可见他的品性,该是多么沉着、温和。

拓跋宏当政之后,做了许多好事。他努力学习儒家的政治和作风,反对图谶和巫术,凡是发现这种邪气,坚决杀头。他建立地方基层政权,清查户口,把贵族豪门的大量奴隶,清理出来,单独成家立户,变成国家的正式户口。提倡读书,扩大学校的招生人数。取消专供奢侈享受的制造部门。把不会织布的宫女,放回家。皇宫的衣服和日用品,车乘马匹,内库的武器,外府的布帛丝绸,凡是多余积压的,一律分给各个部门和边疆士兵,连老百姓也能领到一份。

他想打击贪污盗窃,首先规定出各级官吏的薪俸,申明法纪:贪污达到一匹绢子数量的,要处死罪。有人不老实,硬要以身试法,外戚李洪之,就是这样的出头鸟。皇帝把他从弘农郡,锁拿到京城,召集文武大臣,一件一件地数出李洪之的罪行,然后宣布:“看在我祖母的分上,又是刺史大员,就让他在家里自杀吧!”其余贪官污吏,四十多人,一律处斩。其他各类罪犯,多数免死流放。他决不滥杀,京城每年的死囚,不过五、六个人,地方上就更少了。

二、拓跋宏除暴平民愤

秦州刺史于洛侯,性情残忍,杀死罪人之前,要斩断手腕,割掉舌头,再分开四肢吊起。百姓无不惊骇。

州民王元寿,对刺史于洛侯的暴行,极其愤恨,联络各地好汉,声讨刺史。

这事传到朝廷,皇帝拓跋宏,派人抓住刺史,拉到他经常杀人的地方,召集士民百姓,公开宣布刺史的罪行,立即处死。

同时宣布百姓无罪,一场可能爆发的流血冲突,就这样化解了。

三、韩刺史痛斥恶吏

齐州刺史韩麒麟,宽厚仁慈,不随便判罪杀人。从事(官职名)刘普庆,是个恶吏,挑唆他说:“明公到任半年,没杀一个人,怎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呢?”

韩刺史对这种行为,极为反感,说:“刑罚是干什么用的?是惩戒坏人坏事!一个仁德君子,万不得已,才用刑法。老百姓没犯法,哪能随便杀呢?如果需要杀人,才能建立威信,那么,我倒要借助你的脑袋用一用呢!”

刘普庆又愧又怕,灰溜溜地退下,走开了。

这事让皇帝拓跋宏知道了,不禁连声赞叹:“好个韩刺史,无愧麒麟之美名!”古人相传,麒麟是一种具有仁爱本性的神兽,拓跋宏这样说,十分贴切。

四、为重仁义,贱卖金玉!

当时,南北双方各国,比较平静,没有打仗。用和平来往,代替了猜忌和对抗。南齐武帝派刘缵,出使北方。北魏的魏孝文帝,派李安世,负责接待。

为了夸耀国家的财富,李安世得到皇帝拓跋宏的允许,把仓库中的金银财宝搬出来,投放市场,让“商人”(令人假扮的)买卖,又偷偷地收回宫去。

南齐的官员刘缵,在市场上游玩,看到那么多的宝物,十分惊讶:“魏国的金玉也太便宜了,大概是山水灵气,好东西出得多吧?”

李安世得意地笑了,说:“我们国家鄙视金玉,故尔贱得像瓦石呢!”

刘缵本想多买些回去的,听他这样一说,不觉一阵惭愧:人家鄙视金玉,自然是重视仁义了。这也许是讽刺我们的什么吧?他也就不好多买了。

刘缵的行为,得到冯太后的赞赏。两国结下了更深的友谊。

(装假做买卖:贱金玉。事不可取。重视仁义,其心可贵。历史专家把这事,也写出来,有其深意。)
(事据《资治通鉴》)

附录:【历史人物大辞典•拓跋宏】
元宏(467~499)即魏孝文帝。北魏皇帝、鲜卑族政治家。471~499年在位。原名拓跋宏。即位时五岁,冯太后临朝称制,进行改革。太和十四年(490)冯太后死,亲政后,继续改革。迁都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元宏);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改行汉族风俗、服制及说汉话;取汉入官制朝仪、典章制度;整顿史治,镇压反对改革的鲜卑贵族。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北方社会的进步。《北史》言其“性俭素”,“爱奇好士”,“从善如流”,“哀矜百姓”。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