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丙吉救帝长默 积阴德

辛弃名


【正见网2016年04月05日】

《汉书•列传第四十四》记载:
汉武帝晚年,江充诬陷太子行巫蛊事,以陷害武帝。丙吉因曾做过廷尉,被派去监管有关“巫蛊案”的犯人。当时,汉宣帝刚生下来几个月,也因受这事的牵连,被囚在狱中。丙吉心知太子受冤,又可怜皇曾孙(指后来的汉宣帝)无辜系狱,就特意选派谨慎、忠厚的女子,保护养育他。并将他放置在干燥、清净处。丙吉审理“巫蛊案”,拖了几年,也没结果。

后元二年,武帝患病,往来于长杨、五柞宫。望气的人说:“长安监狱里有天子气。”武帝就下诏:“凡囚禁狱中的犯人,无论罪行轻重,一概格杀。(为的是杀掉有天子气的人,以免被其夺位)”夜间,宫里命令郭穰,去监狱执行。但是,丙吉却闭门不纳,并说:“一般人无辜被处死,都不可以,何况皇上的亲曾孙还在其中呢?”僵持到天亮,郭穰还是进不去监狱杀人。于是,就回去报告这事,并弹劾丙吉。武帝竟因此醒悟,说:“是上天让他(指丙吉)来警醒我吧。”于是,大赦天下。

丙吉为人深沉厚德,不爱自扬其功。自从救了皇曾孙,他绝口不提此事,所以朝廷里,没人知道他的功劳。

过几年,当年的皇曾孙(坐过监狱未被杀的那位)被立为太子,丙吉则任太傅。几个月后,又转任御史大夫。霍光一族被诛后,汉宣帝亲政。丙吉又当了尚书。

这时,一个叫“则”的宫婢,让自己入宫前的丈夫上书,说自己有保护皇帝的功劳。掖庭令(官职名)询问此事时,她就说:“丙吉知道此事的内情。”掖庭令带着她去御史府,拜见丙吉。丙吉认识她,就对她说:“你确实曾经看护过皇曾孙,但有一次不小心,被责罚过,哪里有大功劳?只有渭城的胡组、淮阳的郭徵卿,有大恩于当今的皇帝。”

于是,丙吉分别将胡、郭两人,养护过皇帝的辛劳,上奏。宣帝下诏让丙吉寻找那两人。因为他们都已去世,宣帝就重赏了那二人的子孙。对“则”却由奴婢,赦升为庶人,并赐钱十万。宣帝又亲自召见丙吉,询问当年的详情,才知他对自己有旧恩。而丙吉始终不自夸!

古人有“积阴德”之说。何为“阴德”?即隐藏自己的德行,为善而不张扬。为什么要积阴德呢?古代有这样一种观念:若求大富贵、大尊荣,必须要大福报。福报如同钱财,可以在一次次的善举中,逐渐积累,积累至一定时候,善果自熟。若每做一件小小的善事,就四处张扬,别人一恭维赞叹,自己心中得意洋洋,便使此善事所得的福气即被耗费。福气耗尽,仍继续卖弄吹嘘,灾祸即会降临。这就像存款被取尽后,又不断透支一样,当透支至一定额度,还不存入新款,银行(比喻鬼神)就要找上门来,讨债了。

基于以上想法,古人总愿意积“阴德”,将福气留至后来,慢慢享用。今天,那些善良的人们“做好事不留名”的观念,也是来源于此。

当年,丙吉拼死抗旨不遵,直言惊醒了武帝,而救下无辜的皇曾孙,可算是大善举。可他一直秘而不宣,直至被别人说出,仍只是赞扬他人的功劳。宫婢“则”当年虽看护过皇曾孙,但还因不谨慎受过责罚,所为不过是小善,可她一见宣帝掌权,就按捺不住投机图报之心,自吹功劳。最终,丙吉后来被封为博阳侯,赏食邑一千三百户。默默无闻的胡组、郭徵卿,德荫子孙,名留史册。宫婢“则”所得最少,仅被释放为庶人,赏钱十万(这也是她应该得到的)。由此可见,古谚语所说“善恶之报,纤毫不爽。”是千真万确的,有道理的。

现代的人们,为富贵而日夜奔忙,或四处联络以组织关系网,或八方聚财,以备不时之需。这些都不如廉洁奉公,积些“阴德”,才更保险!世事无常,再过硬的“关系”,因利益的分配,也可能断绝,再多的钱财,因经济的动荡、经营的失误、盗贼的劫夺等不可预料的原因,也会丧失。惟有“阴德”,只要存入,就永远不会断绝、失去。而且它所产生的福气,会以种种形式,给予我们稳固的回报。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