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丛谈:诗歌中的同文多复

庄敬


【正见网2016年03月31日】

古文行人,在修辞上是错落多变的,在上、下文中避免使用相同的词语,这叫做“变文避复”。例如《左传•襄公三年》有云:“解孤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古人注释指出:“官、位一也,变文相避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更讲究“变文避复”。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宅里”与“堂前”“寻常见”与“几度闻”,都是有意避复之词,使诗句增加了韵味。可见,“变文避复”是写作上的一个重要原则。

但是,如果作者有意为之,偏偏要在一首诗中,重复某一个(或几个)字、词,重复得恰到好处,也会产生一种艺术效果,呈现出“同文多复”(修辞学上叫做复迭法)的美,那就另是别有意趣了。请看唐人元稹的五言绝句《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在短短二十字中,“宫”字便重复了三次。但是,我们读来却不觉其多,不厌其复。相反,却感到宫字突出了诗歌的意境,把“宫中”的今昔之变,盛衰始末,十分显豁地烘托了出来。

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中写道: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通过“听雨”一词的三次重复,写出了生活历程中的三个时期,把少年、壮年和老年的漫长生活,都集中在“听雨”中写出。这里“听雨”一词的“同文多复”,不仅增强了语言的复迭美,也体现了词篇的构思之巧。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在秋天“心有所感”,“发为章句”,作《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这首诗共二十句,一百四十字。其中一个“秋”字,竟重复出现了十五次之多。由于运用了“同文多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林黛玉的秋日凄苦的心情。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